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四年級語文優質課視頻《真正的憤怒》_肖宇軒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全情投入地親歷學習過程,補充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讓他們更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去體會文本。
教學過程中,在導入課題部分,我先出示課文的第一小節,讓學生針對這一小節提問,學生的問題圍繞著“一碗水”“真正的憤怒”展開,這是統領整篇課文內容的重要線索。在整體感知全文后,讓學生概括出主要內容。
全文情感的高潮在課文的第七小節,這一小節描繪了祖孫倆聽到水落地的聲音后的憤怒表現。這里有很多細節值得學生深層次地進行思考,教學中我采用了讓學生自讀質疑的方式組織教學。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尋找問題,然后在學生充分交流各自的問題后,教師歸納出主要的問題,再讓學生通過在文中找“祖孫倆生活中的水在哪兒,這是怎樣的水”的句子尋找到解疑的一些線索。這時再適時地提供媒體畫面和教師的解說補充背景資料,這樣做讓學生對西北地區的缺水狀況有更感性的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讓學生來解釋祖孫倆憤怒的原因,并用感情朗讀把各自的感受表達出來。
1、尊重個性體驗,挖掘文本豐富的主題。
一堂課能夠通過文本給學生些什么,學生能自己從文字中獲得些什么,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曾反復地思考。課文并沒有直接描寫西北地區人們缺水的苦,但是從老婦人和小姑娘為一碗水落地后引起的憤怒,茍延殘喘的河水以及那把水窖上的大鐵鎖,從這些字里行間,通過反復品讀課文能讓學生感受到西北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但是這是不是能涵蓋作品的主題?其實不然,文中還有描寫小姑娘給小樹苗滴水時流露出的關愛和期待,那老婦人意味深長的話和插敘老人為了栽種小樹苗走山路挑水等語句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更為豐富的主題:人們順應環境、改變生活的信念。對這些主題的挖掘,教學中主要通過教師的教學用語引導學生展開個性化的理解。
2、重視體驗,運用媒體補充學生認知的空白。
《真正的憤怒》這篇課文生動地描寫了我國西北地區飽受缺水的人們,視水如命的故事。 在鉆研了教材后,我覺得為了“一碗水”的落地而憤怒,這些對城市里的孩子來說是極難體會和理解的。西北地區對孩子來說陌生而遙遠,當地人缺水的感受以及她們對水的感情,學生也很難體驗。因此,我在教學中通過媒體播放畫面配以老師的解說,讓學生們直觀地看到了我國西北地區嚴重缺水的現狀,為學生理解文章作了很好的鋪墊,也彌補了學生認知中的空白,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
3、以“讀”激情,體會“一碗水”的重要性。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上,我又結合班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了“以讀為主”的學習目標。整堂課以讀來貫穿全文,把課堂中的大量時間花在朗讀教學上,讓學生按要求通過默讀、自讀、小組讀、老師的引讀來領悟課文,體會“一碗水”的重要性,并從中感受他們把水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珍貴的情感。文中敘述為一碗水而憤怒的這件事發生在我國西北地區,人們因缺水而惜水如命,為一碗水落地而憤怒,這些對城市里的孩子來說是極難體會和理解的。
教學以后,我也確實發現,學生完全能通過讀來理解文章的內容,女同學要比男同學更進入角色,更投入所創設的氛圍。這無疑給了我一顆定心丸,讓我感受到了一直以來在教學中滲透的朗讀教學的價值。當然,通過這堂研討課,我也深深地意識到:要讓學生想讀,要讀,喜歡讀,教師本身也要認真投入地讀,以此來影響他們,感化他們,使他們真正與你凝成一團。
總之,這篇值得人回味的課文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當然這些都源自理解的基礎,希望我們的語文課能給學生更多的東西。當然,這樣的嘗試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平時在合作性學習中不善于發言,沉默寡言的學生,鍛煉的機會較少。作為教師我們應利用一切機會激勵他們,只要他們動腦筋思考了就行,使他們嘗到成功的樂趣,樹立起參與的信心。所以,我們必須要提高合作性學習的參與面,努力達到全員參與。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