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民歌,湘文藝課標版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八年級-民歌(一)初中音樂湘文藝課標版-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民歌(一)初中音樂湘文藝課標版-北京市豐臺區王佐學校
新設計
教學設計的特點
(一)用口傳心授的形式,展現民歌的傳承過程。
口傳心授的過程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方言是民歌的基礎,對學生來講也是最容易學習的內容。所以,從方言入手展開學習,由方言的音調規律了解其與旋律的密切聯系,在旋律中尋找潤腔的特點。
(二)用對比欣賞的方法,引導學生的審美理念。
聆聽同一首民歌的四個版本,請學生加以評判。在對比欣賞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桑植民歌的印象,同時對音樂的審美層次也得到了提升。
(三)用參與探究的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將趣味性與知識性融為一體,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各教學活動環節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力求學生學到的知識得到最大程度的內化。
2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感受湖南桑植民歌,樂于體驗和傳承中國民歌。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聆聽、學唱
表演等音樂實踐活動過程中,用口傳新授的方法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體驗湖南桑植民歌的韻味。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1、嘗試用方言有韻味地演唱《馬桑樹兒搭燈臺》的第一二樂句;
2、體驗《馬桑樹兒搭燈臺》中小抖腔、小甩腔、收腔,并能嘗試運用到其他湖南桑植民歌中。
3、了解桑植民歌獨特的半句體、一句體、二句體、五句體等句式特點。
4、嘗試運用課堂所學進行音樂合作表演。
3學情分析
我校是豐臺區的一所農村中學,目前大部分學生是打工子弟,學生流動性大音樂基礎比較弱,教學總體上需要低起點、小步伐。但通過初一學年及初二上學期對不同地方民歌的學習,學生對民歌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習興趣有所提升,因此對本課湖南桑植民歌的學習也產生了探究的愿望。
節奏
已具備的:80% 學生能掌握二八、八十六、四十六、大附點這些節奏型
未具備:20 %學生還未能很好的掌握
音準
已具備: 80 %學生能夠準確歌唱二、三度音程。
未具備: 歌曲中大量的跳進音程學生還不會
要素
已具備: 1、五聲調式相關知識、簡單的曲式分析
2、簡單的了解潤腔
未具備: 1、歌曲調式、結構及旋律走向的分析
2、學習民歌中依字行腔、疊字兒化音、襯詞、方言及演唱民歌中小抖腔、小甩腔、收腔
能力
已具備: 1、學生能做到把歌唱準
未具備:2、運用課堂所學進行簡單的音樂合作表演學生氣息淺,歌唱模仿和識讀能力欠缺,尚不能做到積極主動地運用情感歌唱
4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嘗試用方言有韻味兒地演唱《馬桑樹兒搭燈臺》的第一二樂句,感受湖南桑植民歌的韻味。
(二)教學難點
體驗《馬桑樹兒搭燈臺》中小抖腔、小甩腔、收腔,并能嘗試運用到其它的湖南桑植民歌中。
5教學過程
5.1第一學時
5.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馬桑樹兒搭燈臺
1、師生各用家鄉話在規定情境中打招呼。
2、師范唱《馬桑樹兒搭燈臺》讓學生說出其演唱的內容和歌曲的音樂情緒,并介紹方言演唱是民歌的重要特點。
【設計意圖】:感受方言的趣味性、重要性,通過教師的演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2【講授】學習《馬桑樹兒搭燈臺》感受民歌的味道
(二)學習歌曲《馬桑樹兒搭燈臺》感受民歌的味道
1、學習第一、二樂句
(1)師范唱第一、二樂句,讓學生找出方言與普通話的區別并標注出來,講解“馬桑樹兒搭燈臺”的含義。
(2)學生在第一、二樂句的歌詞中找出與其他歌曲的區別,教師講述疊字兒化音、襯詞。
(3)師教學生學習方言,感受方言的音調,讓學生用方言讀會一、二樂句。
(4)師范唱讓學生說出旋律與方言音調的聯系,講解“依字行腔”。
(5)口傳心授教唱第一、二樂句:
①按照依字行腔教學生唱會一、二樂句。
②唱會后,教師加入潤腔演唱讓學生找出區別。
③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小抖腔、小甩腔、收腔三種潤腔的唱法,并學唱。在演唱時講解氣息的運用。教學生有韻味的演唱第一、二樂句。
2、學生分組表演一、二樂句
【設計意圖】:用口傳心授的發方法,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教學過程展現民歌的傳承過程,讓學生體驗湖南桑植民歌獨特的韻味兒。
3、完整欣賞《馬桑樹兒搭燈臺》
播放桑植民歌傳承人向佐絨老師演唱的《馬桑樹兒搭燈臺》學生欣賞全曲:學生思考曲式特征、調式。
4、小結《馬桑樹兒搭燈臺》這首歌曲的“字”、“味”、“氣”從而形成獨特的韻味兒。
【設計意圖】:通過完整欣賞來了解歌曲的味道。用口傳心授的教學過程展現民歌的傳承過程,讓學生體驗湖南桑植民歌獨特的韻味兒。
活動3【練習】練習
1、欣賞桑植民歌《棒棒兒捶在巖板上》,學生分別找出這首歌曲中疊字兒化音、襯詞、曲式的特點。
2、教師范唱《太陽出來一點紅》,學生分析歌曲的曲式特征。
3、體驗《大姐上四川》
(1)教師范唱《大姐上四川》,學生說出曲式特點。
(2)師講解半句歌曲式特點。
(3)再次讓學生體會方言的魅力并學會用方言讀《大姐上四川》。
(4)按依字行腔教學生唱會歌曲后,讓學生自己把小甩腔、小抖腔、收腔這三個潤腔很好的運用到歌曲中。
(5)學生分男女生表演《大姐上四川》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幾首歌曲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桑植民歌的韻味,訓練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
活動4【導入】拓展與延伸
1、師生共同分析桑植民歌的成因。
2、欣賞吳碧霞、宋祖英演唱的《馬桑樹兒搭燈臺》講述桑植民歌的流變性、即興性。
3、小結這節課學生的收獲。
4、音樂文化延伸:中國的地方民歌是民族音樂藝術的根、也是我國傳統音樂的精髓。因此,我們要向這些歌唱家學習,把中國民歌中的“味 兒”傳承下去。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盡一份綿薄之力,使中國地方民歌永葆藝術魅力。
【設計意圖】:通過對民歌成因的了解進一步讓學生知道對不同風格演唱的比較,體現民歌的即興性、流變性。總結本課。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民歌,湘文藝課標版”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八年級-民歌(一)初中音樂湘文藝課標版-北京”,所屬分類為“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八年級-民歌(一)初中音樂湘文藝課標版-北京”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