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血液循環
所屬欄目:初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生物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九章第2節_血液循環_貴州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生物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九章第2節_血液循環_貴州省優課
“血 液 循 環 途 徑”教 學 設 計
授課年級:七年級 課例名稱:血液循環途徑
課型:新課講授
參考教材的名稱、版次和頁碼: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2015年12月第2版第42頁
教學設計理念
本節課以突出生物教學的核心素養為重,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使學生始終能主動地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概念教學,關注學生獲得概念的途徑。注重情感教育,將情感教育貫穿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血液循環過程蘊藏的生命魅力,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科學觀。
教學內容分析
“血液循環途徑”是《生物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9章第2節的內容。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二氧化碳等廢物必須運走,人體才能正常進行生命活動,這些物質的運輸靠血液循環來實現,所以本節成為本章重點內容的核心。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是本節的難點。在學習血液循環途徑的內容之前,教材先安排了血液、血管、心臟的相關知識的學習,已為本節課學習做好了鋪墊。
學情分析
在血液循環的第1、2課時里,學生已經學習了血液、心臟、血管的相關內容,尤其是心臟結構及與之相連的血管,為這節課完成對循環途徑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本節課借助教材中的簡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簡圖并閱讀教材,再要求學生將教材中的文字表述轉化成用名稱+箭頭的方式來表達兩條循環途徑就不再困難了。在教師用概念圖總結循環途徑后,配合圖片,可以將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原因化難為簡,從而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科學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描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2、簡述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3、說出血液循環在人體中的作用與意義。
能力目標:
1、利用概念圖的教與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2、通過學習血液循環的途徑及血液循環的血液成分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積極參與小組內的活動,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2、感悟血液循環過程中蘊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科學觀。
教學重點: 血液循環的途徑及意義,血液成分的變化。 教學難點:
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原因 教學用具:血液循環教學多媒體課件;血液循環途徑圖片及動畫;概念圖設計、學生學案。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知識回顧:
復習血液、血管、心臟相關內容。說明心臟和血管組成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血液就在這個管道中循環地流動。
與老師一起共同回顧已學知識
回顧已學知識,為本節課學習血液循環途徑做鋪墊。 創設學習情境: 用輸液的圖片進行情境創設:某同學右手指感染了,醫生在其左臂肌肉注射藥物治療。問:這些藥品能運輸到他手指的傷口嗎?運輸途徑是什么呢?
傾聽、思考
激發學生好奇心,讓學生帶著疑問學習本節課知識。 出示新課課題,出示血液循環途徑示意圖。 借助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心臟和血管在全身的分布情況
觀察、思考
培養學生通過圖片讀取信息的能力,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做鋪墊。 學生自主學習活動
指導觀察: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起點止點及大致路徑,血液成分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的場所在哪里。
結合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并完成學案任務。 讓學生自主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歸納能力。 活動成果交流
用展臺展示學生完成的學案并進行交流活動,用公式總結循環途徑。
心室→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心房
交流學案完成情況,自查血液循環途徑表達形式中有無錯誤。 加深印象,總結公式便于學生通過理解而牢記循環途徑。
播放視頻
播放視頻,展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和表達形式。
觀察、思考,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途徑。
將循環途徑直觀化,便于學生建立理性認識。
血液循環途徑概念圖
展示血液循環途徑概念圖,并比較兩條循環途徑的概念、功能、血液的變化、氣體交換的場所及原因、規律以及兩條循環途徑之間的關系。教師的問題串:體循環的【問題串】:這是什么循環?如何理解“體”字?體循環后什么血變成什么血?在哪里改變的?為什么會改變?因此,體
循環的功能是什么?肺循環的【問題串】:
這是什么循環?如何理解“肺”字?肺循
環后什么血變成什么血?在哪里改變的?為什么會改變?因此,肺循環的功能是什么?兩個循環的血液改變場所都是哪里?為什么?(說明毛細血管的特點)。心臟的左右是不相通的,那么兩條循環途徑是獨立的嗎?體循環中回到右心房的血液流向哪里?肺循環中回到左心房的
檢驗自己學習結果,
回答相應問題。
在初步學習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同時,理解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形成正確的生命科學觀。
血液流向哪里?因此,兩條循環途徑有聯系嗎?
播放血液循環動畫
針對循環途徑的表示方法,說明用這種形式表示血液循環途徑更直觀的看出人體的兩條循環途徑其實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只是我們認為的給它劃分成兩個部分。
觀察、思考,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途徑。
更直觀地展示兩條循環途徑組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歸納總結血液循環的意義
提出血液循環的意義:運輸物質 思考、作答
在學生建立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獲得對血液循環的概念及意義的理性認識,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問題分析
從消化系統獲得的養料是如何運輸給所有細胞的呢?從呼吸系統獲得的氧氣是如何運輸給所有細胞的呢? 通過概念圖,思考養料和氧氣的運輸途徑。
鞏固物質運輸途徑并讓學生理解細胞只有及時獲得氧氣和養料才能保證正常的生命活動,為生命健康教育做鋪墊。 了解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及預防方法 出示相關資料,讓學生意識到“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習慣都是維護健康的重要因素!” 觀看、了解
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思維能力訓練 藥物在體內的運輸途徑、判斷血管、識圖作答。
思考、作答 進一步鞏固血液循環途徑 盤點收獲
引導學生盤點本節課所學內容 學生總結本節課內容
建構本節課知識體系
情感升華
結束語: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心臟的左右兩部分是不相通的,而同一側的上下是相通的,正是因為如此,心臟才把兩條循環途徑協同起來成為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共同擔負起體內物質運輸的功能。不難看出,人們對血液循環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艱難而曲折的道路,是許多科學家前
赴后繼共同努力的結果。在血液循環系統中,無論是心臟還是血管,都有相應的結構特點保證血液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動,并在相應的部位進行物質交換,為人體各個細胞不斷運來營養物質和氧、運走二氧化碳等廢物,說明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體現了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展現出生命的魅力!
傾聽、思考
讓學生理解科學研究的艱難與曲折,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的生命觀,感受本節內容蘊含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
板 書 設 計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血液循環
第3課時 血液循環途徑
1、血液循環途徑:
體循環及功能、肺循環及功能 2、血液循環的意義:運輸物質
附:概念圖設計1:
左心房
右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體織O2等
CO2等組
細
胞
全身毛全身各動全身各上下腔細血管級動脈
主動脈
脈血
級靜脈
靜脈
循環
肺部毛細血管
肺O2 CO2
泡
靜肺脈血
肺動脈
循環
左心房
附:概念圖設計2:
血液循環
體循環
肺循環
包括 結果是 動脈血靜脈血
靜脈血動脈血
運輸物質
意義是
包括
結果是
教學特色、效果及教學反思
教學特色:
在課件的第一張PPT中,植入了“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做有意義的事,去經營更好的自己!”的文字,佩以優雅的背景圖片和背景音樂,將學生帶入安靜的、對美圖、美景、美妙的音樂欣賞中,起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這堂課設計的問題串能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堂教學符合概念教學,學生所獲得的概念是通過和教師一起層層分析而得出,核心概念突出,并用概念圖對所學概念進行梳理和歸納總結,能讓學生搞清楚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系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學的層次感強、邏輯性強,能深入淺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圖片、動畫等形式,將微觀的知識直觀化,利于學生的理解和學習。關注生命健康教育。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習慣都是維護健康的重要因素的科學道理。
教學效果:
本節課能有效地利用課堂40分鐘,達成教學三維目標。選用的圖片、動畫等直觀教學用具和開展的學生活動都能有效地為教學目標服務并能幫助突破教學難點。學生思維活躍,課堂的專注度強,并學得輕松愉快,參與度高,學生負擔合理。通過梳理這堂課的概念以及繪制概念圖幫助學生建立了這堂課的知識體系。從學生完成學案的情況來看,這堂課是成功的,教學效果是明顯的。
教學反思:
本節課涉及的概念多,知識性又強,所以,如何組織教學并設計好教學程序,選擇哪些教學用具等都是關系到是否能為教學三維目標服務并達到教學三維目標,關系到能否突破教學難點。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PPT中插入相關的圖片和動畫,將循環途徑的知識直觀形象化,幫助學生識記血液循環途徑。為了把學生帶到學習新課的環境中,選用了“輸液”對藥物的運輸途徑來創設學習情境。教學中安排了兩個學生自主學習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能結合教材中血液循環途徑示意圖自主學習并完成學案,老師再用概念圖總結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這符合課程“以學生為主體,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毛細血管的特點來分析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及變化原因。同時,通過活動和動畫展示使學生認識到體循環和肺循環是交替而又同時進行的,它們的起止點都是心臟,二者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血液循環的原動力來自心臟。教學中關注生命健康教育,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到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習慣都是維護健康的重要因素的科學道理。突出概念教學,關注學生獲得概念的途徑,而不是灌輸概念,通過繪制概念圖的方式來搭建這節課的知識框架。注重情感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血液循環過程蘊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科學觀。
“血液循環途徑”學案
遵義市第十一中學
班級: 組員: 時間:2017年5月
活動一:
仔細閱讀P42文字和圖片完成下列任務
請將下列名稱填寫在圖中恰當的位置上
肺靜脈、肺動脈、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級動脈、全身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全身毛細血管、肺部毛細血管。
體循環:( )→( )→( )→( )→( )
→( )→( )
肺循環:( )→( )→( )→( )→( )
活動二:
人體內某血液循環圖解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1)這是人體內的 循環圖解。
(2)A、B、C、D分別代表
、 、 、 。
(3)從A到C血液的變化是 ,原因是因為B與D之間進行了氣體交換,[①]代表 ,[②]代表 。
(4)如果右心室換成左心室、左心房換成右心房,就是 循環圖解,此時[A]代表 ,內流 血。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