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社會歷史的主體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二《生活與哲學》第十一課第二框社會歷史的主體 -李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二《生活與哲學》第十一課第二框社會歷史的主體 -李紅蘭
高二《生活與哲學》學案
第十一課 第二框 社會歷史的主體
課時:1課時 ●班級___●姓名______●組別___ ●小組長___ 【教師寄語】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 【學習目標】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
2.通過對社會主體的學習,形成堅持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看待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3.培養尊重勞動、熱愛人民的情感。 播放視屏《印象塔城—記憶中的故鄉》
探究一 塔城有漢族、哈薩克族、回族、維吾爾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等25個民族組成,在塔城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各民族和睦相處,一番其樂融融的景象。
試問,1、誰是創造塔城美好和諧的主體?如何理解它的內涵?
2、在下圖中正確標出:1)全體公民、2)人民群眾、3)勞動群眾、4)腦力勞動者。
探究二、塔城還有很多美食的記憶,拿面包甜點來說,同樣的面包甜點在不同的店里有著不同的口味。柳達面包店這樣俄式風味的產品,口味甜度更接近于西式甜點;塔塔爾族風味的麗帕面包店,則會在甜點餡料中放入塔塔爾族特有的用鮮牛奶熬制的奶子醬;哈薩克族經營的甜品店會在甜品中加入羊油;而像張記傳統點心店這樣的回民點心店,口味更偏向于傳統的中式點心。 (1) 這些舌尖上的美食都是誰生產的?
(2)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什么作用?
A
探究三 對塔城人而言,在手風琴的樂曲中唱歌、跳舞是各民族朋友們生活中共同的愛好。
(1)視頻《印象塔城》展示了哪些民族的樂器、舞蹈、歌曲等?所反映的內容是從哪里來的?
(2)《印象塔城》的創作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四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民有三個偉大的創造: ①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②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③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實行村民自治。 塔城的農村生活安詳豐富,農閑時節,塔城市齊巴爾吉迭新區美熱阿斯哈薩克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的機繡車間里一片繁忙。政府支持的項目資金50萬元,為合作社添置了手工藝品刺繡機40臺,為30戶定居牧民提供就業崗位12個。 如果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上述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探究五 自2014年以來,一場歷時3年、涉及20萬名干部深入基層的“訪惠聚”活動覆蓋了全疆8000多個村,從“訪民情”到“惠民生”,再到“聚民心”,兩年多來的實踐成果證明,“訪惠聚”活動是穩疆興疆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推進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探索。工作人員訪談:走訪入戶是今年的重點工作,第一次的走訪入戶讓我們些許激動,通過簡單的走訪,我們發現轄區面積很大,平房區多,流動人口多,出租房屋多,經過一天的奔波,大家都有很多的感觸,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困難家庭,居住和生活條件難以想象的差,對大家的觸動很深,紛紛表示一定要做好落實“訪惠聚”工作,盡最大的力量為社區居民服務。 如何將“訪匯聚”工作落到實處?
【知識誤區】(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 1、 杰出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
2、人民群眾就是勞動群眾或勞動人民,勞動群眾就是體力勞動者。 3、 人民群眾是一個永恒的范疇。
4、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知識分子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原理總結】 原理: 原理內容: 方法論:
【思維導圖】
【分層檢測】
(A級)1、下面對人民群眾認識,正確的是:①人民群眾指廣大勞動群眾 ②人
民群眾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 ③人民群眾在不同的國家范圍不同 ④人民群眾在同一國家不同歷史時期范圍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事件反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的有( )
①曲轅犁的發明,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②黃道婆改進的紡車,提高工效好幾倍 ③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廣泛流傳④孫中山領導著廣大人民群眾,推翻了封建帝制
A .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B級)3、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有一句歌詞“老百姓是那定盤的星”。其哲學寓意是:( )
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②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 ③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起決定作用 ④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4、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的改革決定,最引人關注、和民眾生活關系最為直接的,莫過于全面放開第二孩生育政策。在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勞動力減少的背景下,這一政策積極調整既順應了群眾對生育二孩的普遍需求,也有助于優化人口結構。從唯物史觀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提出體現了
①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 ②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③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這一基本規律 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總是前進的、上升的這一總趨勢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級)5、 經濟下行與新增勞動力就業壓力是當前宏現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2010年至2014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分別是:10.3%,9.2%,7.8%,7.7%和7.4%;《中國勞動保障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9.2億,之后幾年每年新增勞動力數量將維持在1600萬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硬道理,“要穩住速度,確保經濟平穩運行,確保居民就業”
運用《生活與哲學》中關于社會歷史的知識,說明“穩增長、保就業”政策的理論依據。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