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有效管理情緒,情緒扭蛋機
所屬欄目:心理健康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七年級心理健康輔導課有效管理情緒《情緒扭蛋機》浙江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七年級心理健康輔導課有效管理情緒《情緒扭蛋機》浙江省優課
情緒扭蛋機
一、教材分析
1、活動背景
誰掌控了我們的情緒?往往學生會認為似乎是“環境”、“事件”甚至“他人”在掌控著我們的心情。的確,如果我們缺乏對自己情緒的知覺,那么確實很可能在情緒的連鎖反應中忽略掉“自己”的作用,把自己的情緒作為是唯一的、理所應當的反應,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把快樂的鑰匙拱手相讓,悲哀地成為了情緒的奴隸。
事實上,情緒不是一種被動的反應,而是一種主動的決定。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使我們自己選擇了某一種情緒。只是這種選擇常常是習慣性的、快速的,以至于會被我們忽略掉而已。當前,認知在情緒中的作用已經被反復論證并廣泛應用。但是在生活中,卻還是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成為情緒的主人。對于初中生而言,情緒常常來得直接激烈,這和他們看待問題的執著單一是有關系的。如果他們能夠明白,自己對事件的解釋不是唯一的、自己可以選擇其他的解釋并獲得不一樣的心情,那么,他們就能夠更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了。“我們能夠選擇情緒嗎?我們怎樣才能夠成為情緒的主人?”這是本節課試圖解答的問題。通過本課的活動,希望讓學生增強一種信念:我們是可以通過改變想法來改變情緒和行為的!
2、重難點分析
重點:知道導致我們情緒和行為發生改變的是每個人的想法。 難點:學會運用四格漫畫法來改變想法,管理情緒。
二、學情描述
情緒管理教育在中學階段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因為中學生所處的特定發展時期容易出現一些情緒問題。但是在中學教育的現實中,與教學相比,情緒管理教育卻相對缺乏。與浸潤著理想教育和理性思考的父輩相比,今天的中學生身處文化和價值多元、知識和信息空前開放、自由和個性張揚的時代,卻很少接受關于如何管理自己情緒的教育。如何教育學生學會妥善管理情緒,促進他們的個人成長,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從一些調查結果來看,初中生正處在情緒變化比較激烈的時期,突出表現
在很容易為一些小事情怒氣沖天。強壓怒火對身體有害,任其發泄有時會害人害己,不如暫且回避一下,讓自己冷靜一下,然后去尋找一下更適合的解決辦法。因而在情緒管理的輔導上,一是需要我們以學生自我體驗的方式來體會情緒產生的原因;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探討調適管理情緒的有效方法。
三、教學目標
1、了解與理解
了解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種想法和反應,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2、嘗試與學會
練習使用積極的想法來替代消極想法,以獲得正面的情緒和應對方式。 3、體驗與感悟
通過活動,讓學生體會積極情緒來源于對事情積極的解釋。
四、整體設計思路
情緒管理是學習心理主題中比較重要且十分常見的部分,為此,本課盡可能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促使學生主動體驗,激發興趣,提高輔導的有效性。首先是運用“情緒宣泄室”的兩個對比活動來引出情緒管理的主題,通過現場模擬摔杯子和畫情緒、撕情緒、重組拼貼情緒的活動來引出情緒管理的奧秘。然后用動畫《狐貍吃葡萄》為例讓學生討論五只狐貍不同的情緒和行為是由于什么而導致的,并對這五只狐貍的情緒和做法一一進行歸納和分析,得出想法影響了情緒和行為的結論。從而引出“想法轉一轉——四格漫畫”的方式,接著再用阿貍的案例讓學生嘗試著用阿貍的快樂秘訣來解決他生活和學習中面臨的問題,接著趁勢讓學生分組討論消極想法和積極想法,得出“事件+X=情緒+行為”的公式。最后,讓同學們學習用“四格漫畫”的方式來解決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分享本節課后的收獲和感悟,再拓展延伸布置給學生制定“正能量卡”的延伸作業,并向學生介紹情緒管理的書籍和相關資源,以期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學習之后可以在課后通過各種渠道和資源了解情緒管理的更多知識和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團體熱身階段 情緒宣泄室 1. 瘋狂摔杯子
讓學生想象令自己不開心的事情,并請兩位同學上臺用手機來模擬“瘋狂摔杯子”游戲,采用計算機同屏技術使全班同學同步在屏幕觀看摔杯子。
提問:在摔杯子過程中和摔杯子之后自己的情緒變化。 2. 情緒扭一扭
畫出過去所有不愉快的人或事引起的情緒,選擇三種最能代表這些情緒的顏色,用三支畫筆同時在白紙上涂鴉。 “扭一扭”:再把圖畫紙撕掉,以小組為單位將部分碎片混合拼貼成一幅新的畫,并給畫作取一個名字。
提問:畫時的情緒與此刻情緒有什么變化嗎?
教師引子:你們玩過扭蛋機嗎?同樣一個負性事件,同樣都是進行宣泄,可我們卻有著不一樣的情緒體驗,這里面是否有什么奧秘呢?
今天老師就為大家帶來了一個“情緒扭蛋機”,情緒是在我們生活中自然發生的,每個人的情緒扭蛋機里,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情緒,那么怎么樣扭一扭才能扭到快樂蛋呢?
出題:情緒扭蛋機。
教師:也許這情緒扭蛋的智慧就藏在古老的故事中,就讓狐貍們來告訴你吧。 設計意圖:引出情緒管理的必要性及顯著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導入主題。
信息技術資源說明:此環節的采用手機和計算機同屏技術,并利用手機APP中的“瘋狂摔杯子”游戲開展活動,并同屏與全班同學共同體驗。課前事先準備好白紙、蠟筆、彩色4開卡紙,開展此項活動。 (二)團體轉換階段
1.結合自制的動畫視頻:《狐貍吃葡萄》講述故事并提問互動
教師:同學們在看之前,請帶著以下兩個問題(1)生活中你更像是哪只狐貍?(2)如果可以選,你會選擇做哪只狐貍?原因是什么?去尋找蘊含在古老故事中的奧秘!
引子:在一位農夫的果園里,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扎寨在附近的狐貍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里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提問:這只狐貍接下來可能怎么做?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它看起來無所謂地離開了。)
第二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嘗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
來。說葡萄藤太好高騖遠,爬那么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并沒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他越想越氣,心想:“憑什么我就吃不到葡萄啊!我吃不到,別人也別想吃到!”提問:這只狐貍的心情是怎樣的?接下來可能怎么做?(他破口大罵,撕咬自己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第三只狐貍身材特別矮小,但是同伴們都極力慫恿它來摘葡萄。它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心想:“他們明知道我矮,還要叫我來摘,不是看我好欺負嗎?為什么我這么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嗎?為什么葡萄架這么高,我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提問:這只狐貍的心情是怎樣的?接下來可能怎么做?(他傷心地在葡萄架下哭了一整天。)
第四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同樣是夠不到葡萄。他想:“聽別的狐貍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提問:這只狐貍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可能怎么做?(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第五只狐貍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一年可只有一次機會呢!我一定能想出辦法!”想了一會兒,他想到了辦法…提問:他接下來可能會怎么做?(為什么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它們有猴子撈月,我們有狐貍摘葡萄,說不定也會成為千古佳話呢!于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貍合作,搭成狐貍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2.提問和討論:
(1)生活中你更像是哪只狐貍?
(2)如果可以選,你會選擇做哪只狐貍?原因是什么? (3)是什么導致了這些狐貍有不一樣的心情和做法?
教師引導:我們似乎發現,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我們會仔細衡量每一種做法的利害得失。那么回過頭來想想,歸根到底,是什么讓這幾只狐貍有了不一樣的做法?從剛剛這個故事里,能不能具體一點看出他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生:他們在吃不到葡萄時候的想法。 師:嗯,想法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對五只狐貍的想法以及情緒和行為進行歸納總結。)
生:第一只想“葡萄是酸的”他就感覺很無奈,于是就訕訕地走了,退縮了、放棄了;第二只想“我吃不到別人也別想吃到”他很憤怒,于是就采取了破壞性的行為;第三只想“就我最倒霉了”,他非常難過,開始怨天尤人;第四只想“吃檸檬好了”,它找到了別的替代物,看起來是比較平靜的,也是開心的,他就去找檸檬吃了;最后一只想“我能想出辦法的”,他最終想出了辦法,非常高興地解決了夠不到葡萄架的問題,吃到了葡萄,非常開心!
師:歸納得很好。
(板書呈現:學生一邊說,老師一邊分別把“情緒&行為蛋”貼到“情緒扭蛋機”上去)
當然了,我們平時生活中還可以“轉移”情緒和行為,有時候也可以在情緒上頭的時候“暫停”一下,不妨慢一點生氣,緩一點惱怒,等理性回歸,獲得情緒的平靜;我們知道,消極情緒在我們生活中也是有它的積極影響的,有些時候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也就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安放好自己的情緒。
吃不到葡萄的狐貍的心情怎么樣、做出什么樣的行為,取決于在葡萄架下他們的想法!如果他有比較積極的想法,像“吃檸檬”或者“想辦法”的狐貍,他就能有比較平靜、愉悅的情緒,甚至讓他最終解決面臨的困難——吃到葡萄或者吃到檸檬!
(板書呈現:消極和積極)
教師: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類似的故事,有時候是我們想要吃葡萄,有時候是別人要我們去摘葡萄,還有的時候,甚至可能是葡萄架倒了砸到了我們頭上!但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們對這些事情的解釋都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選擇積極的解釋,從而體驗到比較積極的情緒,并且更好地應對面臨的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畫活動中形象且深刻地感悟到引起情緒和行為發生改變的關鍵是人對這件事情的想法,讓學生意識到我們可以選擇積極地解釋,從而體驗到比較積極的情緒,以更好應對問題。
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說明:課前事先利用電腦軟件制作了動畫片《狐貍吃葡萄》,并用KT板制作積極和消極的情緒行為蛋。 (三)團體工作階段
四格漫畫:想法轉一轉
1. 過渡
阿貍是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一位普通同學。和我們每個人一樣,在他身上每天都會發生很多小故事。但是,阿貍有一個快樂秘訣,他總能把一件看起來有點糟糕的事情轉化成一件比較平靜,甚至快樂的事! 2.呈現情景例子
阿貍興沖沖地參加籃球隊的選拔,卻慘遭淘汰。 3.學生活動
請把你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開心的事情寫在黃色的“四格漫畫”紙上的第一格中。
寫完后,我們來看看阿貍同學是怎么用他的快樂秘訣來解決問題的。 4.繼續呈現情境
首先冒出來的是一個消極的想法,“看起來我在體育方面是沒有希望了。”這個想法讓阿貍很難過,很自卑。當他意識到這一點之后,他換了一個想法:“說不定我在其他項目上會比較厲害哦,劉翔不也是跳高練不成再去練跨的!”,這個想法讓他感到很振奮,于是,阿貍又嘗試了各種體育項目,他發現在游泳課上他的表現可是班上數一數二的!
(PPT呈現“四格漫畫”:事件 可能有的消極想法 想法轉一轉 積極的情緒和行為) 5.學生活動
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這里就有阿貍遇到的一些事情,請同學們模仿阿貍采用的快樂秘訣,在漫畫中畫出阿貍遇到這些事情之后可能會出現的想法、情緒和行為!
(學生在四格漫畫中畫出:事件→可能有的消極想法→想法轉一轉→積極的情緒和行為。)
(1)情景一:老師還沒來,大家都在講話,正講得興高采烈時,老師來了,就只有看到我在講話,把我奧罵一頓。
(2)情景二:放學時,同學們都成群結對的,有說有笑,只有我一個人沒有伴。
(3)情景四:考試結束,試卷發下來,同桌高了我1分。
(4)情景五:回到家,本想玩一會電腦再做作業的,誰知媽媽下班回來,堅持要我做完作業才能玩電腦。
6.小組交流和分享
(1)各組推薦代表進行全班分享(推薦應用阿貍的快樂秘訣,把事情處理得最成功的一位同學進行分享)。
(2)在每一組的分享后提問:大家覺得這位同學的快樂秘訣應用得怎么樣?(心情變好了嗎?對解決他面臨的問題有幫助嗎?)
7.總結:通過阿貍的故事,你發現讓人快樂的秘訣究竟是什么呢?
當我們對事情做出積極的解釋時,除了能夠收獲快樂平和的情緒,還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
師:原來在古老的“狐貍吃葡萄”的故事里,蘊含著這樣的哲理: 事件+X=情緒+行為
當“X=積極的想法“時,情緒=快樂平和,行為=積極正向。 請記住:怎么看待事件的X,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選擇!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四格漫畫的方式來呈現從事件發生到情緒和行為產生的過程中,想法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讓學生從他人和自身的案例出發,親身實踐通過轉變消極想法為積極想法以后,情緒和行為發生的變化,學會在實際生活中去應用和實踐這種方法。
信息技術資源說明:課前事先準備好四格漫畫的電腦繪制,并制作成學習單的形式。
教育資源說明:課前事先制作好兩套“四格漫畫”,一套是阿貍的煩惱事件“四個漫畫”,一套是自己的煩惱事件“四格漫畫”。 (四)團體結束階段 1. “我來扭一扭”
在這里就剛才同學們記錄的自己遇到的不開心的一些事情,請同學們模仿阿貍采用的快樂秘訣,在漫畫中畫出自己遇到這些事情之后可能會出現的消極和積極的想法、情緒和行為。 2. 分享
結合你自己的四格漫畫來分享這節課你的收獲和感受。 3. 課后作業
請同學們在每一張正能量卡后,寫上你自己覺得有用的處理情緒的一些小句子,然后把明信片送給自己。
設計意圖:將學生的體驗感悟和學會的情緒管理方法化為行動,運用到今后
的學習生活中。 4.資源鏈接
書籍推薦:《正念》、《不抱怨的世界》、《生氣的亞瑟》、《菲菲生氣了》、《生氣湯》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一些情緒管理方面的書籍和資源,讓學生課后可以繼續進行情緒管理技巧的探索和學習。
教師總結:情緒分為兩種,一種是反射性的情緒,另外一種是思考后的情緒。比如我們們做錯事情,朋友當面指出缺點,可能因為面子關系,我們當時心情會很糟糕,馬上有負面情緒。但是冷靜一段時間之后,我們體會到朋友的苦心,可能心生感激,有了感動這種正面情緒。反射性的情緒往往表達了當時的心境,這時不妨改變X,按下積極的情緒扭蛋,讓情緒盡快從反射性轉換到思考后的,讓理性回歸,讓快樂平和跟隨。
在難過的時候疏解,在失意的時候振作,在得到的時候感恩,讓我們用好情緒扭蛋機,解好屬于你自己的“X”值,讓想法轉一轉,情緒扭一扭,讓我們學著與這個世界有一個更和諧的共振。
六、教學反思
上課的過程,其實也是自己一個整理和學習的過程,我對情緒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能讓我的學生從我的課堂中獲益,這個過程就好比心理咨詢當中的“助人自助”,是雙方的成長過程。這節課整體上感覺輕松愉快,學生的參與度高,課后反應也覺得有趣并有收獲,基本達到了預設目標。但回顧備課和教學的過程,讓我回味之處頗多。
(一)亮點及其產生的過程
情緒的認知調整是思辨性較強的一個內容,為了讓它變得生動有趣,本節 課主要運用的方法是將文字用動畫和漫畫的方式來進行呈現。對于“讀圖”時代里成長起來的一代,這個改變很讓他們欣喜,也激發了他們參與的熱情。“狐貍吃葡萄”的故事來自網絡中的經典心理寓言,我對它進行了改編,挑出了幾只最常見、最典型的“狐貍”。為了讓故事的講述更加生動,我自己研究動畫制作軟件并且制作了動畫效果的呈現,我選定的“狐貍”形象來自于網絡上廣為流傳的“阿貍”。“阿貍”的形象還被運用到了四格漫畫中。四格漫畫討論的內容經過前期調查,是學生生活中很常見的幾件事,并且進行了原稿的創作。
(二)預設之外及其處理
本課有兩處,學生的反應超出我的預設。
第一處是對五只狐貍的評價,我的預設是學生會選擇成為“想辦法吃 葡萄”的那只狐貍,因為它的做法看起來是最積極上進的。事實上,很多學 生覺得成為那只“不如去吃檸檬”的狐貍也不錯,且很認同它的想法,甚至有些學生覺得第一只狐貍的選擇也讓人很自在。這也許反映了當今學生的一些心態(如并不愿意在一件事情上過于執著)。在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意識到“對一件事情不只有一個想法,不一樣的想法會導致不一樣的情緒和行為”就可以了。
第二處是四格漫畫的分享。事實上,事先我預設的判斷“想法轉一轉”是 否成功的標準是“情緒和行為變得積極”就可以了。但是在課堂上才發現,“積 極”是一個很難把握的標準。比如,當面對媽媽讓我不要玩電腦的時候,有學 生會想“不讓我玩電腦,我就去看電視”,這樣的想法可能并不如我們所愿那么“積極陽光”,結果也是想象多于現實。那是否需要向學生指出這一點,如何指出呢?我后來采用的方法是將問題拋給學生,請學生思考:“他這樣想之后的心情對事情有益嗎?”、“他得到這樣結果最終能解決問題嗎?”讓學生之間引發討論,而多數時候,學生會得出趨向于我們期望的“積極”的方向。當然,也會發生學生和老師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這時候,老師也需要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過于理想化,也不用在課堂上就要把觀點強加給學生,可以課后進行交流。
不要試圖對學生的想法或者行為方式做“好與壞”或者“對與錯”的價值判斷,因為這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防御。他們可能會說“我就是喜歡這樣”、“我覺得這樣很好”,比評價更加重要的是接納,教師首先接納他們可能有的反應方式,然后引導他們思考自己是否喜歡這種方式以及這種行為方式帶來的結果。當然,可以允許其他學生發表自己對這種方式的見解,但在引導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減少暗示性,要保持中立和開放的態度。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