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電荷與電流
所屬欄目:初中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章第1節 電荷與電流_浙江省 - 紹興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章第1節 電荷與電流_浙江省 - 紹興
教材分析
“電荷與電流”本節課選自浙教版科學八上第4章“電路探秘”的第一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摩擦起電的現象,并了解了自然界中有兩種電荷,今后他們還將繼續學習有關電流、電路等電學知識。因此本節課既是對已有知識的拓展與延續,又為今后的電學知識的學習做好了內容鋪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電荷與電流”本節課選自浙教版科學八上第4章“電路探秘”的第一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摩擦起電的現象,并了解了自然界中有兩種電荷,今后他們還將繼續學習有關電流、電路等電學知識。因此本節課既是對已有知識的拓展與延續,又為今后的電學知識的學習做好了內容鋪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2學情分析
在知識層面上,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知道摩擦起電的現象,并了解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但是他們對于摩擦起電的本質以及原子模型還不了解。這里就需要教師提供相關閱讀資料,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在技能方面,經過一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形成了良好的課堂討論習慣和探究意識,具備一定的科學思維能力,但對于實驗結果的分析和信息的歸納這方面的能力還比較弱。這里就需要教師能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驗中發現規律,學習新知,教師適時地做好示范、引導工作。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生產與生活中的摩擦起電現象;
(2)知道電荷間的排斥與吸引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轉換法判斷物體是否帶電;
(2)學習對圖表中得到相關信息進行分類;
(3)通過討論交流增強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科學探究的熱情;
(2)在與同學交流討論合作中體驗相互接納、相互欣賞的情感,激發學習興趣。
4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生產與生活中的摩擦起電的現象及本質;
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2.難點: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5教學準備
玻璃棒、橡膠棒、絲綢、毛皮、塑料吸管、支架、紙巾、泡沫、氣球、各種文具
多媒體課件
6設計思路
基于學生已經對摩擦起電現象的了解,本節課的重點是在于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體會摩擦起電的普遍性,發現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并滲透“轉換法”、“分類法”在科學實驗中的應用。
本節課以“魔術——水流發生彎曲”為引入,激發學生對“如何讓物體帶電”動手操作的欲望。在活動一中,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和自己的現有的文具,創造出大量帶電的物體,體會摩擦起電的普遍性。
物體摩擦后為什么會帶電?這個問題在學生完成活動一的時候就會發現。由于摩擦起電涉及到原子內部結構的知識,有一定難度,所以,活動二以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帶著問題查找摩擦起電的原因。
摩擦后的物體帶什么電呢?在活動三中,學生利用教師演示的方法,將自己創造出的帶電物體與橡膠棒靠近,利用分類的知識,將結果分成兩類,從而得出自然界中摩擦起電有且僅有兩種電荷,且根據實驗現象得出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整節課,從實驗“摩擦后的物體會怎么樣?”,到閱讀“摩擦后的物體為什么會帶電?”,再到實驗“摩擦后的物體帶什么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過程。學生在實驗、自學中發現了新現象,解決了新問題,獲得了新知識。
7板書設計
8教學反思
《電荷與電流》一節中,教材力圖通過動手實驗、觀察分析,讓學生知道摩擦起電的概念和原因,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事先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準備,通過實踐教學的體驗,感覺效果不錯。成功之處大約有如下幾點:
第一,以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魔術“將水流變彎”為導入。通過課前教師演示的魔術,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為本節課的學習作了內容鋪墊。選取的內容貼近生活,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第二,以問題為主線,從實驗“摩擦后的物體會怎么樣?”,到閱讀“摩擦后的物體為什么會帶電?”,再到實驗“摩擦后的物體帶什么電?”。問題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過程。整節課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獲得新知的快樂,體會科學的結論源于實驗、觀察,告訴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多實驗。
第三,運用科學方法,體現科學本質。課堂中強調并采用了轉換法、分類方法、歸納法、對比法,意在告訴學生,學習科學時要注意采用不同的科學方法,領會科學的本質。
第四,及時抓住課堂資源,有效進行課堂生成。在課的最后抓住課前的第二個魔術“失敗”,引出問題: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為什么不能吸引水流,失敗的原因可能會是什么?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到課后再去查找答案。
但是,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1. 課前的第二個魔術——將與絲綢摩擦的玻璃棒靠近水流時,水流不能被吸引,這應該說算是實驗失敗,但是在后來學生自己的操作過程中,發現與絲綢摩擦的玻璃棒能吸引泡沫,說明玻璃棒的確帶電。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出疑惑:老師失敗的原因會是什么?而且學生中肯定存在物體摩擦后不能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教師也應該讓學生來說一說這些失敗的實例。
2.整節課下來,發現活動三學生操作的時間較長,而且部分學生一開始不清楚該做哪一個,導致實驗時間拖長。現在想來不妨可以讓學生分組完成實驗,這樣既可以縮短實樣的時間,也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實驗目的和方法。
總體來說,為了上好這節課,自己也付出了很多,但收獲的遠遠不止付出的。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雖然已領會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多元目標,實現高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課堂的確是需要多反思、多研究、多推敲!
9教學過程
9.1第一學時
9.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T: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魔術?老師今天給大家來表演一個魔術。
當然我們都知道,所有的魔術背后都藏有科學原理。所以,看完之后你能告訴老師,這個魔術中的奧秘是什么嗎?
(設計意圖:既創設情境,抓住學生注意力,同時布置任務,讓學生有目的的去觀察魔術。)
【演示】橡膠棒靠近水流,水流沒有變化;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靠近水流,水流變彎。
T: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S:水流變彎。
T:是不是只有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才能做出這一現象呢?讓我們再來看一組。
【演示】玻璃棒靠近水流;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水流
T:你又看到了什么現象?
S: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水流時,水流變彎。
T:由此可見,摩擦過的物體具有能使水流發生彎折的能力,其實就是摩擦過的物體具有了能吸引輕小物體的能力。
【演示】用絲綢摩擦過的有機玻璃尺去靠近泡沫
T: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S:摩擦后的物體帶有了電。
(設計思路:把橡膠棒和與毛皮摩擦的橡膠棒分別靠近水流,形成對比。再做一組玻璃棒和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水流,體現摩擦起電的普遍性。)
T: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這里我們用了科學方法——轉換法。
(設計思路:科學方法滲透到教學中。)
T:你能利用老師給你的器材制造“電”嗎?并告訴老師,你利用什么方法,將哪些物體帶上了“電”,請把帶上電的物體及時記錄在你的學案上。我們比一比,看哪一組制造出帶電的物體多。
活動2【活動】制造“電”
【活動一】學生利用現有器材制造“電”
器材: 塑料吸管、玻璃棒、橡膠棒、紙巾、絲綢、毛皮、泡沫、塑料尺、筆套、氣球等
【學生匯報方法】
(設計思路:學生看了教師的“表演”后,有一種想嘗試的沖動。活動1既滿足了學生的欲望,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體會摩擦起電的普遍性。)
T:同學們,你們制造出了“電”了嗎?告訴我你使哪些物體帶了電?
S:……
(設計思路:教師將學生匯報的結果羅列在副板書上,為活動3準備)
活動3【活動】查找“起電”原因
過渡:那么為什么物體摩擦前沒有帶電,而摩擦后就會帶電呢?請同學們閱讀學案中的“小資料”,思考這三個問題。
【活動二】自主學習學案
思考:(1)沒有摩擦時,物體為什么不顯電性?
(2)摩擦后,物體為什么顯電性?
(3)摩擦起電的實質是什么?
(設計思路:在活動1操作時,學生產生疑問:物體摩擦為什么會帶電?由于物質內部結構學生還沒有學過,且本節課只要求學生知道摩擦起電的實質,所以此處是將答案直接呈現,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資料中尋找答案,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
小結:摩擦起電的原因
T: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發現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都能吸引輕小物體,但本質上所區別,于是就命名這兩種物質所帶電荷為“玻璃電”和“琥珀電”。直到18世紀,美國科學家班杰明·富蘭克林將“玻璃電”命名為“正電”,將“琥珀電”;為“負電”。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即:
規定: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為“正電荷”
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為“負電荷”。
T:我們已經知道摩擦起電的本質是物質間發生了電子的轉移,當我們用絲綢摩擦玻璃棒時,電子從______轉移到________,這樣,玻璃棒_____電子,玻璃棒上正電荷的數量比負電荷多,整體帶正電,而絲綢上,因為_____電子,它上面的負電荷就比正電荷多了,所以就帶上了負電。你能說說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后時,電子發生了怎樣的轉移嗎?
S:毛皮摩擦橡膠棒時,電子從毛皮轉移到橡膠棒,橡膠棒得到電子,,整體帶負電,而毛皮失去電子,整體帶正電。
(設計思路:通過分析,學生深入理解摩擦起電的實質。同時激發學生想探究自己制造的帶電物體帶什么電的欲望,為活動三做好鋪墊。)
活動4【活動】探究帶電物體所帶的“電”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剛才同學們又自己制造出了很多帶電的物體,那么這些物體帶什么電呢?不同的帶電物體之間有什么相互作用呢?現在請大家先來看老師做一個實驗。
(設計思路: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開展活動3.)
【演示】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放于可旋轉的支架上,讓另一根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之靠近,觀察現象。
T: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S:玻璃棒與橡膠棒靠近時,兩者相互排斥;橡膠棒與橡膠棒靠近時,兩者相互吸引。
T:你剛才制造的其他帶電的物體靠近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時,又會出現什么現象呢?請大家按照老師剛才的方法,試著將你剛才帶電的物體靠近橡膠棒,觀察并記錄你所看到的現象。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每次靠近時,要先將被測物體充分摩擦。
【學生實驗】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設計思路:教師先演示,在演示中既是給學生示范實驗操作要領,也為后面分類及引出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做好鋪墊。)
【現象匯報】學生將所看到的現象匯報,教師在副板書上記錄。
T:根據初一所學的分類方法,你能否將上述現象分為兩類?
S:互相吸引的為一類,互相排斥的為一類。
T:我們將能被玻璃棒吸引的帶電物體分為一類,將能被玻璃棒排斥的帶電物體分為一類。……這些物體與橡膠棒同為一類,說明它們與橡膠棒帶同種電荷,為負電;而……這些物體與玻璃棒同為一類,說明它們與玻璃棒帶同種電荷,為正電。而且,我們發現沒有其他第三種現象,只有這兩類。由此我們得到自然界目前摩擦起電只有帶兩種電荷,即正電或者負電。
T:在剛才實驗中,除了得到兩種電荷外,你還發現了什么規律?你的依據是什么?
S: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因為兩根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同種電荷,相互靠近時互相排斥;而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異種電荷,相互靠近時互相吸引。
T:這是電荷間普遍存在的規律,我們稱之為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即“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活動5【練習】歸納總結,知識內化
T:今天我們主要是:1.通過實驗發現了摩擦能使物體帶電,我們可以通過轉換法——利用帶電物體能吸引輕小物體這一特性去判斷物體是否帶電。2.通過分類的方法得到自然界中我們規定兩種電荷:一種是像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一樣,叫負電;另一種是像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一樣,叫正電。3.通過閱讀知道了摩擦起電的原因是電子的得失,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4.通過實驗推導得出同種電荷是互相吸引,異種電荷是互相排斥的。
【習題】1.有甲、乙、丙三個彼此絕緣的帶電小球。當甲、乙兩球靠 近時表現為相互吸引,當甲、丙兩球靠近時表現為相互排斥。若乙球帶正電荷,試分析甲、丙兩球的帶電情況。
2.根據下圖中各小球的相互作用情況,判斷甲、乙、丙三圖中的兩個小球的帶電情況。
(設計意圖:點名兩個物體相互吸引的可能性有兩種:1.兩物體帶異種電荷;2.有一個物體不帶電。)
活動6【作業】知識深化,拓展延伸
T:在前面制造“電”的實驗中,我們發現有不少物體通過摩擦后不能帶電,這是怎么回事呢?請大家課后繼續去閱讀資料、動手實驗去尋找答案。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