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給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
所屬欄目:小學美術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美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18課《給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天津市 - 濱海新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給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教學設計
基本信息
區
授課年級 5年級 指導教師 (最多2人) 美術教研員吳曉
晨
學科 美術
教材版本 人美版 章節 第18課 課程名稱 給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
課型
綜合探索
授課日期
2018年4月26日
軟硬件環境
本課錄制于我校專用錄課教室,有可供播放PPT課件和視頻的多媒體設備,也為學生準備了可供制作儀器模型的3D打印筆及配套電源、彩泥等教具。 使用資源標記
使用人美版數字教材的片段:
1.4’40’’-10’20’’ 2.12’4’’-13’30’’
教學前期分析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五年級下冊第18課內容,已經臨近本學期課程的尾聲。教材中的這節綜合探索課,是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搜集知識的能力、啟發學生思考探索藝術與科學的聯系。 學情分析
我校五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搜集知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能夠很好適應小組合作的
學習方法。在動手制作美術作品方面,能力一般。目前正在滲透在課堂中重點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其他美術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1. 初步認識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了解人類創造的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作品;嘗試
制作與繪制與科學藝術相關的作品。 2. 學會以小組形式進行搜集、探討科學與藝術間的關系,以動手制作工藝品、繪畫、
用平板電腦交流信息等方式合作完成一次藝術考察活動。
3.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綜合探索能力,激發對藝術和科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 啟發學生從科學與藝術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與藝術之間產生的相互影響。
教學策略 本節課利用分組合作方法,將 3D打印筆 、彩泥、水果剖面和點彩體驗融入四個學習小
組,分四個探索方向去探索學習。鼓勵學生在分享、交流和制作中挖掘科學與藝術的內在關聯。
教學用具 PPT 課件、視頻、ipad、3D打印筆、幾種水果和塑料刀具、彩泥、彩筆和畫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資源使用1
設計意圖
視頻導入
1. 播放一段關于編鐘的視頻(用編鐘演奏的東方紅)帶入課堂情境。
(1)師:同學們,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大家猜一猜這段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什么樂曲?(播放PPT視頻) (2)師:同學們,這是用編鐘演奏的《東方紅》,在這里給大家講一個小知識。我們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叫做“東方紅一號衛星”,它在1970年發射升空后放出的音樂就是用編鐘演奏的“東方紅”。大家看,高科技把中國古代的編鐘那莊嚴神圣的音樂帶上了太空,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給科學插上了藝術的翅膀,大家覺得是不是特別神奇呀? (3)師:(PPT出示曾侯乙墓編鐘及其放大圖)大家來看一看這組
學生舉手回
答,可互相補充。(從造型、紋飾、以及悅
耳動聽的各種音色引導學生觀察、回答)
自制PPT,部分圖片和視頻來源于網絡。資源類型為ABCDE五項。這些資源類型有利于學生直觀理解所授內容,同時激發學習興趣。本資源作用為A.提
供事實,建立經驗;B.創設情境,引發動機;C.舉例驗證,建
立概念
講授新知
兩千多年前的曾侯乙墓編鐘和其他地區出土的編鐘。我想問問大家你們有什么樣的感覺呢?學生回答完后普及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小知識。
(4)師:古代的編鐘既有莊嚴、美觀的外形,也結合了與音樂相關的科學原理來鑄造。各個編鐘音色不同,根據需要要隨時調整銅、錫、鉛三種金屬的比例,這都是要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能成功鑄造的。所以說,中國編鐘是古人們用智慧鑄造的科學與藝術的結晶。 那么我們今天就追隨著古人的腳步,來給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吧。(粘貼課題)
3分鐘
1.師:實際上,在世界上還有很多集藝術與科學為一體的優秀作
品。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吧。
(1)出示圖片,《下樓梯的女人》《大碗島的星
邀請學
生談一談課
前的搜集的
相關知識,鼓
勵學生進行
補充。
對本節課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并在邀請學生進行知識補充的過程中也檢驗了課前預習的情況。
小組交流
期天下午》講解關于這兩幅畫的知識(立體主義中模仿相機連拍的創意、點彩派中的光學原理、色彩并列和顏色對比原理)
(2)出示圖片,唐三彩《駱駝載舞傭》,講解唐三彩的一些知識,并拋出問題:古人是如何將好幾個人傭平穩而結實地放到駱駝背上的?在此留一個小思考題,一會揭曉。
(3)出示圖片,天文望遠鏡看到的星云圖案和顯微鏡下的水果圖案,簡單講解關于顯微鏡和天文望遠鏡的知識。 (4)出示圖片,講解關于地動儀的小知識。提醒同學們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同時,也觀察地動儀上面的裝飾和藝術性,為后面的制作做鋪墊。7分鐘
1.師:同學們,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不同的研究
學生按照組牌迅速換座位
資源來源與我與學生共同準備。資源類
型為FG兩項。這些資源類型有利于 激
學習小組的設定可以鍛煉學生團結協作的
材料,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要參與的小組。并來老師這領取相應的材料。 2.按興趣分好四個小組,每組七至八人圍坐在課桌前。分別為“平面科學組”、“立體科學組”、“色彩科學組”和“設計科學組”。組的名稱即研究方向。每組選有一位組長,負責組織大家課前搜集資料和課上交流時的紀律。 3.PPT出示“ 任務1:組內用ipad交流你掌握的資料,互相補充。任務2:根據每組的研究任務進行合作實踐。”要求學生在匯報前講清:“我們組研究的主題是 --” 讓組內自己推選人來匯報,教師不點名字。) 4.教師深入組內參與交流,進行鼓勵和指導。 15分鐘 分工:
平面科學組研究顯微鏡相關知識和果蔬剖面,觀察果蔬切片中的圖案,并
臨摹下來。(教學準備:西紅柿、黃瓜、橙子、蘋
果) 立體科學組研究地動儀相關知識,包
括歷史知識和預測地震的原理。用3D打印筆制
作一個地動儀的造型,感受高科技帶來的趣味。制
作時,在模型上制作出相應的紋飾,提醒學生注意
美觀大方。 色彩科學組發學習興趣,培養動手能力。本資源作用為D. E. F. G. H. I. J.
能力,在對知識的學習和作品的制作中互幫互
助,營造良好的課堂氛
圍。
匯報成果
1.每組選一位代表談一談對本節課藝術與科學的知識的理解,匯報小組內交流的知識。把自
研究油畫相關的知識,包括《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和《下樓梯的女人》所蘊含的光學原理以及歷史知識。用點彩的畫法繪制一個小圖案。 設計科學
組研究唐三
彩相關知識。
用超輕黏土
制成一個三
彩駱駝載舞
傭的基本模
型。要求在駱
駝背上要放
三個人以上,
鍛煉學生們
掌握平衡。然
后鼓勵學生
設計一些類
似的作品。如
馬踏飛燕等
等需要用變
換造型來掌
握平衡的作
品。
其他同學要
對每組匯報
的同學認真
傾聽,可以進
行必要補充。
匯報成果環節是對剛剛小組合作的一個總結和展示,每組推選的代表要對剛剛進行的活動進行闡述,包括對于知識的交流情況和作品
知識拓展
己組內的研究成果以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用Ipad作為工具投屏到大屏幕上)每組做成的作品也一同呈現。在此提出三個要求:聲音洪亮、需補充時要注意禮貌、保持安靜注意傾聽。
2.在每組匯報結束后,可以邀請其他組進行補充。 3.師生總結評價
10分鐘 1.師:同學們,在掌握了本節課這么多的有趣知識和完成了小作品后,你是不是多了很多小體會呢?
(PPT出示其他的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產品,如鳥巢體育場等)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藝術品(出示宮燈圖片),比如漢代中山靖王劉勝的妻子竇綰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大家看它第一眼有什么樣的感覺?哪
邀請學生談
一談對于長
信宮燈和鳥巢體育場的
直觀感受。
自制PPT,部分圖片和視頻來源于網絡。資源類型為B。這些資源類型有利于學生直觀理解所授內容,同時激發學習興趣。本資源作用為C和L
的展示。
對Ipad的運用也體現了高科技在現代教學中的地位。信息化可以使教學活動更精彩。
在知識拓展中對本節課內容進行了補充和延伸,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課下學習的興趣。
里最吸引你呢? 大家仔細看,長信宮燈不僅造型生動有趣,美觀大方,而且它的特色之處在于仕女通體是中空的,提燈的右臂起到了煙道的作用,避免了點燃油燈產生的煙塵在室內的彌漫污染。沉淀下的煙塵可從燈座底下排出。而且它的頭部和燈體都是可移動拆卸的,可以調節照明的方向。整個作品集科學與藝術為一體。古人是不是很了不起? 再來看一看北京的鳥巢體育場,形態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個搖籃,寄托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
“鳥巢”以巨大的鋼網圍合、覆蓋著9.1萬人的體育場;巧妙地利用力學原理使外部建筑材料均勻受力,使觀眾置身其中感覺非常奇妙;把陽光濾成漫射狀的充氣膜,使體育場告
別了日照陰影。鳥巢是一個大跨度的曲線結構,有大量的曲線箱形結構,設計和安裝均有很大挑戰性,在施工過程中處處離不開科技支持。
2.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多多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課下和小伙伴們一起以拍照、繪畫等方式考察身邊的藝術與科學,找尋它們的魅力!我們可以去塘沽外灘的東方公主號游輪,或者天津科技館和北京古觀象臺等等。
5分鐘
教學評價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們通過用ipad交流知識、分組探究、積極展示成果等形式完成了教學任務。以分組評價的形式增強了學生觀察、互相交流學習、取長補短的綜合
素養。本課力求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這也是我們美術老師應具有的教學理念。
板書設計
給科學插上藝術的翅膀(彩色課題,背面為卡紙)
科學 藝術
雪花 植物細胞 食鹽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課前準備的還是比較充分。在授課前孩子們通過互聯網資源查閱有關藝術與科學完美結合
的事例,教學伊始,依據這個年齡段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量和好奇性,首先將學生帶入神秘的宇宙,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想象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領孩子們借助科學的手段感受藝術的美;接著回歸現實從建筑與繪畫作品中認識和感受多元文化同樣蘊含著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而且是用藝術的形式表現了科學;然后最后通過小測驗的反饋中提升和濃縮了本課知識的精髓;最后通過知識的拓展——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想象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欲望,體驗探究的愉悅與成就感。 對于分組合作中3D打印筆的運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觸高科技產品,打開思維,玩出花樣。而彩泥制作兵馬俑的環節,可以讓學生體驗制作的樂趣,在制作中體驗古人的物理上智慧,如何將很多個人傭放到馬背上的。通過水果切片的觀察,是同學們從另一個新奇的角度觀察世界;通過用畫筆體驗點彩畫,猶如打開新世界的大門,體驗光與色的藝術魅力。
通過本課教學,啟發學生善于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美。但是此課的范圍較廣,需要老師的素質過硬,能夠了解多方面的知識,在給學生授課的同時也許教師不斷學習,在增強自己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需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