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土地改革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統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土地改革》廣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統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土地改革》廣西省優課
部編版 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3課《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的內容。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來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生產力,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并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本課前承新中國政權的建立,后啟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在本章教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歷史學科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和綜合分析能力。對于新中國的成立,學生是有所了解,也對如何鞏固新政權產生了好奇心,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可以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土地改革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中國農民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以此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感情。 ③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內容和提供有關土地改革前后的圖片、數據等材料,討論分析,指導學生依據史實得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重點難點
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處理方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梳理基礎知識和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部分內容,完成教學重點知識的學習。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處理方法:提供有關土地改革前后的圖片、數據等材料,討論分析,指導學生依據史實得出結論,突破難點。
五、教學方法
通過創設情境、分組討論、啟發式教學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古詩鑒賞:《憫農一》、《憫農二》,請問:這兩首詩反映了中國農村什么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進入今天學習的內容:第3課土地改革。 2、講授新課:
課件展示本課學習目標
板塊一: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課件展示:解放前中國農村情況分布圖
思考:
1、左圖反映了解放前我國農村情況如何? 2、這種情況的根源是什么?會造成怎樣的危害?
3、在機械化程度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要保證有足夠的糧食生產總量,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4、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既有一定的人口數量,又有足夠的耕地面積,但是為什么糧食生產總量卻低呢?
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得出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板塊二:土地改革的概況
師:請同學閱讀課文,小組討論總結土地改革的過程:地區、法律依據、內容、土改的時間、完成。
提問:1. 土改過程中的具體做法是什么?為什么要給地主保留一分土地?與以往的土地有什么區別?
學生答:給地主保留一分土地是為了給地主自立更生的能力,也為了減少土地過程中的阻力。
2. 根據展示的圖片分析,土改后土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答:土地所有制由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比較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與農民土地所有制的異同。
不同點
相同點 土地所有者 地主與農民的關系 產品分配
封建土地所有制 農民土地所有制
學生展示討論成果。
教師強調:仔細觀察表格,土改主要是將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注意區分二者的異同點,土地雖然從地主階級手中轉移到了農民階級手中,但仍然屬于土地私有制。
板塊三:土地改革的意義
1.引導學生思考:土地改革后,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么意義?(展示相關歷史資料并加以適當的講解來達到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這樣,當做一個階級來說,就是社會上廢除了地主這一階級,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樣一種改革,誠然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 材料二:過去在別人的地里出力,現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勞動;過去是一個肩給地主扛著飯碗,現在勞動成果完全自己所得,這樣我們生產的勁頭怎能不大呢? —— 摘自遼寧農民土改后給毛主席的一封信 材料三:圖表分析 糧食總產量(億公斤) 比1949年增長 1949 1132 1951 1436 26.9% 1952 1639
44.8%
材料四:“我為新中國數萬萬農民獲得翻身的機會和國家獲得工業化的基本條件而表示高興表示慶賀。” ——毛澤東 思考:結合材料和教材分析,歸納土地改革的意義。
板塊四:課堂小結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做思維導圖,并展示成果。
教師總結:土地改革實現了孫中山先生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
標,土地改革的勝利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還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板塊五:隨堂練習
部編版 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3課《土地改革》 練習
一、選擇題
1. .“三農”問題是我國政府工作的重點,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也實行了惠農政策,它是( )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免除農業稅
2.1949年9月29日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二十七條:“必須保護農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權……實現耕者有其田。”為完成這個目標,新中國成立后立即著手( )
A.清除國民黨殘余勢力 B.剿滅各地土匪
C.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 D.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準備
3.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稱:“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國人民對殘余的封建制度所發動的一場最猛烈的經濟的、政治的戰爭,將在實際上結束中國社會的半封建性質。”這件大事應是( )
A.新中國的成立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4. 1950-1952年人民政府在農村中開展的重要改革是為了解決農民的( )
A.工資問題 B.住房問題 C.負擔問題 D.土地問題
5.1950年,鳳陽花鼓詞:“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土地還家后,幸福生活萬年長。”詞中的“土地還家”體現了(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 B.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C.“大躍進”運動的開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6.“精準扶貧”是黨和國家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始終重視“三農”的一貫原則。這一原則在建國初期最典型的表現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 進行抗美援朝
C.實行土地改革 D.實行減租減息
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
——毛澤東
材料二:
農民撥除地主立的界碑
材料三:1950-1954年中國農村不同階層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變化表
1950(%) | 1954 (%)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貧農、中農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農、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