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古代印度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統編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九年級上冊第3課《古代印度》湖北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統編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九年級上冊第3課《古代印度》湖北省優課
3《古代印度》教案
一、課標內容
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會。 二、學情分析
印度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近年來電視劇、電影中有關印度的故事不少。但是學生對于印度文明的產生,種姓制度等并不熟悉。因此,對于這些,通過讓學生課下搜集材料,課中進行史料分析,讓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充分的了解。 三、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分別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本課教學活動主要通過自主學習、觀看視頻、課堂探究討論的方式,進行問題探究教學,以此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促使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 四.學習目標
1:結合教材,識記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文明遺址名稱、種姓制度的內容、佛教創立的時間、地點、創始人、教義等基本史實。
2:聯系所學,比較亞非文明古國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相同之處即對古代亞非文明的影響;
3:簡述印度文明興起、強盛、衰落的過程; 五、教學重點:
識記印度種姓的內容與等級特點,并分析其影響; 六、教學難點
從佛教產生的背景、教義等方面,分析佛教迅速發展和傳播的原因。
2 / 7
七、教學活動 1.課堂導入
師:展示電視劇《西游記》劇照
同學們,《西游記》中唐僧師徒要去哪里取真經呢?他們信奉的是什么教派,該教派是如何產生的呢? 2.講授新課
出示學習目標,指引學生學習。 (1)自主學習
出示任務:任務一:結合電子教材或者教材,識記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文明遺址名稱、種姓制度的內容、佛教創立的時間、人物、教義等基本史實。
教師給學生明確古代印度與現代印度的概念,指出古代印度是一個歷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印度的名稱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它為“身毒”或“天竺”。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務:任務二
【合作探究】
觀察地圖,聯系所學,完成下列表格。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觀察地圖,進行合作探討,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解并
3 / 7
梳理答案。
設計意圖:讓學生觀察圖片,并對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進行比較,旨在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熟知,且了解四大文明古國都誕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出示任務:任務三
4 / 7
【合作探究】
簡述印度文明興起、強盛、衰落的過程;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小組合作進行梳理。
教師根據PPT圖示進行講解。
師講解:早期文明興起時出現了哈拉巴、摩亨佐·達羅文明,這兩個早期文明是古印度早期居民創造的,而不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后來的征服者。
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取道今天的阿富汗,侵入南亞次大陸,建立新的國家。他們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茶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并建立了種姓制度。
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一約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因其創建者出身于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
設計意圖:通過梳理古印度文明發展歷程,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歷史問題的能力。
出示任務:任務四
【合作探究】
PPT出示問題:1.閱讀下列材料說出: 材料一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在內部逐漸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一種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材料二
5 / 7
殺害婆羅門者應損毀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殺1個剎帝利,[應立誓守戒] 6年,并交出1000頭母牛和1頭公牛。 殺1個吠舍,[應同樣立誓守戒] 3年,并交出100頭母牛和1頭公牛。 殺1個首陀羅,[應同樣立誓守戒] 1年,并交出10頭公牛和1頭母牛。 (1)古印度社會中存在的等級制度是什么?
(2)材料中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屬于哪些階層,職責和義務分別是什么?
(3)材料中地位最高和地位最低的分別是哪一階層,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生1:等級制度:種姓制度
生2:回答后,老師結合圖示進行講解。
生3:最高的是婆羅門,最低的是首陀羅。判斷依據是殺害婆羅門處罰最重,殺害首陀羅處罰最輕。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師強調:此外,還有一個等外級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 PPT出示問題: 2.閱讀教材說出印度種姓制度的特點是什么?并思考分析其對印度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特點
種姓界限森嚴 種姓職業世襲 種姓實行內婚
6 / 7
影響
不利于印度的統一和團結,使社會四分五裂,人民之間缺乏團結。在歷史上,為異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
種姓制度實行職業世襲,把生產限制在一個小小的范圍內,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設計意圖:旨在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加深學生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認識。 出示任務:任務五
【合作探究】從佛教產生的背景、教義等方面,分析佛教迅速發展和傳播的原因。
社會基礎
早期佛教承認種姓制,但是不信奉婆羅門的神,尤其反對婆羅門在政治上的特權地位,因此得到剎帝利和一些吠舍富人的支持,也符合印度勞動人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勞動人民的精神寄托
佛教宣揚眾生平等,教人消滅欲望,忍耐順從,以求進入極樂世界,這對渴望解除苦難的勞動人民來說,是一種精神寄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統治者擁護:
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它所宣揚的“忍耐順從”有利于維護奴隸主的統治,因此被統治者所接受,并大力提倡。
老師根據PPT圖示進行講解佛教傳播路線
PPT出示思考題,想一想:深受印度佛像藝術影響的中國石窟有哪些?佛教是何時傳入中國的,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圖片。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白馬寺。
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
7 / 7
修建于東漢明帝時期。1983年,它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 (3)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在古印度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產生了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在這里產生了種姓制度、佛教。種姓制度界線森嚴,對在當今印度社會仍然產生消極影響。佛教成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分別被列為國教。 (4)知識結構
任務六:【動動手】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本課知識結構圖。
(5)學后反思
學后反思 我學到的知識
我學到的方法
我還要努力的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