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杵歌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音樂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勞動的歌演唱杵歌-北京市北外附屬外國語學校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音樂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勞動的歌演唱杵歌-北京市北外附屬外國語學校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第五單元《勞動的歌》--------《杵歌》高山族民歌 學科 音 樂
學段
初中
年級 初 一
教材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教科書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指導思想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
理論依據
強調音樂實踐,以獲得對音樂的親身體驗。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和提高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
2.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杵歌》為五聲羽調式,2/4拍,一段體結構。由a、b兩段,每段三個樂句組成,并緊緊圍繞“羽”音展開進行。歌曲音樂節奏鮮明,旋律流暢,起伏較大,既有勞動節律,又優美動人,體現了高山族同胞熱情、樂觀、熱愛生活的性格,并生動地展現了高山族同胞的生活風俗習慣。 歌曲中的節奏元素:
、、、、、
、、。
音程元素: 純一度、大二度、小三度、純四度、純八度。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具備基礎視唱和聽音能力。但對臺灣原住居民高山族的音樂、文化知之甚少,歌曲中切分、附點、弱起節奏和比較拗口的襯詞,大部分學生很難準確演唱。這首歌曲動感的節奏和熱情的情緒比較能激起學生參與的熱情。
3.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1、能夠用輕巧歡快的聲音演唱《杵歌》,了解中國民族五聲調式,并能準確掌握附點、切分、弱起節奏的演唱。
2、能夠用聆聽、體驗、合作等方法,基本表現出臺灣高山族民歌的風格特點,樂于參與勞動歌曲集體性的綜合表演。
3、能夠了解勞動號子的特點,感受高山族樂觀、豪放、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激發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
重點:學會演唱《杵歌》,表現歌曲的情緒與風格特點。 難點:1)、附點、切分、弱起節奏。 2)、八度大跳音程、襯詞的演唱。 3)、感受、表現歌曲的情緒與韻味。
4.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可附教學流程圖)
5.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本節課采用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從音準、節奏、演唱方法、熟練度四個方面來進行評價。
6.教學設計特色說明與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特色
一、挑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教師通過節奏熱身、聽音模唱先引導學生解決節奏、音準的難點;通過聆聽教師范唱,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緒與歌詞、節奏的特點;聆聽教材范唱,分析旋律和調式,然后學生再進行學唱歌曲的體驗學習。學生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了勞動號子的分類和特點,在感受歌曲韻味的環節,學生水到渠成總結出勞動號子的作用。 二、采用多元教學方法-中西合璧。
民歌的教學方式應該是口傳心授,但是這首高山族民歌因為沒有裝飾音等復雜的旋律變化,我先采用柯達伊節奏的律動,利用節奏熱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歌曲的學習提前解決節奏的難點。同時采用先欣賞,再識譜教學,然后口傳心授唱出歌曲的風格與韻味,以“視唱法之石來攻玉”。 三、感受號子-體驗氛圍。
教師引導學生模仿舂米勞動,感受強拍,也體會到勞動號子統一勞動節奏的作用。男生在b段換成“嗨”更增添勞動的氣氛,學生體會到勞動號子調動勞動積極性的作用。通過欣賞《杵舞》,學生了解到篩米的聲音、竹筒的撞擊也給音樂增添無限的色彩。最后教師利用拖把自制杵,并用音樂教室的積木凳子,橫放和豎放敲擊出不同的音高,讓學生模仿杵歌勞動場面創編節奏。教師出示沙錘、竹筒,這些打擊樂激發了學生模擬勞動場景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參與綜合表演的熱情。 四、體驗歌曲情景-有感而發
學生在模擬勞動場景時,感受到《杵歌》的作為勞動號子的作用。從而在熟歌學本領過程中,學會感受歌曲,分析歌曲的特點及產生特點的原因。如此枯燥、乏味的勞動,我們卻從歌曲中感受到的卻是歡樂、自豪的情緒,
學生在用一句話概括高山族,很快總結出高山族是一個樂觀、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民族。
教學反思
一)、注重學情,引導學生逐層深入體驗音樂。
根據學生的情況,預設節奏、音準難點,通過節奏熱身,解決節奏的難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式、音階模唱解決解決八度大跳音準難點。然后視唱樂譜學會歌曲,生歌變熟歌。接著熟歌學本領,唱出韻味,感受勞動號子的分類及其作用。
二)、唱出韻味,加強自身學習。
歌曲的體裁是勞動號子,又是高山族民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演唱歌曲,首先講究字正腔圓,然后注意歌曲呼吸,感受勞動號子的強拍,唱出力度感。通過勞動號子分類,學生明白農事號子因勞動強度小,聲音要有彈性;男生在b部分用“嗨”演唱,更增添勞動的氣氛。但是個人覺得對高山族民歌演唱的韻味把握還不夠,需進一步提升自我學習,掌握我國各地民歌特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