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溜冰圓舞曲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民音樂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溜冰圓舞曲》浙江省 - 湖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民音樂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溜冰圓舞曲》浙江省 - 湖州
教案課題:初中欣賞教學---《溜冰圓舞曲》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實驗初中音樂教師,浙江省教壇新秀,第五屆全國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獲得者,湖州市優秀指導教師,湖州市藝術教育先進工作者。從教以來一直活躍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講臺上,尤其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探索中獲取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課堂教學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輕松活潑快樂的學習。始終堅持用智慧和熱情引領孩子走進快樂的音樂殿堂,更堅信動人的歌聲會一直在校園回蕩,生命的樂符將永遠在心間流淌! 授課年級:初一 教材譜例:
教材分析:
十九世紀后半葉的巴黎,溜冰和圓舞曲同樣風行,成為上流社會社交活動之一。在本曲中,作者將圓舞曲和溜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樂曲采用維也納圓舞曲形式,由序奏、四個小圓舞曲及尾聲組成,每個段落都象一幕冰上芭蕾舞。
教學目標:
一、喜歡聆聽《溜冰圓舞曲》,樂于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
二、能積極、主動地聆聽《溜冰圓舞曲》,通過各種形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三、了解《溜冰圓舞曲》的曲式結構,對維也納圓舞曲形式有所認知,能背唱第一圓舞曲的A主題旋律。 教學過程: 一、 視頻導入:
觀看舞蹈視頻(華爾茲)
師:知道這是什么舞蹈嗎? 生:華爾茲、國際舞、三拍子、交誼舞 師:華爾茲,又叫圓舞,一種三拍子的旋轉舞,它起源于18世紀末奧地利和德國的“連德勒”舞,后風行于歐洲,現在是通行于世界各國的交誼舞。
師:19世紀后半葉,圓舞非常流行,是上流社會社交的重要活動,今天我
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圓舞曲,同學們知道圓舞曲嗎?(師生交流討論圓舞曲) 師: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首圓舞曲很有意思,它由好多個小圓舞曲組成。我們先來聽聽其中的第一小圓舞曲。
(設計意圖:這段一分鐘左右的視頻采用的是國際標準舞比賽的視頻,音樂是《春之聲》。初一的學生對三拍子有一定認識,但對華爾茲這種舞蹈不是特別熟悉,直接用舞蹈視頻一方面是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另一方面也希望學生對華爾茲這種舞蹈都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三是視頻能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學生注意,讓他們走進音樂課堂。)
二、分段欣賞《溜冰圓舞曲》 (一)欣賞第一小圓舞曲 1.初聽
交流:熟悉嗎? 2.復聽
師:跟我一起來熟悉一下! 教師在黑板上跟音樂畫圖形譜
3.再聽,請學生跟老師一起聽音樂畫圖形譜 師:小圓舞曲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優美、舒展、流暢……
4.師:把你聽到的感覺表現出來吧!(第四次聽音樂畫圖形譜) 5.師生交流
提示學生關注旋律走向、六拍的長音、顫音處力度漸強漸弱、重復一次時力度變弱等的細微變化,關注到之后請學生再跟圖形譜表現 6.師:這個小圓舞曲有幾個主題?主題出現的順序是怎樣的? 師:這種ABA的結構在這個作品中會多次出現,請同學們留意。 師:這兩個主題哪個更好唱一點?為什么?可以討論 節奏 音區 速度 旋律 A主題 寬松 中音區 相對較慢 平穩流暢 B主題
緊密
高音區
相對較快
活潑跳躍
生:A主題更好唱一點 7.唱A主題
用“LU”反復唱,先跟音樂,再跟琴,然后清唱,中間盡量不間斷來帶領學生進行反復演唱,唱到情感迸放,牢牢記住為止。
(設計意圖:為了保持音樂相對的完整性,沒有將兩個主題割開進行教學,避免太過于零碎帶給學生美感體驗上的不滿足感。反復聆聽一直是音樂欣賞課最常用的手段,依舊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每一次反復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有不同目的和指向的層層遞進的反復,避免讓學生乏味的同時逐步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教師帶領學生關注不同的點,也讓學生有多方位的豐富的感知和收獲,潛在的教給學生的是聆聽音樂的方法。在唱主題時目標明確,就是要讓學生熟悉并記憶主題,從易到難的哼唱更能引起學生對流暢旋律的情感共鳴。本環節設計了聽辨主題和主題出現的順序,比較兩個主題在音樂表現要素上的異同時,請學生自由討論總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引導學生關注旋律走向、樂句、力度的的細微變化時,旨在培養學生敏銳的聽覺能力,當然,這些能力均是在美感體驗中逐步滲透的,有潤物細無聲的巧妙。) (二)、欣賞《第二小圓舞曲》
1.初聽(完整播放第一小圓舞曲和第二小圓舞曲的音樂)
師:剛才我們感受了第一小圓舞曲的美妙,那么后面隆重登場的的第二小圓舞曲
你聽到了嗎?
師:伸出你們的手,跟我一起來和它打個招呼吧! 2.復聽
師:這里帶給你怎樣的不同的感受?(很有力、很強、很激昂、很震撼)
這個地方加入了很多打擊樂器,有镲、定音鼓等
師:剛才你迅速出手的一剎那,(哼)兩個音之間的跨度非常大,這叫大跳,跟之前的平穩形成強烈的反差
師:再表現一下(聽完A+B)后面這段音樂里出現了一個很清脆的聲音,聽出來了嗎?象什么?(銀鈴般的)這是帶倚音的同音重復帶 來的效果,有些樂隊在演奏時會用上串鈴,我們也拿起串鈴來試試
師:注意,不光是手在動,腿和頭也在動,用整個身體表現
師:除了能聽到高音區銀鈴般的聲音以外,還有一條很美的主旋律在低聲部呢,你能找到它嗎?
師:找到的舉手,好,找到跟我一起這樣來表現主旋律,其他同學仍舊表現銀鈴般的聲音
師:我們分工合作下(分組,再互換)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用律動帶領學生欣賞和表現音樂,一開始用完整的第一和第二小圓舞曲的音樂是為了讓學生能直接的對比,從而感受不同,A主題主要抓住大跳帶領學生體驗,B主題讓學生關注高音區的的音色開始再關注二聲部的旋律,培養學生敏銳的細微的聽覺能力,在不斷的分組合作中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參與興趣和高度關注音樂的注意力。) (三)欣賞第四小圓舞曲
1.師:大家坐累了吧?跟我來放松一下(初聽第四圓舞曲A主題) 2.師:幅度大一點吧,徹底放松一下(復聽)
3.師:我覺得還不夠,這樣吧,模仿我(再聽)教師站起來律動
4.師:我們再玩得復雜一點好嗎?這段音樂仍舊是ABA的結構,聽到A主題時,
請你往外走,離開座位,哪都可以,記住不能撞到同學,聽到B主題時,不論你在哪,都轉過來看我,模仿我,A主題重復時請大家再回到座位上。聽清楚了嗎?一個原則:不許發出聲音,必須聽著音樂,跟音樂走。(完整聆聽第四小圓舞曲)
5.師:開心之后我們來研究下這個主題,有什么發現?
師:這是音樂中常見的一種創作手法,叫模進,也叫移位,它是指原來的音樂節
奏不變,移動位置重復。
6.師:這里的模進給我們帶來了往前推動、無限伸展的感覺,這就是第四小圓舞
曲。(再次律動品味)
7.師:由于第三小圓舞曲和第一小圓舞曲比較相似,我們就不細聽了。 (設計意圖:為了避免教學手段的重復給學生帶來的乏味感,第四小圓舞曲我設計了一個站起來跟音樂溜出去再溜回來的活動,這在我們正常的五十個學生左右的班級是一個挑戰,因為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不愿意配合,因害羞而坐著不動,那這個環節就會冷場而失敗;另一種情況是學生一站起來就異常興奮,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發出聲音然后亂成一團,音樂基本聽不見,那這個環節
也會以無效而告終。所以講清要求的同時一定要強調規則,必須安靜的聽音樂,跟著音樂走。再講模進這個概念時,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水到渠成的引出概念,而且對學生來講也能夠接受,結合音響本身教學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我們要勇敢的面對這些可以教的知識技能,不要去弱化它甚至回避它,這樣久而久之會阻礙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因為時間關系而選擇忽略的第三小圓舞曲 會在完整聆聽時給學生帶來一定的新鮮感。)
三、完整欣賞:
師:前面我們聽的這幾首小圓舞曲來自于同一部作品,它就是“法國圓舞曲之王”
瓦爾德退費爾創作的《溜冰圓舞曲》。它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還是經典的FC游戲《企鵝跑南極》的背景音樂,更是多次出現在花樣滑冰大賽的現場。(觀看花樣滑冰視頻)
(設計意圖:在課進行了一大半之后再點題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避免禁錮學
生的思維,避免學生只關注音樂形象和由標題引發的聯想,遵循了以音樂為本的原則,堅持從音響本身出發,引導學生關注的始終是音樂本質的東西,而不是其他一些非音樂的東西。如果一開始就介紹要欣賞的是《溜冰圓舞曲》,學生在聆聽時就比較容易想象溜冰的各種動作而忽視音樂本身。關于曲作家和創作背景我始終堅持從簡的觀念,甚至有些我認為不太重要的曲作家就不去介紹,創作背景更是忽略不計,因為站在學生的立場,能享受美妙的音樂比了解這些更重要。)
師:這是一首將圓舞曲和溜冰巧妙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作品,樂曲中的每個段
落都象一幕優美的冰上芭蕾,下面我們就來完整的欣賞。享受的時候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在四個小圓舞曲之前和之后還有沒有音樂出現?如果有的話出現的是哪個小圓舞曲的哪個主題? 生:……
師:這是一個典型的維也納風格的圓舞曲,由序奏、四到五個小圓舞曲及尾聲組
成,序奏用的是第一小圓舞曲的A主題,四個小圓舞曲之后再現的是第一和第三小圓舞曲。每個小圓舞曲里都有兩到三個對比非常鮮明的主題,今天因為時間有限,我只帶同學們重點聽了幾個主題,其實作品中每個主題都很經典,有興趣你們可以自己再去聽一聽。
(設計意圖:之前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讓學生能走進音樂,完整的欣賞是必不可
少的,六分多鐘的樂曲對初一的學生來講有點長,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
此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效果比較好,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非常安靜的聆聽音樂的環境,為他們能在音樂中徜徉做足了鋪墊。設計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了加強學生的聽辨能力。)
四、拓展(觀看視頻片段)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荷蘭著名的小提琴手安德烈瑞歐帶領他的約翰斯特勞斯
管弦樂團為我們帶來的別具一格的表演。 師:他們的表演與一般的管弦樂團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他們一邊演奏一邊跳舞,有的還在喝酒,他們非常開心,很快樂…… 師:他們用通俗的方法向我們傳遞了19世紀大眾音樂精致而又休閑的神韻和感
覺,看的出來,他們很開心很享受也很幽默,我想這也是我們欣賞和表現音樂時應有的態度吧!在浩瀚的樂海中,經典的圓舞曲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藍色多瑙河》、《春之聲》等等,以后我們將繼續分享美輪美奐的圓舞曲。 (設計意圖:拓展盡管用了很少的時間,但是把學生從單一的作品中拉出來,通
過作品自然的教育學生欣賞和學習音樂的態度,寓意深遠。音樂教育始終是人的教育,我們最終培養的是有健全人格的人。最后給學生一個經典圓舞曲的推薦曲目,也是為了讓學生不拘泥于這一部小小的作品,拓寬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信息。) 課后思考:
《溜冰圓舞曲》以其優美、流暢、生動能吸引學生去聆聽、欣賞和喜歡,本
課也從各個角度,從局部到整體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美妙的音樂體驗,努力的追求美感能多次在學生心中發生。但在課后會問自己,通過這節課我能給學生的是否僅僅是這些?課堂是否讓學生快樂就足矣?答案肯定是不,所以還有待于繼續探索和調整。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