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萬以內數的認識,利用估算解決問題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例13“利用估算解決問題”黑龍江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例13“利用估算解決問題”黑龍江
“利用估算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例13
【課標要求】
1.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2.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簡單數學問題,并對運算結果進行估計的過程中,發展數感;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3.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嘗試回顧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嘗試對別人的想法提出建議,知道應該尊重客觀事實。
4.了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體會數學活動中的成功,能嘗試克服困難。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利用估算策略解決問題,是將本單元最后一個例題,是對這一單元知識的綜合性應用,在本單元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估算,有助于數感的培養,有但近似數的概念、約等號還沒出現,只要求用語言敘述估算的過程。新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這就點明本課的教學關鍵點在于體會估算意義,以及三位數加減法的不同估算方法的探究。教材以“估算”為線索,通過“買兩件商品,500元夠嗎?700元夠嗎?”這個問題,引出了估算的問題,展開教學。在解決問題時,探究多樣化的估算方法。再通過兩種估算方法的對比,體會不同問題情境,應當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學情分析】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萬以內的大數、整百整千加減口算及求近似數的方法,并有一些估數的生活經驗,了解現實中有估算的必要。但在具體的生活情境問題會有不同的估算策略,以及選擇更好的估算方法,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也有的學生會因數字大了,可能出現估不準確的情況。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估算時,鼓勵學生尋求多樣化的合理估算的方法,流利的用數學的語言表達數學思考的過程,引導學生說清估算的方法,加深對估算的理解,體會估算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的現實意義所在。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學會用進行加、減法估算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估算意識。 2.懂得就根據要解決實際問題及數據特點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及估算意識,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佤日常生活的聯系,感受估算的價值所在。 【教學重點】學會用加減法估算解決問題,體會估算方法多樣化。 【教學難點】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擇估算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教師以生活化的情境為載體,創設“藝術節”一系列整體情境,把解決不同類型的實際問題與估算緊緊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探索估算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并能根據不同情境,選擇合適估算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口算,說說你是怎么計算的(前兩題說算理) 400+500 = 700-300= 600+200 = 700+900= 800-500= 300+400 =
1500-700= 600+300= 6600-600= 2. 填一填。 (說說怎么估的)
(1)媽媽買了一臺電腦花了4995元,約是( )元。 (2)欣欣小學有608人,約是( )人。 (3)果園里有1298棵果樹,約是( )棵。
3.導入:整百、整千的數加減法口算和求萬以內數的近似數,掌握得很好。今天,我們就用這兩種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對整百整千加減法口算及近似數方法的復習,滲透學習本課知識的起點,有效引導學生對知識的遷移,為探究估算的方法做好鋪墊。】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環節一:創設情境,理解題意(情境)
同學們,我校一年一度的藝術節即將舉行,聽說我班就有參加表演的學生,是嗎?聽說王老師也有歌舞表演,瞧,她正去大商要購服裝和鞋,我們看看她遇到什么問題? (1)從圖中,你知道什么?
(2)王老師想去超市選購兩種商品,帶500元夠嗎?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的理解。重點強調:帶500元夠嗎?夠不夠的問題。(板書) 【設計意圖:創設貼近學生活的生動情境意在增加趣味性,激發探索的欲望和熱情,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環節二:調動經驗,初探估算
(1)你有什么好的辦法,幫王老師解決“500元夠不夠”的問題? 預設一:可以先算出兩種商品的價錢,再和500元比較。就知道夠不夠了。 他的方法真好!誰能再說說這個方法。
師引導:這的方法真好!用商品的總價與500元比。
預設二:可以先用500元買一種商品,看剩下的錢夠不夠買另一商品的,也能解決問題。師評價:這種方法,大家同意嗎?誰聽懂了他的方法?
師小結:思路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兩種方法都能解決這一問題。 (2).在生活中,爸爸媽媽買東西時,經常遇到“夠不夠”問題,他們是怎樣做的? 預設一:他們就是算個大概,沒計算準確的數
預設二:他們就是百位的數相加了一個,沒算十位和個位的的錢數,就知道要用幾百多元錢了。
(3)是呀,像這樣不計準確的結果,而是用大約的整百整千的數進行口算。這種方法就是估算。看來,人們經常用估算來解決“夠不夠”的問題——板書:估算。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自主交流,交流中明確估算在生活中的價值,以及估算的方法。】
環節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怎樣才知道“這個商品大約要用幾百幾千數”呢?
(2)你能試著像爸爸媽媽那樣,不用準確的數,而用商品的近似數口算后,比較判斷夠還是不夠嗎?
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內說說。
預設一:可以這樣想:衣服超過了300元,鞋超過了200元。300+200=500,兩種商品的總錢數一定超過500元,所以,帶500元肯定不夠。
我們是這樣檢驗的:500元去掉服裝300多元,還剩不到200元,鞋子要用218元,所以不夠。解答是正確的。
預設二:可以這樣想:衣服不到了400元,鞋超過了200元。400+200=600,兩種商品的總錢數一定超過500元,所以,帶500元肯定不夠。
我們是這樣檢驗的:500元去掉服裝300多元,還剩不到200元,鞋子要用218元,所以不夠。解答是正確的。 (3)學生質疑。
(4)解答正確嗎?說說你的理由同。
小結:我們用加法估算的方法解決問題。驗證時,要回到問題中,用減法估算的方法,反過來驗證解決的是否正確。
(5)同學們來回顧一下,請和你的同桌說說解決這一問題的全過程。
【設計意圖:小組匯報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方案,讓學生親自去體會到估算的多樣性。讓學生在交流中明確大數估算時,一般都是整百整百的估算。】 環節三:改變情境,優化估算策略 (1)帶500元不夠,那帶700元夠不夠?
預設一:可以這樣想:衣服不到了400元,鞋不到了300元。400+300=700,兩種商品的總錢數一定不到700元,所以,帶700元肯定夠。
(2)對比:剛才解決500元夠不夠時,我們是將兩種商品怎樣估的?現在剛才解決700元夠不夠時,我們是將兩種商品怎樣估的?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兩種商品價錢往小估時,估算的總價一定小于真實的總價。我們往大估時,估算的總價大于真實總價。在生活中,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體會兩種不同估算方法的本質特點,優化估算方法,明確不同情況,選擇合適方法。】三、鞏固提升,運用知識
1.為了本次藝術節,王老師需要租1500把椅子,分別與兩所學校租,一個說:“我們有九百多把椅子”一個說:“我們有七百多把椅子”想想夠嗎?(生獨立思考,完整說出解決問題過程.)
2. 新建、曙光兩所學校想和我們北岸小學在文化宮大禮堂中一起舉行藝術節。禮堂有3000個座位,新興區三所小學各帶八百多名學生。如果這三所小學的學生同時來參加 活動,能坐下嗎?
預設一:可以這樣想:城關鎮的三所小學各有八百多名學生,也就是都不到900人,
如果 900+900+900=2700 ,3000坐下。
預設二:可以這樣想:城關鎮的三所小學各有八百多名學生,也就是都超過800人,
如果800+800+800=2400 ,3000個座能坐下。
對比:哪種方法更合適呢?
小結:為了確保夠坐,就應讓每所學校座位都夠坐,所以應該往大了估才合適。 【設計意圖:通過對知識的鞏固,讓學生靈活地運用估算的方法解決“夠不夠”的問題,
學生在現實問題中體會估算的多樣性,并優化方法。藝術節這一情境有始有終,給學生以整體感。】 四、課堂總結 你有什么收獲?
同學們學會了用加減法估算來解決“夠不夠”的問題,再次經歷解決問題全過程。課上同學們表現很精彩!相信你們一定能靈活選擇估算方法,去解決更多的生活中的問題,成為生活小能手。
【設計意圖:通過對本課的知識的盤點,學生學會總結、梳理知識點,并能引導學生將本課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 ( 估算 ) 衣服圖 鞋圖 358元 218元 夠不夠?
300 + 200 = 500(元) 500元不夠。
400 + 300 = 700(元) 700元夠
【教學效果預測】
《加減法估算》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估算,但近似數的概念、約等號還沒出現,只要求用語言敘述估算的過程。新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同時數學課程標準中又提到:學生應“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估算是數學學習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數感有重要意義,在數學計算的檢驗中很有用,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本節課,讓學生更直接的學習估算,感受它與精算的不同,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創設了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情境,在這一情境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在復習舊知環節中,就滲透了本課要運用近似數及整百整千加減法口算的知識解決問題,意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估算的基本策略,知道估算就是把兩位數看成與它最接近的整百數再進行口算,從而估算出結果。合作探討“500元夠嗎?”估算方法,知道估算多種方法,明確估算多樣性,培養學生數感。并能體會到不同的估算方法能夠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再通過與“700元夠嗎?”對比,學生體會到:當兩個錢數往小估,兩樣商品的錢數超過估出的結果,所以不夠。當兩個錢數往大估,兩樣商品的錢數不到估出的結果,所以夠。知道不同的問題情境,應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為了保證最后數量足夠,我們要將每個數量往大估,最后使估算的多樣化與最優化得到了和諧統一。
課堂上教師尊重、肯定與鼓勵學生的行為,學生真正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整節課創設藝術節一系列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用估算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有了挑戰的機會.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比較,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到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思想方法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世界。 學生真正感到估算必須聯系生活,感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估算的需要,體會估算的價值。 延伸知識,讓數學生活化,從而發展學生思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