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古代印度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統編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九年級上冊第3課《古代印度 宗教籠罩下的文明》北京市 - 昌平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統編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九年級上冊第3課《古代印度 宗教籠罩下的文明》北京市 - 昌平區
課標 要求
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會。
教材 分析
上古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對上古時期主要文明的發展歷史加以了解,有助于人們認識世界文明的起源,展望人類文明的未來。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主
要介紹了在相似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下,西亞、南亞和非洲先后形成了幾個各有特色的農業中心。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盡管古印度被置于大江大河孕育的農耕文明(古代東方文明)之列,但特殊的地理條件孕育了“特別”的和“個性的”印度文明。
學情 分析
知識層面:在前面兩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古代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的相關知識,知道從時間、文明成果等方面去學習。但對于古代亞非文明之間的橫向聯系還不
清楚,對不同文明產生的不同特色及其深層次原因不理解。
思維層面:學生對古代印度這一內容興趣濃厚,處在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的階段,但感性思維仍然占據主導,所以需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客觀分析古代印度文明的特色,樹立理性的文明史觀。
教學 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了解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特點,知道佛教的產生和傳播歷程。通過分析種姓制度的特點和印度宗教的發展過程,逐步掌握建立歷史事物之間聯系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大唐西域記》《摩奴法典》等史料,逐步掌握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進行歸納的歷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人類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種族的人民共同創造了人類文明,不同文明之間由于其特有的歷史背景所形成的特色,樹立唯物史觀和新的文明史觀。
教學重點 種姓制度的內容和特點 教學難點 種姓制度對古代印度社會的影響 教學方法 講述法、史料研習法等。
板書 設計
第3課 古代印度 文明發祥
吠陀教 婆羅門教 佛教 印度教
教 學 過 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一、文明發祥
【提出問題】說到印度這個國家,你會想到什么?你對這個國家的印象如何? 【出示圖片】 ①印度人乘火車 ②印度圣牛
③印度人恒河沐浴
【講述史實】其實這些現象背后處處充滿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印度是世界宗教發祥地之一。直到現代,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篤信宗教。宗教與印度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深入到印度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本節課我們一起通過印度宗教史的視角來了解古代印度文明。
1.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
【出示地圖】出示古代印度和現在印度的地圖,通過對比,說明古代印度是一個地理概念,包括今天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并講述“印度這一名稱的由來。
2.古代印度的地理環境 【出示材料】
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時特暑熱,地多泉濕。北乃山阜隱軫(zhěn)(很多高山),丘陵舄(xì)鹵(鹽堿地);東則川野沃潤疇(田地)隴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西方土地磽(qiāo)確(貧瘠)……。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節選自玄奘《大唐西域記》 【提出問題】古代印度的地理環境如何? 三面臨海,背靠喜馬拉雅山脈,氣候濕熱,以山地為主。
3.哈拉帕文化
【講述史實】簡要介紹迄今發現的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的發現過程。 【出示材料】
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了鐮刀等農具和大量
結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回答
觀察圖片,了解圖片內容。
觀察地圖,區分古代印度和現在印度的地理位置區別。
閱讀材料,找關鍵詞,歸納古代印度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 傾聽
閱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歸納哈拉帕
了解學生心目中對印度這個國家的印象。
通過展示在我們看來比較奇怪的現象,讓
學生產生初步印象——宗教在印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
通過地圖對比觀察,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古今印度在地理位置上區別,提高學生觀察地圖的能力,逐步掌握讀圖識圖的方法。
通過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的介紹,讓學生知道古代印度處在相對獨立封閉的自然環境下,這為早期宗教的產生準備了條件。
利用時間軸,幫學生建立時空觀念。
通過材料,讓學生初步了解哈拉帕文化,
知道在哈拉帕時期古
二、吠陀教
三、婆羅門教
農作物如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棉花等。已發現的金、銀、銅首飾有項鏈、戒指、手鐲、臂鐲、足鐲、耳環等等。紡錘和紡輪在許多遺址中都有發現,在遺址中發現了染缸。出土的文物中,還有大量造型精美的藝術品,如小雕像、骨刻、繪畫等, 其中護身符印章尤多,達2000余枚。
【提出問題】從這些考古發現中你能知道關于哈拉帕文化的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歸納出三點:從事農業、手工業發達、自然崇拜。
【講述史實】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后逐漸衰落,于公元前18世紀滅亡。滅亡的原因有自然災害說,有外族入侵說,但至今仍是一個謎。
【出示地圖和時間軸】簡要介紹雅利安人入主印度之后的等級劃分和帶來的原始宗教——吠陀教,讓學生了解雅利安人到來以后古代印度文明的中心從印度河流域轉移到恒河流域。
【過渡】到了吠陀時代后期,這種等級劃分制度和吠陀教逐漸融合成一種新的宗教,這就是婆羅門教。 【講述史實】簡要介紹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強調婆羅門之上是核心綱領,并結合示意圖幫助學生了解種姓制度。
學生自行完成學案中表格內容。
【補充】在四種姓外還有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的賤民。
【出示材料】
材料一:基于種姓等級的規定,每一個種姓所從事的職業也被固定,并且這種職業是長期的世襲,不得僭越和變更。 材料二:原則上只能在同一種姓集團內通婚,倘若與外種姓通婚,將喪失原有種姓,其后代則降為賤民。
材料三:高種姓與低種姓人發生沖突,低種姓人如果用身體某部位。對較高種姓人造成傷害,必須斬斷對人造成傷害的身體部位。
文化的主要特點。 。
觀察地圖、時間軸,傾聽。 。
觀察圖示并傾聽。
閱讀教材,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閱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歸納概括。
代印度已經產生原始的自然崇拜現象,為后面講宗教的發展史作鋪墊。同時通過分析材料,使學生逐步掌握歸納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通過地圖和時間軸建立時空觀念,厘清古
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的區別。
利用圖示,幫助學生理解種姓制度,化抽象為具體。
通過自主學習,提高閱讀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分析材料,使學生逐步掌握歸納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了解種姓制度的弊端,為講述佛教的興起作鋪墊。
四、佛教
地位低微的低種姓辱罵高種姓,輕者課以重罰,重者處以酷刑。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
【提出問題】閱讀材料,概括印度種姓制度的特點。
【講述史實】通過分析種姓制度的特點,讓學生了解種姓制度帶來的影響。
【補充】婆羅門教宣揚的“業報輪回”思想,簡要介紹這一思想的內涵。
刻苦修行、擺脫輪回、得到解脫,正是這樣的理念得到當時統治者的青睞并吸引了無數教徒。
【出示地圖和文字材料】
【講述史實】到公元前600年前后,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當時主要的大國有16個之多,剎帝利和吠舍的實力越來越壯大,而此時的婆羅門教卻趨向墮落和腐朽,婆羅門貴族依靠種姓制度拼命攫取好處,他們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 【出示材料】簡要介紹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的生平和佛教產生的大致過程。
【講述史實】佛教的基本教義包括四諦、業報輪回和眾生平等,介紹這些教義的基本內涵,引導學生找出佛教和婆羅門教之間的聯系,佛教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婆羅門教的一些教義。但二者又有很大區別,主要體現在佛教“眾生平等”的教義。
【提出問題】結合佛教教義說一說,佛教為什么能得到迅速傳播?
【補充】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把佛教推行頂峰。 【過渡】佛陀所傳的教義適應了當時各種姓,尤其是剎帝利和吠舍,反對婆羅門種姓的要求,使佛教獲得了大批信徒,并不斷向外傳播。
【提出問題】你知道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了
傾聽
傾聽 。
觀察地圖,閱讀材料。 傾聽
傾聽并思考
觀察地圖思考
將種姓制度與古代印度歷史相結合,并與中國進行橫向比較,讓學生充分理解種姓制度對古代印度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
讓學生理解種姓制度之所以在古代印度持續了幾千年的時間,正是依靠森嚴的種姓制度和業報輪回的思想,使其牢不可破。
通過神話故事激發學生興趣,以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反婆羅門教思潮出現的背景。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
通過比較,幫助學生厘清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間的關系,并幫助他們理解提出“眾生平等”是佛教能夠迅速吸引大批教徒的主要原因。
通過材料,讓學生了
五、印度教 六、小結
哪些影響?
【過渡】但隨著佛教的分化,衰微了近千年之久的婆羅門教徐徐蘇醒;并在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某些內涵和印度本地風俗信仰的基礎上演化為印度教。簡要介紹印度教的教義以及印度教與佛教、婆羅門教之間的聯系。
回顧古代印度從文明發祥到印度教產生的簡要歷程,結合材料讓學生理解宗教對印度各方面產生的影響。
【練習】完成教材P14活動與探究的習題。
【出示材料】
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總結】文明之間沒有高低之分,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多彩,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之一,更應加強友好往來互信,共建亞洲、人類命運共同體。
傾聽
閱讀材料并思考
合作完成練習
傾聽并思考
解佛教對世界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
通過印度教教義的講述,讓學生理解今天印度人寬容平和心態的深層次原因,通過統計數據表讓學生了解印度教對當今印度的深刻影響。
利用文字和圖片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印度特有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特有現象,幫助學生初步樹立唯物史觀。
架構時空觀念,幫助學生建立早期亞非文明的橫向練習,讓學生理解在類似環境下產生的文明又各具特色,從而理解文明的多樣性概念。
利用材料,追溯歷史,考察現在,展望未來,幫助學生建立起新的文明史觀。
教學反思
《古代印度》學案
一、課標要求
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會。
二、閱讀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等級名稱 | 社會階層 | 職責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