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過新年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音樂人音版二年級上冊《過新年-新年音樂聯歡會》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音樂人音版二年級上冊過新年-北京市西城區育翔小學
㈠ 學習內容分析:
本課課型為:音樂綜合實踐課。因此本課選材一音樂為主線,圍繞同一主題“過新年”進行跨年級選取音樂材料及相關文化滲透。
本課涉及音樂分別為人民音樂出版社一年級上冊第八課的《龍咚鏘》;二年級上冊第八課《過新年》;以及耳熟能詳的課外作品《春節序曲》。其中,歌曲《龍咚鏘》、《過新年》為已學曲目。兩首作品情緒都是歡快的,內容都是過新年,其中都有模擬樂器演奏的擬聲詞。
本課涉及樂器為民族打擊樂器:鼓,鑼和鈸。都是我國經典,常見,且在以往音樂課中對三件樂器有過接觸。練習時的伴奏節奏型也都選自作品《龍咚鏘》和《過新年》,學生對此比較熟悉,易于使用樂器進行伴奏。
本課涉及舞蹈為傳統民族舞:秧歌。秧歌于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方的秧歌多以腳下“艮勁兒的踢步”,帶動“上肢的扭”和“手腕的繞花”。舞蹈貫穿著“穩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體風格,表現出北方人民熱情、質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
本課涉及的中國剪紙,已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批,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經過唐宋明清的發展,剪紙藝術在中國各地產生了不同的支派,蘊含著各地豐富的歷史文化。
㈡ 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為育翔小學二年級學生。全年級學生在中國音樂學院的幫助下學習啞鼓課程已有三個學期。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習慣良好、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強烈的表現欲望。因此在本課教學里,我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增強互助合作意識為出發點,在樂學課堂中創設喜慶的新年情境,通過聆聽、演唱、模奏、剪窗花、舞蹈、朗誦、分組創編等多種實踐活動,培養其傾聽、演唱、表現與創造的音樂能力。
⒈ 情感態度價值觀分析:
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善于模仿,表演欲強,喜歡接觸新鮮的事物。本課以“過新年”為主題,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進行著各種有趣的音樂實踐活動。
⒉ 知識與技能分析:
就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二年級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該班100%的學生接受了中國音樂學院“大手拉小手”一年半的啞鼓課程的學習,對節奏和“鼓”較為敏感。85%的學生有過課外學習樂器的經歷。本課以復習,綜合為主。在學生已知歌曲的前提下,又加入了打擊樂器的伴奏。伴奏型以小組形式進行創編,因學生屬于低年級,因此在創編的過程中仍需要教師的指導。舞蹈部分在已知“十字步”的步法上,新授了手上的壓腕動作,在小組實踐中,教師對舞蹈的隊形變化進行了提示。剪紙是二年級美術課已學技能,課上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剪紙要領,鼓勵學生大膽創作的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安全。朗誦技能是在語文課的朗誦基礎上,幫助學生體會抑揚頓挫的語氣,通過教師的示范,幫助學生感受朗誦的語氣變化,從而提高朗誦能力。
⒊ 過程與方法分析:
3
在音樂實踐體驗表現自我,是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本課始終堅持以實踐活動貫穿始終,鼓勵學生大膽表現。使學生充分聆聽、感受和表現音樂。并通過自己喜歡是形式,如:演唱、伴奏、舞蹈、朗誦、剪紙表達自己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給身心帶來的愉悅。
㈢ 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本課主要采用實踐法實施教學。通過演唱、伴奏、朗誦、舞蹈、剪紙等多種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在活動中,獲得對音樂的親身體驗,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㈣ 技術準備:
多媒體設備、鋼琴、民族打擊樂器、紅綢、手絹花、剪刀、彩紙等。 ㈤ 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⒈ 前期教學狀況:
本課音樂內容選擇課內低年級作品和課外家喻戶曉的《春節序曲》,所選音樂作品都突出反映了中國年的喜慶與祥和。其中演唱歌曲短小精悍,伴奏樂器選用能夠烘托春節氣氛極富代表性且二年級學生已知的民族打擊樂器:鼓、鑼等,易學生于使用。朗誦作品為四句小詩,沒有生僻字,學生可以基本認讀;舞蹈在已知“十字步”的基礎上新授“壓手腕”,因此學生并不十分陌生,接受能力較強;剪紙是復習美術課的知識,學生已經能夠初步掌握技巧。
⒉ 問題:
雖然本課以學生已知的知識與技能為主,但歌唱技巧的點撥、伴奏的創編、舞蹈動作的設計、對于二年級學生分組實踐仍有難度。學生能否在短時間內完成本組的任務,并最終有勇氣站在臺前,展示自我,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另外低年級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情緒化,所以分組活動時也隨時可能出現矛盾。
⒊ 對策:
因此,教師不僅在集體授課時關注大部分學生的掌反饋情況,更要在學生分組活動中,關注每個學生的狀態,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肯定創編成功同學,并鼓勵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特別是當學生間發生矛盾時,教師也應及時解決,處理問題,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幫助學生冷靜情緒,友善相處,體會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三、教學目標
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樂于參與各項音樂活動;樂于合作,增強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感受過“中國年”的歡快,喜慶和濃濃的“年味兒”。
㈡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聆聽、感受音樂情緒,引起對新年的聯想,激發學習歌曲興趣。 ㈢ “知識與技能”目標:
⒈ 知識目標:復習已學作品《龍咚鏘》《過新年》;知道“秧歌”和“剪紙”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⒉ 技能目標:運用多種藝術活動,提高音樂表現力;通過分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與人交流和協調能力。
4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㈠ 教學重點:生用多種形式表現音樂,營造“中國年”的喜慶氛圍。 ㈡ 教學難點:在已掌握基礎技能的基礎上,配合音樂,分組實踐,表現音樂。 五、教學過程(文字描述) 一、導入
階段目標:通過聆聽音樂,感受音樂情緒,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㈠ 聆聽《春節序曲》 學生聆聽 情緒是歡快的。 活動㈡ 點名課題《新年音樂會》
師:今天我們也借這節音樂課,開一個聯歡會,就叫《新年音樂聯歡會》,一起唱歌跳舞過大年。再過幾天,咱們班就要開新年聯歡會了,今天我們也是為班級聯歡會準備節目。
二、復習與新授
階段目標:通過聽、唱、誦、剪加深對聆聽作品所描繪熱鬧場面的理解。 活動㈠ 演唱歌曲 1.聽樂句,猜歌名
學生分別聆聽兩首作品的第一樂句,答歌曲題目。 2.學生演唱
教師應注意調整學生的演唱姿勢、發聲位置和咬字。 活動㈡ 為歌曲伴奏
1. 總結兩首作品的相同之處 2. 學生徒手模奏 3. 學生學拿鼓棒。 活動㈢ 朗誦 1.教師示范朗誦 2.教師朗誦示范 活動㈣ 窗花。 2.觀看視頻,
師:過年了,咱們家里都會貼什么啊?(春聯、窗花),你們知道嗎?窗花就是貼在窗戶上的剪紙,可別小看這小小的一張剪紙,它歷史悠久,不僅列入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呢!那現在咱們過年還貼窗花嗎?“剪紙藝術”又是從哪個朝代起源的呢?讓我們通過一段小片一起來了解吧!(唐朝距今有近1400年的歷史)
⒊ 師示范剪窗花
注意:使用剪子,安全第一。 活動㈤ 舞蹈
⒈ 師展示舞蹈《紅紅的日子》
師:過年啦,我們當然要載歌載舞,唱起來,跳起來。“秧歌”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它不僅僅深受人們的喜愛,更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面,請你邊看查老師跳一段“秧歌”,邊觀察,老師手腕上的動作。
注意:在表演過后,演員要有鞠躬,表示整個節目結束,臺下的同學要熱情地鼓掌,感謝同學的勞動,用掌聲贊美同學的表演。
⒉ 學生學“壓手腕” 師:請你試著學一學 學生學習體會。 ⒊ 復習“十字步”
師:“十字步”大家還記得嗎?試試看。 ⒋ “壓手腕”和“十字步”配合
師:有哪位同學想做“小小舞蹈家”?一會兒為我們帶來一段精彩的舞蹈? 三、創編
階段目標:分組合作創編活動,每個學生都動起來。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下組指導。
師:各組同學都清楚自己的任務了嗎?請各組組長起立,找到本組活動地點。分組活動時,注意幾點要求。
1 控制音量,不要影響其他組的活動,交流。友善溝通,聽組長指揮。
2排練時要注意安全,特別是舞臺很地面很滑,不適合做太難的動作。巧手組的同學要注意使用剪刀時要專心,避免剪刀尖傷人。
3當我拍手時,巧手組的同學停止使用剪刀,將廢紙扔進紙框中,其他組的同學回座位坐好,等待我們演出開始。
四、 匯報
階段目標:通過綜合藝術的表現,學生能夠獲得展示自我的信心,通過親身的實踐,將音樂與其他藝術高度融合,拓寬音樂視野,感受,體驗新年的樂趣,并在最終匯報表演中升華。
學生匯報演出《新年音樂聯歡會》
師:經過分組的活動,交流,我們各組同學都已經摩拳擦掌,想在聯歡會上展示本組的風采。下面,就讓我們掌聲請出今天的小主持人„„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方式 1、 教師過程性評價
在課堂上,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并給予恰當的評價。例如演唱時的音準是否正確、節奏是否準確、動作是否到位等。教師通過語言、眼神、手勢等及時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也有助于教師自己調整課堂節奏與教學策略。
2、 生生過程性評價
6
在分小組合作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因存在個體差異,就會形成小組內部的互評交流。學生在交流中推敲彼此的建議,在溝通中學習,在評價中成長。
(二)評價量規 評價層面
目標設定
等級
感知層面 樂于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感受過年的喜慶氣氛。 ★
理解層面
樂于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并能與音樂相結合,與同伴合作實踐,感受
過年的喜慶氣氛。
★★
表現層面
樂于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創編并能與音樂相結合,與同伴合作,幫助
有困難的同學,大方,自信的表現音樂所表達過年的喜慶氣氛。
★★★
七、教學設計的特色說明:
以情動人,以樂于行
㈠ 以情動人
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音樂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本課以濃濃中國味兒的 “中國年”為主題,以民族音樂為主線,通過多種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真切感受民族音樂魅力、了解民族文化,體會“中國情”。 ㈡ 以樂于行
在音樂教育中,幾乎所有音樂活動都是一種實踐活動,也就是需要學生“行”出來,表達出來。但如何使學生積極主動的“行”,樂于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則是教師應當思考的。本課始終將學生的感受“樂”放在首位。學生在完成各個環節時都充滿著斗志,每個學生都愿意表現出自己最優秀的一面,獲得同伴的肯定。
八、教學反思
學科綜合與實踐,感受音樂“萬花筒”的魅力
本課課型為學科實踐活動課,旨在通過各種有趣,多樣的實踐活動增強整節課的主體性,立體性與實操性。通過綜合實踐,提高音樂素養,增強音樂審美。引導學生在音樂中,通過多種形式抒發美的情感,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意識。而這種綜合藝術實踐,由如“萬
7
花筒”般,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迷人而廣闊的發展空間。正是當前形式下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和課程需要的必經之路,它體現了現代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
學生所需
音樂課程之所以需要綜合實踐,根本意義在于改變人格的片面化生成,使人格向完整化和諧發展。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在綜合過程中對不同藝術門類表現形式進行比較,拓展學生藝術視野,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樂于思考、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在課上以開放的心態,介紹各種藝術形式,鼓勵學生多多嘗試與音樂密切相關的姊妹藝術。例如本課在設計舞蹈藝術時,學生通過觀看舞蹈演員照片、教師跳秧歌、跳秧歌、分組活動時親手拿著紅手絹或紅綢子根據音樂即興編一小段秧歌舞等一系列的活動增強對舞蹈藝術的情感體驗。
綜合的過程,不僅僅停留在觀看,更應注重實踐。因為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是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生成和實現。所以教師應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音樂為載體,在同一主題的前提下,展開多樣的音樂審美活動。本課學生通過歌唱、伴奏、朗誦、舞蹈、剪紙等多種藝術實踐形式,表達著自己對音樂獨特的審美體驗,學生在聽覺、動覺、視覺、感覺、知覺的幫助下,盡情感知與體驗音樂。例如課上,音樂與剪紙藝術的融合,就是聽覺與視覺的結合,學生可以把自己理解的音樂用手中的剪刀與彩紙表現出來。
課程所需
就音樂課程本身而言,音樂課是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應當貫徹關注學科綜合的原則,包括感受于欣賞、表現、創造、音樂文化在內的音樂教學各方面內容和姊妹藝術的結合。增強對交叉學科的理解、拓寬人文視野,將美術、舞蹈甚至語文、歷史等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整合起來,賦予音樂課新的內涵。本課實現了學生通過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及觀看視頻,了解過年民俗等活動,真切感受中國獨有的“過年文化”,在“萬花筒”中用喜愛的形式盡情表現對“中國年”的熱愛,對新一年的期盼,對祖國的熱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