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土地改革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統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土地改革》重慶市 - 巫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統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土地改革》重慶市 - 巫山
第3課 土地改革
一、課標要求
了解土地改革運動。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運動的基本過程、理解土地改革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整理歷史資料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概括知識、獲取信息并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觀察圖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識圖能力;訓練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農民在2 000多年來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增強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歷史責任感。理解基本國情是國策制定的依據。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
難點: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四、教學方法:比較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 五、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思考以下問題: ①、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②、土地改革的時間、內容、結果? ③、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 六、教學時間: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簡稱“三農”問題。它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
會的安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我黨把精準扶貧作為當前國家的重要任務,體現了黨和政府重視“三農”的一貫原則。那么,這一原則在建國初期最典型的表現是什么呢?(生答:土地改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場轟轟烈烈的土地運動。并板書課題
新中國成立前,東北和華北等地區完成了土地改革,老解放區的1億多農民分到了土地,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新中國成立后,在廣大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改,3億多農民的生活狀況怎樣呢? 學習新課:
第一篇章-----渴望土地 問題探究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1、 這是四川省土改前一貧苦農民,身后的茅草屋是他家的住宅。 再看材料二,武漢貧民陳友漢家一年的生活。上述兩則材料反映土改前農民的生活很窮。
師過渡:農民辛勤勞作卻極度貧窮的原因何在?
2、我們來看土改前農村土地的占有情況。占農村人口總數不到10%的地主、富農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農村人口總數90%以上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卻只占20%-30%的土地。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或出賣勞動力為生,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卻不得溫飽。而地主靠地租剝削農民,過著不勞而獲的生活。這種封建土地制度是舊中國農民極度貧窮的根源,如果你是農民,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3、讀材料三,思考這種土地制度長期存在帶來的影響?
(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影響國家工業化的進程,影響政權的穩定。)4、因此我們進行土地改革很有必要嗎?(有)請同學們結合教材13頁第一自然段歸納土改的原因。1) 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根本原因)2)新解放區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3)鞏固新政權的需要。
第二篇章 ------夢想成真
問題探究二:土地改革的實施 (一) 土地改革的標志
師:為了使廣大的農民從地主階級的壓迫下解放出來,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答: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師:它成為新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據,從而保證了這次土改的勝利完成。 結合課本內容一起學習土地改革的實施經過。 (二)土地改革的內容和目的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結合這段文字,思考為什么要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為滿足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要求,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 2、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變成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下面我們一起來比較兩種制度有何異同?(出示表格,生回答完成。) (三)土地改革的具體做法
1、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包括耕畜,農具、糧食、房屋)(圖片展示)拔地界,分田地,分耕牛、政府頒給農民土地證。 2、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 3、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 (四)土地改革的特點——區別對待
學生合作探究: ①為什么在土地改革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 (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②為什么在土地改革過程中要采取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 (孤地主階級,團結中農,減少土改的阻力,更有利于發展生產。)
正是這種區別對待,保證了土改的順利實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五)這次土地改革的結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
基本上完成了土地革命。)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及臺灣省外,)
這就是1950年冬到1952年底完成土改的地方,近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生產資料。
1952年以后,在新疆、青海等少數民族地區也陸續進行了土地改革,1959年,在西藏進行民族改革,推翻了農奴制,百萬農奴翻身作主。體現了黨對少數民族的關懷。
第三篇章 -------歡天喜地
師過渡:廣大農民千百年來關于的土地夢想終于變成了現實。他們高興嗎?(高興)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土改后農民和地主的生活發生了那些變化。 1、角色體驗: 讓一個同學當小記者,采訪一下土地改革后農民和地主生活的變化。
1)
農民:1.請問你分到了幾畝地?2.分地后的心情如何?3. 你覺得最應該
感謝誰呢? 4.分地后你的生活發生了什么變化?
2)
地主1.請問你分到土地了嗎 ?2.土地改革后你的心情如何呢?3.你的
生活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師過渡:土地改革讓農民們歡喜地主憂,它還有那些影響? 2、閱讀四則材料,學生分組探究土地改革的意義。
材料一:土地改革完成后,地主階級基本消滅,農民在屬于自 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獲。這就是勞動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覺。
材料二: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1951年,中國糧食 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
材料三: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說:“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的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所以說,這是一次徹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材料四:毛澤東也曾興奮地說:“我為新中國數萬萬農民獲得翻身的機會和國家獲得工業化的基本條件而表示高興表示慶賀。”
學生分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討論一個材料。分組回答后,師生一起歸納出土地改革的意義:
第一:土地所有制方面: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
第二:農民地位方面: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第三:鞏固政權方面: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
第四:國家發展方面: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師過渡:基本國情是國策制定的依據,任何時候我黨始終堅持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所以在不同的時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第一次: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
第二次: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第三次:解放戰爭時期: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第四次: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 頒布《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改革開放以后,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國家又采取了一系列惠農興民政策。
第四篇章 -----惠農興民
1、出示兩則材料
材料一: 2005年以來,中央采取了減免農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2006年1月,農業稅被廢除了!使幾千年來壓在農民身上的重擔被徹底廢除了!
材料二:2018年國家全面完成土地確權工作。對土地的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和他項權利的確認、確定,確實保障了農民的切身利益。
以上政策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民殷殷的人文關懷,使廣大農民走上了現代化。 2、結合家鄉實際,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你的建議?
出示家鄉變化圖片我們農村變得越來越好,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 黨的十九大,習總書記又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摧進農業現代化,譜寫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農”新篇章。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見幻燈片)
八、本課小結
1950變化大,頒布土地改革法。 徹底摧毀舊制度,翻身農民當了家。 農業恢復和發展,準備建設工業化。 九、鞏固提升
1、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土地還家后,幸福生活萬年長。唱詞中土地還家指的什么?( )
A.完成土地改革 B.實現農業合作化 C.“大躍進”運動D.發動人民公社化運動2、假如你是新中國的一位農民,而你的家鄉在進行土地改革,你覺得哪些生產資料是你在土地改革中分到的 ( )
①土地 ②農具 ③牲畜 ④房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3、3、《土改法》中規定“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含義是( ) A. 土地歸農民所有 B.土地歸國家所有 C. 土地歸集體所有 D.土地歸鄉鎮所有 4、課外閱讀與“土地改革”相關的文學作品。
推薦書目:《創業史》 《活著》 《暴風驟雨》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平凡的世界》 十、板書設計
第3課 土地改革
一、渴望土地——土地改革的原因
二、夢想成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 三、歡欣鼓舞——土地改革的意義 四、惠農興農——國家重民生,農村得發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