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好的故事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評比視頻(附課件)六年級上冊第25課《好的故事》第1課時(廣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優質課評比視頻(附課件)六年級上冊第25課《好的故事》第1課時(廣東)
資料助力 讀懂“故事”
——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好的故事》教學設計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實驗小學 彭潔玲
【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是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這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運用象征手法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夢境。魯迅在夢境中看見了遠方水鄉的美麗風景,但這風景轉瞬即逝,表現出他的悵惘和失望,而課文中對夢境里“好的故事”的描繪,則表現出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課文后附“閱讀鏈接”,分別選取了文藝理論家馮雪峰和魯迅研究奠基者李何林關于此文的論述及注解,兩則材料都挖掘了課文的深刻內涵,點明了作者寫作的深層意圖。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走近魯迅”,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由于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較遠,當時的語言表達也與現在有差異,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語,還要借助課外資料及課后“閱讀鏈接”,幫助學生進一步讀懂課文。
【教學目標】
1. 會寫“澄、綜”等13個字,會寫“預告、煙霧”等15個詞語。
2. 聯系上下文、借助資料理解難懂的詞語,在此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夢境的美好。
4. 結合“閱讀鏈接”中的資料,進一步讀懂課文。
【教學重點】
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夢境的美好。
【教學難點】
能結合“閱讀鏈接”中的資料,進一步讀懂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聚焦魯迅,導入新課
1.回顧舊知:結合上一課《少年閏土》,談談對魯迅的了解。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好的故事》,進一步了解魯迅。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走近魯迅”。上課伊始,勾連前一篇課文,交流對魯迅先生的初步認識,為本節課進一步了解魯迅,體會其精神境界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初讀課文,發現障礙。
(1)從課后習題一切入,回顧五年級“古典名著”單元學過的理解詞語的方法。
(2)學生默讀課文,猜測詞語意思,理解不了的先圈起來,跳過去。
(3)匯報交流:你跳過了哪些詞?
2. 分組解詞,滲透方法。
(1)第一組詞語:石油、膝踝、奔星、萍藻、蕩漾、虹霓、皺蹙、參差。
正音后理解詞義,在交流的過程中滲透借助注釋、對比猜想、聯系生活經驗等理解詞語的方法。
(2)第二組詞語:烏桕、伽藍、澄碧。
隨句子一同呈現,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
(3)第三組詞語:潑剌、奔迸。
引導學生查字典理解。
3. 辨析結構,指導寫字。
出示“澄、漾、萍、藻”,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四個字都包含“三點水”,但結構不同。教師范寫“澄”“藻”,學生書寫,投影展評,復寫。
4.示范帶讀,讀通難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遇到難讀的句子畫起來。
(2)讀后交流:哪些句子比較難讀?學生提出比較拗口難讀的句子,教師帶讀,指導學生讀通句子。
【設計意圖】本文寫于中國現代文學的初創時期,遣詞造句仍留有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的痕跡,為學生走近文本帶來了重重障礙。一一排除費時費力,自主清掃又有難度,應滲透方法、分層處理,既體現梯度,又省時高效。另外,本環節還安排了寫字的指導,落實了新課標提出的“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隨堂寫字練習”的要求。
三、再讀課文,初識“夢境”
1.尋找依據,辨識“夢境”。
(1)了解主要內容:這個“好的故事”寫的是什么?(夢境)
(2)尋找“夢境”依據:學生瀏覽課文,畫出相關語句,匯報交流。
(3)理清文章脈絡:找出文中描寫“夢境”的段落。
2.自讀自品,初感“夢境”。
(1)交流自己做夢的感覺。
(2)發現“夢境”的特點:學生從文中找詞語形容“夢境”,教師板書:美麗、幽雅、有趣。
(3)學生自讀,思考:這個故事“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哪里?默讀課文3-9自然段,畫出相關詞語,批注自己的感受。
(4)交流: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自己對“夢境”的初步印象。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尋找“夢境”的依據,梳理文本脈絡,整體感知“好的故事”,從而把握課文的基調。設計時關注了學生學習的起點,讓學生自讀、自品,交流對“夢境”的初步印象,這是與文本深入對話的前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