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社會歷史的主體
所屬欄目:高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二《生活與哲學》第十一課第二框社會歷史的主體 -湖北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二《生活與哲學》第十一課第二框社會歷史的主體 -湖北省黃石市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④<生活與哲學>》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第二框題《社會歷史的主體》,主要內容是介紹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中關于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
本框題共有兩目組成:第一目主要講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教材從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角度分析了該觀點;第二目是在第一目的基礎上得出方法論——要自覺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2學情分析
1、認知起點:
高二學生通過前面三個單元的學習,對哲學知識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但是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相關知識點還不是特別熟悉,需要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
2、學習興趣:
①對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有了解的興趣;
②對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有探索的欲望;
③對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應用有認識的興趣;
④對通過活動的方式來獲取知識有參與的興趣。
3、學習障礙:
①由于部分影視媒體的推波助瀾,英雄史觀客觀存在的干擾;②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健全;③科學的思維方法的欠缺。
4、學習難度:
①辯證的認識歷史發展的動力;②情感的升華,態度、價值觀的培養;③實際生活中的踐行。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 (1)人民群眾的含義
(2)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理解: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分析: 聯系歷史和現實,說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2、能力目標:
(1)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2)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
(3)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積極投身實踐與群眾實踐相結合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哲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這一觀點,有利于使學生從情感上貼近人民群眾,熱愛人民群眾。
【教學難點】: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這一方法論要求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對較遠,加之社會上的不良現象使學生在群眾觀點上比較模糊,因而把它作為教學難點。
5教學方法
互動式教學,探究式教學
6教學過程
6.1第一學時
6.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新課】
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侖被世人譽為大英雄,他在過阿爾卑斯山時曾說:“我比阿爾卑斯山還高”。魯迅說:“他卻忘記了身后無數的士兵。”那英雄和人民到底誰才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呢?對于這個問題,從古至今,爭論不斷,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活動2【活動】活動一 播放視頻
多媒體展示《大國工匠》之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問題探究:視頻中的主人翁高鳳林是一位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英雄還是億萬中國人民中的普通一員
活動3【講授】一、正確認識人民群眾這個概念
1、人民群眾的地位與作用。
學生閱讀教材93頁正文和“專家點評”,明確人民群眾的含義。
2、正確認識人民群眾的含義。
①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不論怎樣變化,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③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活動4【活動】活動二 圖片展示
問題探究:判斷圖片中的人物是否屬于人民群眾?
活動5【活動】活動三 討論
討論:英雄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小結:英雄是人民群眾中的杰出人物,本質上是人民群眾中的一部分。有人認為英雄創造歷史,只是因為英雄或杰出人物比一般的普通人對歷史發揮的作用更大,所以,歸根結底,推動社會歷史的應是—人民群眾
活動6【活動】活動四 討論并探究
探究:視頻中的主人公高鳳林通過勤勞工作,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這種貢獻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活動7【講授】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他通過自己的生產實踐活動,為社會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
(1)勞動群眾生產實踐的重要性。 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1)豐富的物質財富,為社會精神財富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正是有了他的工作實踐,才有了央視的這一檔專題節目,他的實踐是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
(3)工作中的勤勞,面對物質誘惑時的堅守,這一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為社會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三十多年的工作實踐,他用自己的雙手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變革。
其他例子: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 家庭承包所有制改革—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
鄉鎮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都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
小結:社會的進步就是由一個個如高鳳林般的普通人推動的,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過渡: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所以,黨和國家在工作中必須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
活動8【活動】活動五 齊讀
齊讀:習總書記在最新的黨的群眾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 “必須相信群眾、敞開大門。‘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活動9【講授】三、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黨的群眾觀點。
①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黨的群眾路線
①黨的群眾路線的地位: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作為方法論,是由“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主義世界觀決定的。在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4、如何堅持群眾路線
首先,必須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國家主人的觀念。
其次,必須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
第三,必須堅持不懈地反對官僚主義。
活動10【活動】活動六 課堂小結
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本課總結:
人民群眾通過實踐創造了社會歷史,具體表現在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一觀點要求我們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因為它具有重要意義。
活動11【講授】課堂總結
本節課從唯物史觀出發,揭示了人民群眾通過實踐,是歷史的創造者。要求樹立群眾觀點和堅持群眾路線。
活動12【活動】活動七 課堂練習
運用你所學的知識回答:
1、在黃石“創衛”工作中為什么要全民總動員,發揮全市人民的積極性?
2、請你運用所學的知識,為黃石“創衛”寫一則宣傳標語?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