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古代印度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統編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九年級上冊第3課《古代印度》甘肅省 - 酒泉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統編部編版初中歷史人教九年級上冊第3課《古代印度》甘肅省 - 酒泉
九年級歷史教學設計
名稱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
課題 第3課 古代印度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明歷程;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古代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重點 1.印度的種姓制度;2.佛教的興起。 難點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大文明古國?(課件出示四大文明古國的位置)前面我們學習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感受、了解古代印度吧。 同學們看課文思考以下問題,自主學習,梳理新知。
1.古代印度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源于什么河流?古代印度早期文明遺址有哪些? 2.古代印度出現國家是什么時間?其鼎盛時期的王朝叫什么?首都在哪里?
3.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什么制度?它把全國人分成了那四等?其實質是什么? 4.說說佛教創立的時間、創始人、主要教義以及向外傳播的路線。 整理新知(找學生回答) 知識點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指今天的__________。
2.源于:_________,早期的文明遺址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3.出現國家時間:公元前___________年左右。
4.鼎盛時期:_____________統治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統一。首都是___________。
知識點二 森嚴的等級制度
5.建立: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_________”。 6.四個等級:最高等級是__________,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______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_________,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
________,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______。 知識點三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7.時間:____________ ; 創始人:___ _,又稱__ _。 8.教義:提出___________。
9.傳播: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傳到中國______,再傳入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往南傳到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一、探究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1.教師提問:誰來說說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課件展示)印度源于印度河,位于南亞次大陸,古代印度與今日印度的地理范圍不同,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
2.閱讀教材,說說古代印度早期文明遺址有哪些?
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時間是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 3.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國家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建立了統一的國家, 孔雀王朝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 到公元前三世紀,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國經濟發展較快,力量強大,國王阿育王統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狀態。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史中,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二、探究二 森嚴的種姓制度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他們的名稱是什么,各等級有哪些社會階層,各等級的職責或義務如何?
(出示課件并講解)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播放視頻,歸納種姓制度的特點、影響。
種姓界限森嚴;等級低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種姓實行內婚。 影響:嚴重地阻礙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
3.播放視頻,體會種姓制度在今天仍然滲透到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制約著印度社會的發展。
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三、探究三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出示課件)提問:佛教產生的時間?創始人是誰?
提示: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出示其頭像圖并介紹: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 2.主要教義:眾生平等。(鏈接:種姓制度鼓吹不平等的社會等級是天生的,每個等級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以此來維護婆羅門貴族的特權,佛教反對等級制度,主張“眾生平等”,認為神、人及眾生都是平等的,社會上的不同種姓只是由于不同的職業分工形成的,而不是天生如此。佛教宣揚消滅一切欲望,通過修行人人都能達到“極樂世界”。) 3.向外傳播的時間、路線(出示路線圖,學生說完后歸納) 時間:公元前3世紀;傳入中國:公元前1世紀。
路線:向北—中亞—中國新疆—內地—朝鮮、日本和越南 向南—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4.地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思考:佛教為什么能夠很快發展壯大,成為印度的國教?
課堂小結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地理位置
雅利安人入侵 孔雀王朝 古 森嚴的種姓制度 婆羅門 剎帝利 代 吠舍 首陀羅
印
度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公元前6世紀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練一練 拓展
金字塔 古代中國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種姓制度 古代印度 尼羅河流域
分封制 古代埃及 底格里斯河和
幼發拉底河流域
漢謨拉比法典 古代巴比倫 印度河流域
說一說四大文明古國的共同之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