視頻標簽:峨眉山月歌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峨眉山月歌》浙江省 - 嘉興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一、余光中評價李白的一段文字導入: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大家可知道余光中所說的人是誰?
從余先生的詩中,我們可以知道李白的詩歌往往與什么有關? 二、繪月——合作解讀詩歌
小組合作完成一幅《峨眉山月圖》
(一共八個小組,一句分別由兩個小組完成) 作品展示
每一句請一個小組上來解讀,然后同學進行提問,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情況補充提問。
(形式:上臺講解——同學質疑——學生答疑——教師補充) 教師預設的問題:
1、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的絕句中出現了五個地名,分別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不著痕跡地穿插這五個地名?
(1)峨眉山月、平羌江水——與景相連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①“半輪秋”能不能換成“秋半輪”?為什么是“半輪”? ②“入”和“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動詞+地名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①為什么是“夜發”?“思君不見下渝州”不見的是什么?
②月亮從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清溪到三峽都一路陪伴著詩人,為什么到了渝州月亮就不見了呢?(引導學生理解“君”的象征意義) 小組合作探究
③“夜發”與“思君”矛盾嗎?說說你的理由。
(理解提示:PPT出示李白寫作《峨眉山月歌》的背景)
“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仙李白二十四歲離開家鄉時所寫,豪情壯志溢于言表。從此之后他便浪跡天涯,四海為家。直到六十二歲時,在安徽長江邊的采石磯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動人華章。本詩就于這個時候。 2、這是半輪 的峨眉山秋月——板書 陪伴的月,心中的月
(月亮是作者的朋友、親人、故鄉以及所有留戀的東西) 從上面的解讀,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再次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教師鏈接:因為心中有明月,月的形象就不斷地出現在作者的詩中 三、解月——探究深入意象
鏈接引入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如中京》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 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 我似浮云殢吳越,君逢圣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1、在這首詩中那個意象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關注到李白對峨眉山的月念念不忘)
2、同是明月,峨眉山的月亮是不是特別的漂亮?讓作者念念不忘? (家鄉的象征,對往昔的回味與懷念,身世之感,物是人非之痛) 3、你還能想到李白哪些與月有關的詩句嗎? (PPT顯示相關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4、李白為什么特別喜歡以月為詩?
(思鄉之情、坎坷經歷、砥礪前行、孤寂無奈、高潔品質、美好理想) 四、賞月——首尾呼應結尾
對于李白的詩,余光中先生這樣評價:
“樽中月影,或許那才你故鄉,常得你一生癡癡地仰望?二十四萬里的歸程,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飛碟,接你回傳說里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