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法治讓中國,更美麗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一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法治讓中國更美麗》 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一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法治讓中國更美麗》 北京宏志中學
教學設計
《法治讓中國更美麗》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節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創建以學生為本,源于生活的教學情境,為學生自主探究搭建平臺,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學科素養。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高三時政熱點專題復習課,以美麗中國為話題,圍繞為什么要建設美麗中國,怎樣建設美麗中國展開。本節課著重圍繞有關依法治國的知識,通過余村案例運用所學政治文化的相關知識探究如何建設美麗中國。 學生情況:
1、知識儲備:學生已經學習并系統復習了《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哲學與生活》《文化生活》四個模塊的全部內容,通過課前時政熱點分享和十九大召開期間教師的介紹,對美麗中國也有一些了解。
2、生活體驗:學生對環境問題、空氣、飲用水等污染有切身體驗和感受,對近幾年來發生的一些良性變化也耳聞目睹,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案例時,難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需教師恰當引導和適時點撥。
3、發展需求:學生需自覺樹立生態文明觀,增強法治意識,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自己的貢獻。 教學方式:探究式教學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目標
了解建設美麗中國的必要性、意義和哲學依據,掌握用法治建設美麗中國的主要措施。通過“法治建設美麗余村”的典型案例,運用所學政治文化生活中有關依法治國的知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自覺樹立法治意識和生態文明觀念,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堅持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提升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學科素養。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用法治建設美麗中國的舉措
2、教學難點:自覺樹立法治意識和生態文明觀念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導入環節
展示照片、文字:
1、展示習近平總書記作十九大報告的照片 2、展示總書記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話語
教師引導:加快生態文明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鏗鏘有力的話語振奮人心。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說一說美麗中國的那些事兒……
1、觀看
2、思考有關美麗中國的內容
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情緒,帶著憧憬和希望進入課堂,為教學營造良好的開端。
啟迪思考 追根溯源 【探究1】研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原因及哲學依據
問題一: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要提出建設美麗中國?
【探究1】學生思考 從對兩個問題的分析引
上課 環節 (一)
問題二:從《生活與哲學》角度,分析我們黨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奮斗目標的依據? 教師總結歸納,點評:
(1)必要性(現實依據):基于我們的客觀實際,現在還不足夠美麗、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2)意義:
國內:充分滿足人民需要、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推動實現中國夢
國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良好國際形象、增強國際影響力
(3)哲學依據:1、基于我國客觀實際,還不足夠美麗,我國現在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體現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具體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
2、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體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作出價值判斷價值選擇。
3、強調美麗中國作為方向引領、奮斗目標、美好愿景等能充分凝聚共識,體現了意識的能動作用。
回答
回答預期:問題一能較好地回答,但是對問題二可能不會全面地詮釋
導中,讓學生明白我黨基于國情,把人民群眾的期盼作為奮斗目標,體現黨的性質宗旨執政理念等,,但如果僅止于此,又太簡單,故設計問題從哲學角度,也是對學生思維轉換的練習,應變能力的考驗。同時帶領學生對哲學原理方法論進行相應的復習和運用。
上課 環節 (二) 案例分析 法治亮劍 播放視頻:護綠水金山 變金山銀山 學生看視頻之前介紹余村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 展示圖片:浙江余村十幾年前的圖片和現在圖片 【探究2】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 問題一:余村干部群眾是怎樣讓自己的家鄉在短短十多年里,變得如此美麗? 問題二:結合案例,運用依法治國的相關知識,分別從《政治生活》或《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余村經驗對建設美麗中國的啟示? 學生回答完第一個問題后教師點撥: 余村經驗:無法治不美麗 依法治村 人人參與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 從余村經驗得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使美麗中國的建設有動力、有支撐、有保障。美麗之國的建設離不開法治。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憲治國。“美麗”、“生態文明”被歷史性地寫入《憲法》,必須遵循,樹立憲法權威。 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二后依次小結、歸納、點撥: (1)政治生活角度:從余村經驗得出:建設美麗中國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統一。 首先是堅持黨的領導:執政黨、領導核心、科學執政、民主執
通過視頻和圖片感受余村過
去現在的變化 【探究2】 小組自主探究活動
活動具體要求: 1、將學生分為四個
學習小組,兩個小組從《政治生活》角度兩個小組
通過視頻、圖片鮮明地對比,激發學生一探究竟的熱情;
通過小組自主探究的方式,學生思想碰撞,互相啟發,多層次多角度展開討論。通過《余村變美記》的案例,讓學生從中深刻體會無法治不美麗,法治讓余村更美麗。最
政、依法執政,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保證,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立法機關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展示我國近五年來有關美麗中國的主要法律,強調國家對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視及用良法善治,彰顯法治價值。
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強調嚴格執法,介紹山西三維集團違規排放的事件,得出嚴格執法是依法治國的重點,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法治社會的必要保障。 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維護公平正義。
公民要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依法行使監督權、樹立法治意識,結合余村案例分析,強調全民守法。 (2)文化生活角度:
國家:加強法治文化建設,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弘揚法治精神,把法制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全體人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著、堅定捍衛者,形成崇尚法律的社會風尚。
個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識,把法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行為習慣,把“紙面上的法”真正落實為“行動中的法”。
最后教師歸納: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能建設好美麗中國。
從《文化生活》角度研討問題二。 2、各組同學分別從本組回答問題的角度為建設美麗中國出謀劃策。 3、請每組同學集思廣益、整理答案,派代表發言
后通過教師總結提升從而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明確黨領導立法,及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對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性。法治意識和生態文明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總結 提升 教師總結
法治讓余村更美麗,法治讓安吉更美麗,法治也定能讓中國更美麗。 介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給出的時間點:確保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
建成美麗中國。
宏偉藍圖已經給我們描繪,我們有信心有希望,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堅持黨的領導,樹立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就一定能實現建成美麗中國的美好愿景! 回顧知識
加深理解 點題 升華
落實 反饋
課后練習 結合案例,運用依法治國的相關知識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余村經驗對建設美麗中國的啟示?
學生課后完成作業
用課上學習的方法落實《經濟生活》角度, 培養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 評價內容
評價等級標準
評價方式
A
B
C
個人評價 同學評價 教師評價
學習態度
能積極主動學習、思考、交流,得出問題準確的答案 參與學習、交流,努力找到問題的答案
參與學習,在同伴幫助下找到問題的答案
參與程度 積極發言、積極參與研討、交流 能發言,有參與討論、交流 發言少,較少參與討論、交
流
自主探究
有強烈的求知欲,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獨立找到答案。 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希望找到答案。 參與了談論,但較少提出自己的觀點。
合作情況 團隊合作,在小組中起到領導作用,吸收接納他人觀點并能給出建議,幫助其他小組成員,貢獻大。
全程參與討論、交流,對談論結果的得出有一定的貢獻。
參與討論、交流,對討論結果的得出貢獻較少。
教學設計特點分析
1、十九大思想的引領。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教學,凸顯思想性。
2、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學科素養的培養。通過用法治建設美麗余村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強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意識。
3、學以致用。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探究如何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