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阿拉木汗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音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阿拉木汗》河南省 - 洛陽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音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阿拉木汗》河南省 - 洛陽
欣賞教學《阿拉木汗》
一、作品分析
《阿拉木汗》是一首流傳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族雙人歌舞曲,也是中國著名的維吾爾族民歌。以雙人邊歌邊舞的方式贊美美麗善良的姑娘阿拉木汗的活潑、熱情、美麗、可愛、動人。旋律具有歌唱性、節奏富于舞蹈性。此曲曾被改編為無伴奏合唱曲,也相繼出現了許多非常優秀的改編曲,如手風琴獨奏曲、民樂合奏曲《阿拉木汗》等。
二、教學目標
1、能感受并說出樂曲歡快、活潑的情緒。
2、能聽辨民樂合奏曲中的樂器,體會五種民樂作為主奏樂器的演奏效果。 3、能模唱歌曲《阿拉木汗》。
4、能用打擊樂器為樂曲的主題旋律伴奏。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能模唱樂曲主旋律。
2、用打擊樂器為主旋律準確伴奏。 四、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打擊樂器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用手鼓為歌曲《阿拉木汗》伴奏,帶動學生參與節奏活動,使學生對樂曲節奏型進行初步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導入新課,民樂合奏《阿拉木汗》。
3、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手鼓展示,引導學生參與節奏練習,激發學生學習樂曲的興趣。】
(二)聆聽音樂、感受情緒、認識樂器
1、完整聆聽樂曲,感受民樂合奏版《阿拉木汗》的音樂情緒。 2、再次聆聽樂曲,了解樂曲中民族樂器的使用及演奏方式。
3、學生通過聽、看、模仿,體會五種樂器在樂曲中分別作為主奏樂器的相互融合。
【設計意圖:感受維吾爾族民歌歡快活潑的情緒,聽辯五種樂器分別作為主奏樂器的效果,學會模仿演奏】
(三)模唱旋律、感受節奏 1、聆聽主題旋律。
2、教師伴奏,學生跟琴用“la”模唱旋律。 3、引導學生發現重復樂句,找到樂曲的節奏規律。 4、出示節奏型,讓學生在模唱伴奏中發現樂曲的節奏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模唱主題旋律,使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維吾爾族民歌的節奏特點】
(四)表現樂曲,學會演奏
1、請學生自由嘗試用打擊樂為主旋律伴奏, 2、老師學生互動交流伴奏形式。
3、觀察打擊樂分奏譜,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練習。
4、出示打擊樂合奏譜,跟隨樂曲旋律,學生用打擊樂器為主旋律伴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嘗試、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本曲中打擊樂的演奏方法,
能夠用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 (五)多樣整合、拓展延伸
1、征集民樂團團員、打擊樂隊隊員,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表現音樂。 2、學生談收獲
3、觀看女子十二樂坊演奏視頻 4、總結延伸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模仿演奏、打擊樂伴奏,觀看女子十二樂坊的演奏,增強對本曲的深刻理解和感知,引導學生對民族音樂及民族樂器的熱愛之情】
板書設計:
阿拉木汗 歡快 活潑
民樂 打擊樂
教學反思:
《阿拉木汗》是人教版三年級音樂下冊第六單元的欣賞課。這是一首民樂合奏版的樂曲,整曲風格歡快活潑,具有濃郁的民族風。課后我反思了本節課的優缺點,總結如下:
1、注重創設情境:
我首先采用手鼓打擊節奏導入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聽、辯、嘗試打擊節奏,感受到這是一首維吾爾族的民歌,自然引入到民樂合奏曲的聆聽環節。整堂課始終通過這條具有維吾爾族民歌特點的節奏型展開相應的活動,使學生在欣賞、體驗中學習,激發學生的興趣。
2、注重自我探究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我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提出并解決問題。不管是樂曲的情緒分析、樂器的聆聽辨認還是打擊樂器的嘗試,都讓學生在自然生成的自我嘗試和探究中,達到課程目標,完成本課的學習內容。
3、注重創造力的培養
在角色體驗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角色表現樂曲,活動中,學生自然體會了樂曲的情緒和節奏,在合作伴奏中,找到快樂。
4、不足與改進
授課過程中,沒有關注到所有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進程過快,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就進入下一個環節;打擊樂合奏環節,不應局限于課本上的固定模式,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力,發揮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創編出學生們喜歡的、適合的伴奏形式。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