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思維需要邏輯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選修四科學思維常識《思維需要邏輯》湖北省 - 宜昌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選修四科學思維常識《思維需要邏輯》湖北省 - 宜昌
思維需要邏輯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準確理解和掌握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明確違反規律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
能力目標:通過典型案例提高運用規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自覺學習科學思維知識,培養科學思維品質和習慣。樹立尊重規律的意識,形成求真務實、精益求精、永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內容、邏輯要求及
違反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區別。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 講授法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小視頻《誰偷吃了蛋糕》,判斷:誰偷吃了蛋糕? 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頭腦競爭的時代。知識固然重要,但它并不一定能讓我們變得智慧;因為,一個人智慧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擁有什么樣的思維。這是為什么我們現代人雖然在知識的擁有量上已遠遠超過古人,但卻還是達不到孔子和牛頓的智慧高度的原因。
學而不思則罔?茖W的思維必須遵守形式邏輯。下面我們對形式邏輯三大基本規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進行分組探究。探究
要求:盡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比如漫畫、故事、小品等,闡釋相關規律。時間3分鐘。
分組完成下表: 組別 思維規律 內容
公式 要求 1 不矛盾律 2 排中律 3
同一律
合作探究一:不矛盾律
第一組同學展示:
設計漫畫:第一張漫畫:國際軍事博覽會。某大國軍火商:我們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地對空、地對地、空對空導彈。任何反導系統都無法攔截。
第二張漫畫:國際軍事博覽會。某大國軍火商:我們有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反導系統。任何導彈都能成功攔截。
問題:如果用該國最先進的導彈,來攻擊該國最先進的反導系統;會發生什么情況?或者說:如果用該國最先進的反導系統,來攔截該國最先進的導彈,又會發生什么情況?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科學的思維是無矛盾性的思維。(就是不能自相矛盾。) 2、不矛盾律:同一思維過程中,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或非A(表示對A否定的論斷)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通常用公式“并非(A并且非A)”。
3、思維規范:同一思維過程中,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關系的論斷,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 常見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自相矛盾。
規律應用:
有一天,某市一家珠寶店被盜賊竊走了一塊貴重的鉆石。經過三個月的偵察,查明作案的人肯定是趙、錢、孫、李這四個人中的某一個人,于是這四個人被作為重大嫌疑訊問,口供如下: 趙:我沒有作案。 錢:李就是罪犯。
孫:錢是盜竊那塊鉆石的罪犯。 李:作案的不是我。
假如這四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說假話,請問:作案的是誰? 學生思考回答 深度思考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人類的認識能力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 是否違背了矛盾律?
這些語句或揭示事物自身的矛盾,或從不同方面、不同條件下談論同一對象,不違背矛盾律,體現了認識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合作探究二:
第二組同學展示排中律: 請根據材料,結合威尼斯商人經典片段,表演小品。要求:不簡單照搬,要有趣味與創意,用現代語言展示排中律。
材料:女主人公鮑西亞對求婚者說:“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金盒子,一只銀盒子,一只鉛盒子。每只盒子的銘牌上各寫有一句話。三句話中只有一句為真,誰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只盒子里,我就嫁給誰。”金盒子上寫的是:肖像不在這盒里;銀盒子上寫的是:肖像就在金盒里;鉛盒子上寫的是:肖像不在此盒里。求婚者中有人猜中了。
請問:他是怎樣猜中的?
金盒和銀盒上的話是一對具有矛盾關系的命題,根據排中律知: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故唯一的一句真話要么是金盒上的,要么是銀盒上的。所以鉛盒上的話必為假。由此可推出肖像在鉛盒。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科學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
2、排中律: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或非A(表示對A否定的論斷)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要求:同一思維過程中,對矛盾的論斷不能都否定,不能對“是”與“非”各打五十大板、騎墻居中。
不矛盾律告訴我們矛盾的論斷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排中律進一步指出,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規律應用:
有一天,某市一家珠寶店被盜賊竊走了一塊貴重的鉆石。經過三
個月的偵察,查明作案的人肯定是趙、錢、孫、李這四個人中的某一個人,于是這四個人被作為重大嫌疑訊問,口供如下: 趙:我沒有作案。 錢:李就是罪犯。
孫:錢是盜竊那塊鉆石的罪犯。 李:作案的不是我。
假如這四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說真話,請問:作案的又是誰?
學生思考回答 深度思考: 甲:我準中獎! 乙:不見得。
甲:那你認為我不可能中獎? 乙:我不這么認為。
甲:你“兩不可”,違反排中律。 乙:你錯誤地理解了排中律。 誰的說法成立?
分析:乙所否定的兩個命題是“甲必然中獎”和“甲不可能中獎(= 甲必然不中獎)”。這兩個命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關系,還存在第三種可能,因此不能強求人們必須在所給的兩種情況之間做出選擇,對此同時否定不違反排中律。此外,人們對一個問題所涉及的正反兩個方面情況還沒有充分了解,或者對于一件事情的可否還沒有認真考慮,對A或者非A暫不明確表態,也是允許的。只有把A或者
非A都否定的兩不可態度才違反排中律的要求。 合作探究三:
第三組同學展示同一律: 新聞觀察室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好!關于收看本期的《深度國際》夷陵中學校園版。本期節目嘉賓是我校資深時政觀察員××同學。 嘉賓:觀眾朋友們好!
主持人:最近一段時間敘利亞問題引發世人關注,請問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嘉賓:美英法最近對敘利亞進行軍事打擊,昨天剛好在電視上看到敘利亞盲童在廢墟上演唱的一首《心跳》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軍事打擊的理由是:敘利亞政府軍在杜馬鎮使用了“化武”。馬克思曾說過,“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理由也是伊拉克有化學武器。為了顯示證據確鑿,開戰前,美國時任國務卿的鮑威爾在聯合國安理會煞有介事拿出一瓶“樣品”,竭力說明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在戰爭已經結束了十幾年的如今,美國還是沒有找到伊拉克“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此,普京總統耿直地表示鮑威爾手里的“搞不好是洗衣粉”。 網友更是戲稱:鮑威爾牌洗衣粉,史上最貴,沒有之一;一管洗衣粉引發的七年血戰。主持人:化學武器,被偷換成概念化學物質-洗衣粉。這是一種典型違反形式邏輯同一律要求、偷換概念的錯誤!因為同一律要求,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須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被襲擊后的杜馬鎮一片廢墟,畫面觸目驚心!、
主持人:這就是自我標榜為人權衛士的美國制造的人權災難!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任何激烈的言辭都無法表達我對美英法霸權主義行徑的憤概!
嘉賓:弱國無外交,無論是利比亞海陸空聯合撤僑,還是也門全副武裝戰斗狀態撤僑,都讓我感恩我是中國人,我為祖國驕傲。 主持人:感謝收看本期節目,再見!
(其中穿插播放敘利亞盲童在廢墟上演唱《心跳》視頻)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科學的思維具有確定性的特點。
2、同一律: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 如果是真的,則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則是假的。
3思維規范: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須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
規律應用:
老漢有三個兒子,因家里生活不下去,分頭到外地謀生。兒子們走了一個多月,都沒回來。老漢著急了,請當地“活神仙”指迷。那老漢擺好供物,燒了香,磕了頭,靜等著“活神仙”說話,只見那“活神仙”張嘴說了一個“一”字,下面的話再也聽不清了。“活神仙”說是“天機不可泄漏”,擺擺手叫老漢走了。老漢走后,徒弟問他的師傅,光說一個“一”字到底什么意思?師傅神秘地告訴說:“什么卜卦都是假的,正因為是假的,所以才不把話說清楚。比方這個 “一”字吧,就奧妙得很:如果那三個兒子都回來了,那就是“一律回來”;要是那三個兒子都不回來,那是“一律不回來”;要是回來一個,那就是“一個回來”;要是回來兩個,那就是“一個不回來”。”
“活神仙”違法了形式邏輯的什么規律?
深度思考:
同一律是否否認事物的變化發展?
分析:同一律并不否認客觀事物及人的思想認識的變化發展,反映事物的變化發展的正確認識并不違反同一律的要求。在不同時間或不同條件下,對同一對象形成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他們一定是同一的。
總結:學生參與“知識配對”小游戲
不矛盾律強調不能自相矛盾,觀點要無矛盾。 排中律強調不能騎墻居中,觀點要明確。 同一律強調不能前言不搭后語,觀點要首尾一致。
結束: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但關于思維科學的學習卻才剛剛開始。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學一點形式邏輯的知識,是我們擁有最強大腦的標配。只要我們像訓練體能一樣訓練邏輯思維能力,那么我們思維就會變得更快、更高、更強。重視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同學們就能在激烈競爭中領先一步,更高一籌!為在座的每一個同學,為每一個真實的、靈動的自己,鼓掌! 課后練習
練習:
1、一觀點認為,到21紀初,和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將有更多的人死于艾滋病。其根據是:據統計,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數在發達國家趨于穩定或略有下降,在發展中國家卻持續快速發展;到21世紀初,估計全球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將達到4000萬至1億1千萬人,其中,60%將集中在發展中國家。這一觀點缺乏充分的說服力。因為,同樣權威的統計數據表明,發達國家的艾滋病感染者從感染到發病的平均時間要大大短于發展中國家,而從發病到死亡的平均時間只有發展中國家的二分之一。
以下哪項最為恰當地概括了上述反駁所使用的方法?( ) A.對“論敵”的立論動機提出質疑。
B.指出“論敵”把兩個相近的概念當作同一概念來使用。 C.對“論敵”的論據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D.提出一個反例來否定“論敵”的一般性結論。
2、足球博物館在門口貼著這樣一張公告:歡迎參觀!但需在此取得一張“準參證”才能進入。公告旁邊放著的A、B、C三個匣子上邊分別寫著:“準參證放在此匣中”、“準參證放在此匣中”、“準參證沒有放在A此匣中”。并且告訴人們:“準參證”就放在這三個匣子中的一
個里面,而且這三個匣子上的三句話中只有一句為假。 問:要進入該館,應從哪個匣子中去取“準參證” ?
3、下列甲、乙、丙三人的議論中,只有一句為真:
甲:四班有的學生是河南人; 乙:四班張良不是河南人; 丙:四班有的學生不是河南人。 請問:四班班長是否是河南人?
4、老師出一道題當堂考學生,題目是:
"一爐鐵水凝結成鐵塊,它的體積縮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來,鐵塊又熔化成鐵水,體積增加多少?"
學生甲經過計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鐵水的體積比鐵塊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馬上反對說:"不對。同是一塊鐵。縮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嗎?"
甲又說:"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請分析甲、乙兩人誰是誰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