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
所屬欄目:小學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外閱讀導讀課展示《輪子上的麥小麥》_張老師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外閱讀導讀課展示《輪子上的麥小麥》_張老師
成長的年輪
——讀《輪子上的麥小麥》
這個故事的選材其實很簡單,是一個母親如何對待兩個女兒的故事。兩個女兒,一個是夫妻兩人共同生的麥小葉,一個是丈夫與前妻生的麥小麥。為了這個謎底不被揭穿,為了兩個幼小的心靈不被傷害,麥小麥一家“把家安在了輪子上”,生活就在漂泊中度過,只要居住的地方被麥小麥的生母發現,就要換一個地方。
這個故事又很不簡單,作者通過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兒童的內心世界,看到家庭和社會環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看到了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自我調節。
成長的力量
作者把幾個少年的形象擺在我們面前,外向的麥小麥,愛說愛笑,喜歡交朋友;內向的麥小葉,少言寡語,自我封閉。對麥小麥和麥小葉內心世界的直接描寫,尤其是麥小麥的日記,讓我們看到女孩兒真實單純而又復雜深刻的內心世界。陳冰冰、沈圓圓、羅剛、“蠟筆小新”、朱彼得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在描述這些人物的時候,以幽默的筆觸給我們留下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讀的時候總能發出會心的微笑。
在“成長快樂”的背后,作者同時讓我們思考少年成長的問題。大人的一次“失誤”,給孩子帶來的可能是終生的傷害,這種傷害無論怎么遮掩都不能避免,即使把家“安在輪子上”,也無法逃脫這個“魔咒”。還有就是失去親人的孩子的成長問題,羅剛和甄妮因為失去親人而變得敏感,而他們又是不同的,甄妮有姨媽的撫養,而羅剛只能獨自生活。“同病相憐”竟然使羅剛和麥小葉兩個本來永遠都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人成為很好的朋友。這就是在特定社會環境里的少年,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打量這個世界,同時又以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這些復雜的社會問題,就是這群陽光少年的活動背景,他們在社會這個舞臺上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行走著。
整個故事有一股向上的力量,無論生活多么“艱難”,這些少年都能夠以天生的頑強生命力去對抗,明確地告訴我們成長是不可抗拒的。從這一點上來看,孩子并不像大人想象的那么脆弱,只要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告訴他們真相,她們是能夠明白,能夠處理的。成長是一個過程,該經歷的就要經歷,父母的好意往往削弱了成長的力量。
動人的感傷
這樣簡單的故事為什么能夠打動人呢?有一種真情牽動著讀者的心,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感動。故事中的人物不多,但是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色。麥小麥在麥小葉出走以后,能夠通過各種方式把妹妹找到,這是她性格的原因。而這兩姐妹性格的形成,又與她們在家庭中的處境有關系,小的時候,麥小麥經常被媽媽帶出去,而麥小葉被鎖在家里;當犯了錯誤的時候,受到批評的總是麥小葉,而不是麥小麥,這一切造就了他們的性格。同時也反襯出麥豐夫婦的,尤其是妻子蘇月芊對待兩個孩子的原則。以至于在麥小葉出走后,蘇月芊會掩面而泣,深深自責。在我們看起來,這似乎不合情理,但是就是這種不讓麥小麥受委屈的心理,讓這位母親的所作所為竟然有了一種近似“病態”的執著,最后已經發展成一種習慣,一個家庭共同遵守的“準則”。這是在現實中也會出現的,當我們確立了某種方向以后,就會持之以恒的向這個方向前進,把這一切努力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情,最后以至于不能自覺。這種執著是超越情感,超越理智的。作者把這種情感的矛盾交織在一起放在我們面前。
麥小麥的生母余亞,成了這個安在輪子上的家的“驅動力”,她又是那么柔弱。一次錯誤,讓她經受了半輩子的懲罰。她一直為自己的過錯深深自責。麥小麥的“憐憫”,麥小葉的“恐懼”,麥豐的“恨”,蘇月芊的“同情”,讓我們也不得不對她有著復雜的情感。
細節的影響
整個故事在一種回環往復的節奏中進行著,總會給人峰回路轉的感覺。比如開頭先寫坐在橘紅色搬家汽車上的一家人,然后寫他們曾經住過的地方,寫他們過去的生活。先寫麥小麥和麥小葉從陳冰冰家出來,再寫在陳冰冰家里發生的事情。先寫余亞的出現,然后一點點告訴讀者她的經歷。這種寫法把讀者帶進故事之中,不會因為過于直白和平淡而失去閱讀興趣。
作者把故事寫得很美,最吸引我們的是那些細致入微而又不加雕飾的語句,就像是溪水常年沖刷的大理石雕像,美得自然,美得舒服。這個美,不是美妙的詞匯而是妙不可言的描寫。情節的推演,人物的刻畫,環境的描寫,把讀者放進一個個完全真實的情境中。關于鄉村的描寫,仿佛讓我們聽到鳥的鳴叫,蝶的飛舞,甚至聞到泥土和青草的氣息。對城市的描寫,可以感受到都市的繁華。校園的一個小角落都被拉到了讀者的視線之內,那些食品包裝袋,那股尿臊氣,讓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真正的生活空間而不是書中的世界。“麥小麥的身體靠在電視柜上,盡量坐得筆直,以便更清楚地看到路旁的風景。她的雙手小心地護著一塊五花大綁的玻璃,衣服被風鼓脹著,發出音樂般的聲響。”那鼓脹的衣服仿佛就在我們身上呼呼作響。“小小的屋子里涌滿了一種混合著姜蔥味的醬香氣。這種氣味很醇厚,又很單純,強調了家的溫暖。”那香氣似乎就在我們的房間里彌漫。
反復的欣賞
故事很吸引人,在我們快速尋找答案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了很多細節,因此當答案揭曉以后,再從頭看故事,會有一種心領神會的感覺。作者一開始就在告訴我們答案,無論是搬家中爸爸的郁郁寡歡,還是搬家前父母不要告訴任何人的叮囑,都在訴說著故事的真相。再次看的時候,我們會一下子明白,這種心有靈犀的感覺讓人很舒服。細心來看那些細微之處的描寫,停下來,慢慢欣賞,慢慢體會,能夠發現原來不能發現的細節,就像在經常路過的草坪上發現一顆晶瑩的寶石一樣,讓人感到神奇。
還可以讀第三遍,第四遍,相信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也可以在第三遍的時候只讀某個人物,如麥小葉,從頭至尾把寫她的所有句子都讀完。在第四遍的時候可以只讀關于環境的描寫。像這樣的地方:“祠堂后有一片竹林,鞭子似的多節的竹根從墻垣間垂下來。下面是一個小小的池塘,塘水綠得發稠,成了青蛙們的隱居地……因為在那野花盛開的草徑間蝴蝶的彩翅翻飛著,還經常能見到別處罕見的紅色的和綠色的蜻蜓。”這樣讀書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以整個故事為背景的定向閱讀會讓心充分浸潤在美妙的作品中。
相信這本書會帶來成長的力量,也會給人美的享受。能夠讓我們更好得看待自己,看待周圍的世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