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論語,十二章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2《論語》十二章-廣東省 - 潮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論語》十二章語文教學設計
學科 語文 所教年級 七年級(上冊) 授課時間
一課
時
課題名稱
《論語》十二章
教材分析
《論語》十二章是語錄體散文,大多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朗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分明,適合于口傳相授。所選的章節都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部分,意義深遠,發人深省。這十精選語錄主要是談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義。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接觸文言文不多,由于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漢語不同,如何幫助學生越過語言習慣障礙,慢慢地能自行閱讀文言文是問題的關鍵。所以,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興趣,并要求他們能通過學習,自主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掌握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打好扎實基礎,從而也為今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設計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鑒于此,本文安排三個課時,這一課時主要學習一到四章,利用反復朗誦,讓學生體會其與現代文的不同特點。在這節課中,鼓勵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參考其他資料等方法,與同學互助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式。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用學來的道理指導自己的言行,體現學以致用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了解孔子、《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掌握重點字詞(如通假字:說、有;實詞:朋、慍、君子、省、謀、忠、信等;虛詞:而、乎),省略句式(人不知而不慍)、倒裝句式(十有五而志于學),疏通文意。
3、注意節奏、學會朗讀,在此基礎上背誦一到四章。 過程和方法:
誦讀法、情境再現法、合作探究學習法、競賽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聯系自身學習和生活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用學來的道理指導自己的言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掌握重點字詞及句式,疏通文意。
2、通過朗誦,感受文言文語言之美,背誦前四章。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用學來的道理指導自己的言行,體現學以致用的效果。
教學方法
誦讀法、對話教學法、競賽與自由表達法。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一、導入
同學們,文言文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文化豐厚的載體。但遺憾的是,有的同學談文言文“色變”,有了一種疏離感和畏難情緒。文言文真有哪么難嗎?今天,老師帶領大家來刷新一下對文言文的印象,看看究竟什么才是最炫名族風!(每天被自己帥到睡不著。翻譯:玉樹臨風美少年,攔鏡自顧夜不眠。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要靠才華。翻譯: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才智。 畫個圈圈詛咒你。 翻譯:畫地成圓,祝爾長眠。)看完之后我們發現,原來文言文也可以很有趣。既然如此,我們一起來學習另外一篇有趣的文言文,《論語》十二章。這節課咱們先學習前四章,先請大家了解一下咱們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課件展示)。
二、關于孔子及《論語》有關資料(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孔子和《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晚年致力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
《論語》是我國現存最早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是儒家經典著作,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本文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學習(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對待他人和自身)) 三、誦讀入境
1、字音(了解了孔子和《論語》,現在讓我們正式進入《論語》十二章的學習。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而誦讀的首要任務,即是讀準字音。請大家一起來看一下文中的這些字詞,究竟該怎么讀?)(展示幻燈片,給重要字詞正音及課下列出的二個通假字的讀音。)學生讀兩遍字音 2、聽錄音(請大家聽錄音,注意停頓和節奏)。
3、學生齊讀。(大家讀得很大聲,字音也準,但卻少了一點韻味。如何才能更有韻味呢?除了注意停頓,有一些字還可以稍微拉長一點點,如而、乎等,F在請大家根據剛才老師說的方法,再來嘗試一下朗讀課文) 4、仿讀課文。
4、仿讀。古人讀書時一般會手握書本,搖頭晃腦,而且也很注意停頓。請大家自己先自己體會一下,并與同桌一起模仿古人讀書的狀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則,模仿古人朗讀出來與大家分享。 5、全班大聲地、節奏準確地朗讀課文。 四、疏通文意,合作探疑。
(一)師生合作翻譯,疏通文意(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剛才我們已經通過朗讀、仿讀,初步感受了文言文語言的音韻之美。但文言文與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現代漢語還是存在較大差別,現在讓我們把它翻譯成現代漢語,疏通文意,體會圣人的教誨。咱們先一起來合作翻譯第一章) 1、找一章做示范性翻譯
2、 這一章孔子主要告訴了我們哪些方面的問題?(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
3、(“學而時習”、樂“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你覺得哪一點對你的啟發比較大?如果不被他人理解的時候,孔子告訴你該如何處理?(原文的話回答) (二)生生合作(翻譯后三章)
1、根據老師的示范,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和手頭有的工具書,與同學合作疏通文意(前后桌四個同學為一組)。有疑問的地方先圈點標記,并在小組內討論,有解決不了的,我們待會合作來解決。
2、合作成果展現,學生翻譯剩下的三章。(配合幻燈片進行翻譯,過程中教師及其他同學進行指正)。
第二章
1、這一章你讀到了什么信息?
2、你能“對癥下藥”嗎?用原文的話來填空。
陽陽是個中學生,每天晚上睡覺都無法很快入睡,他總會把當天發生的事在腦海里過一遍。如“我今天的作業完成嗎?課文復習了嗎?”(傳不習乎?)“同學昨天要我幫忙找一下黑板報的模板,估計他會滿意吧?”(與人謀而不忠乎?)“今天答應了隔壁班小麗,明天帶她去買書,可不能失約!”(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你覺得他是不是病了?如果不是你能用對應的哪幾句話地寬慰她?
第三章
1、這一章是孔子的自述,通過他的自述你發現一個人的成長和修養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循序漸進) 第四章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學習的關鍵是要思考,要“知新”。 五、我來背(嘗試背誦)
(臺灣一位國學大師對我們孩子學習經典作品,有兩個觀點值得我們了解:一個觀點是“孩子的啟蒙教材應是《論語》”,還有一個觀點“孩子在13歲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東西放到肚子里。”那么現在我們怎樣把《論語》這一重要的東西放到肚子里呢?沒錯,背起來。讓我們一起來用心積累,給大家一點點時間,看看誰能在短時間內,把《論語》前四章的種子種在我們的心里。(學生自己起來背誦,第三章比較難,可全班一起背) 六、課堂小結
北宋的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前四章的內容,體
會了文言文語言的音韻之美。也了解了圣人對我們的教誨,他告訴我們學習上應該講究方法,要勤于復習,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在對待學習的態度上,我們應該以學為樂。在個人修養方面,他告訴我們對待他人應寬容,對待自己則應該不斷進行反省,并循序漸進。希望大家可以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智慧,有所收獲! 七、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勤于復習、思考 學習
學習態度——以學為樂 對待他人——寬厚 個人修養 反省 對待自己 循序漸進
作業設計:
1、課后繼續加強背誦前四章。 2、根據這節課學到的分析文言文的方法,自己預習后八章。 2、從前四章中選出自己喜歡的2-3則,寫出喜歡的理由。
教學反思:《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有很多內容學生不易讀懂,或有時似懂非懂,但學習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華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養的部分。所以,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課文,而在于誦讀經典,把握課文大意,理解課文教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和做人道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