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
所屬欄目:小學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溫州市籀園小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溫州市籀園小學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第2課時
【教學背景】
在觀察了草履蟲之后,學生能使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微小生物,簡單了解草履蟲的形態以及在水中的運動方式。但僅僅通過觀察草履蟲來了解水中生活著許多形態各異的微小生物以及水中微小生物的多樣性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水中的微小生物活躍,學生很難觀察到,也很難真正了解微小世界的精彩。如何找到適合孩子觀察的微小生物?水樣是觀察的關鍵。于是便有了水中微小生物的進一步探秘。選取了水中的橈足類、枝角類、輪蟲、喇叭蟲等較大一些的浮游動物作為觀察的對象,希望在觀察過程中能追蹤觀察運動中的微小生物,并用簡單的圖文的方式記錄。并通過這樣的觀察活動了解微小生物的多樣性,同時能通過比對資料識別微小生物。而邊觀察邊記錄也是本課的難點,于是想到借助iPad的攝像功能將視野放大,便于學生畫簡圖記錄和錄像記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用顯微鏡能看到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小生物。
過程與方法
在觀察過程中能追蹤觀察運動中的微小生物,能用簡單的圖文的方式記錄,并能通過比對資料識別微生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微小生物進一步研究的興趣,以及不斷質疑、不斷探索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
在觀察過程中能追蹤觀察運動中的微小生物,能用簡單的圖文的方式記錄,并能通過比對資料識別微生物。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顯微鏡、水中的微小生物如草履蟲、枝角類、橈足類、輪蟲等等;滴管、載玻片、脫脂棉或其它纖維;iPad、支架。
教師演示器材:介紹微小生物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顯微鏡,都用過吧,你曾經用它觀察過什么?
2、看看今天薛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什么?(課件出示4杯水樣)可能會觀察到什么? (生猜測)
3、怎么觀察?(取一滴做成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查資料等)
4、揭題:我們可以像觀察草履蟲這樣:“觀察—畫圖—比對—辨認”的方法,認識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三)(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在學生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需要輪流觀察,而水中的微小生物不是一直待在一處不動,需要用大量的時間調試,追蹤,尋找。同時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需要邊觀察邊用簡圖記錄,這樣的操作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實在太難了。借用iPad的拍照技術,既能有效解決四人輪流觀察時的不斷調試浪費的時間,又能同時觀察并對著iPad上的圖像記錄,減少了記錄上的難度。同時借用iPad還能通過錄像記錄,便于實驗時交流。)
二、觀察草履蟲和它的朋友們
1、溫馨提醒:
(1)邊觀察邊記錄(畫簡圖),先觀察形狀,再描述它是怎樣的。
(2)各取1滴,耐心觀察4種水樣。(備注:畫圖困難時可以借助iPad。)
(3)完成的小組打開信封中的資料卡。
2、學生實驗,師巡視
3、交流:
T:4種水樣中有沒有你們熟悉的朋友?追問:你是根據什么判斷它是草履蟲的?
1號水樣中還有其他發現嗎?
T:其他水樣中有微小生物嗎?說說你都觀察到了什么?
T:同種水樣中還觀察到哪些不同形態的微小生物?
(設計意圖:描述水中的微生物很難,學生在草履蟲的基礎上才能引導學生描述形態與結構,不同水中生活著不同形態的微小生物。學生借助iPad展示自己小組觀察到的水中微小生物。分析不同水樣中的微生物,引導學生了解相同水中可能生活著不同形態的微小生物,不同水樣中的微小生物種類也不一樣。學生通過對比做合適的推測,不同微小生物需要的水質也是不同的。)
3、出示資料:已經發現的水中微小生物,遠遠不止資料上的這些。資料顯示人們無法用大概的數據來推測。最大的原因可能是?
4、現在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想不想知道這四種水樣來自哪里?)
5、揭秘:這4種水樣來自哪里?
(設計意圖:此時揭秘4種水樣,正是學生特別想知道的,他們更關心這樣的水樣來自哪里,平時生活中最常用的水中是否也有這樣的微小生物。感興趣的孩子還能在這個的基礎上引發更多的思考,激發興趣。)
三、課堂延伸
1、T:我對這些微小生物進行了長期的觀察,最最驚喜的是發現了它們。課件出示:陰暗處的草履蟲和陽光下的草履蟲。你有什么發現?有什么疑問?
2、設計對比實驗進行研究,期待同學們有更多的發現!
(設計意圖:出示陰暗處的草履蟲和陽光下的草履蟲,希望能引發學生思考,隨著環境的改變微小生物也會發生變化。同時借用“綠草履蟲,能和綠藻共生,進行光合作用”發現其實微小生物是很有趣的,激發學生進一步觀察微小生物的興趣。)
【教學隨筆】
水中微小生物探秘之旅——草履蟲和它的朋友們
本課教學成功的關鍵,是提供水中活著的微生物供學生觀察。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提早從鄉下帶來稻稈,取來九山湖的水,將大部分的稻稈放入水桶中,放在儀器室靠墻陰暗處,另取一小杯九山湖水,放入切成段的稻稈,放在辦公室的陽臺,期待能盡快發現草履蟲的蹤跡。
最初,我只是驚喜,能成功培養草履蟲。于是每天在朋友圈發草履蟲的照片和視頻。有不少朋友問那是什么,圈內不少朋友更是問是怎么培養出來的?也有朋友留言說,你這個真是朋友圈中獨特的風景。
4月13日,我開始留意體型稍小,橢圓形,顯微鏡下體內特別綠的的家伙,難道這是分裂之后才特別有的?如果是的話,長期觀察應該能看到草履蟲的繁殖。很高興得到大學班主任的幫助,原來那小家伙是綠草履蟲,經查資料,它和綠藻共生能光合作用,難怪這么綠。資料顯示在光照充足的環境下容易出現綠草履蟲,于是我馬上到實驗室取陰暗處到培養液,沒能找到綠草履蟲到蹤跡。這下真的是長見識了。整個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像個孩子,特別快樂。
嘗到甜頭之后,我開始查閱關于草履蟲的大量資料,獲得不少有趣的信息。我帶著迫不及待想要和我的孩子們分享這些有趣的發現的心情來準備這節課,也期待他們能對陌生事物不斷質疑、不斷探索。
有了大量草履蟲之后,用草履蟲來解釋水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始終覺得這課還太單一。
于是便有了水中微生物的進一步探秘。
問題越來越多,本課要確定怎樣的教學目標?水中的浮游生物是微生物嗎?水樣能保存幾天?那么多種水樣學生來得及觀察嗎?運動那么快學生觀察不到怎么辦?于是每天進入瘋狂學習模式,上網查大量的資料,了解所取水樣中的浮游生物是什么?有什么特性?怎樣才能讓學生易懂?每天到辦公室到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看看這些小家伙們是否還活著,因為它們的存在對我意義太大了。確定活著了后才開始一天的工作。
有一天晚上在辦公室觀察,再看下去眼睛就受不了了,腰也酸了。發現旁邊有兩堆記錄本,把iPad往上一架,手就解放了,通過iPad的拍照功能,物像可以放得更大了,眼睛也沒那么難受了,拍到的視頻清晰穩定。第二天,我把想法告知大家,大家都覺得可以,關鍵是怎么架上去的問題,拍照功能很難對準,學生也很難操作。懶人支架、鐵架臺。。。全組群策群力,材料買起,不試不知道,這樣的支架對于學生來說操作太難了,20分鐘都很難搞定,更何況想要借助iPad提高效率。再后來我們設計了今天課上的支架。用iPad觀察收獲了不少意外,一是孩子觀察到很多水中的微小生物,二是他們在這節課中的討論在他們拍攝微小生物錄像時都無意間被保留了下來,從他們的言談中知道當他們通過顯微鏡觀察到這么多微小生物的激動,大大激發了他們觀察的興趣。孩子觀察到的遠比我想到的要多,他們的細致專注深深得打動了我。生命世界的神奇,不是一節課所能傳達的,但我想這節課一定會給他們探索生命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對生命世界是好奇的,充滿正能量的。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