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勸學,師說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統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第10課《“學習之道 思辨之理”——《勸學》、《師說》》張(安徽省六安)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統編教材高中語文上冊《“學習之道 思辨之理”——《勸學》、《師說》》張(安徽省六安)教學設計
學習之道 思辨之理
——《勸學》、《師說》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想
《勸學》和《師說》是人教版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第10課中的兩篇文章。本單元的核心任務是以“學習之道”為中心,通過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確的學習觀,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本課中的兩篇文章都是我國古代探討學習問題的名篇,均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前者認為“學不可以已”,講學習的作用、意義,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后者針對當時恥學于師的現狀,呼吁人們求師從師。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引導學生聯系作者的思想主張和寫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理解論述的針對性和論證方法。從荀子和韓愈所倡導的學習儒家之道,到如今提出的“終身學習”、“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學習之道”古為今用,啟迪我們始終不忘學習精神。
作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中的學習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教師自覺關注對思辨能力的培養,確實能起到建立思辨性認知結構的作用。
本節課中將運用兩種閱讀策略。
“捕捉閃回策略”,創作作品,作者通常會設置一個重復出現的場景、畫面,甚至“道具”,幫助讀者借助重復形成勾連、強化印象,領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作為讀者,通過捕捉閃回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實現與作品的深度交流,與作者的深度對話。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勸學》、《師說》中分別不斷閃回的“學”、“師”,把握觀點,體會思想。
“內容重構策略”,即在通讀全書后回顧梳理,摘取某個關鍵信息,將其組織在一起,相對完整地呈現文章內容,建構文本結構。系統論的核心觀點是整體大于局部之和,重構的內容即為學生自主建構的整體,整體的存在意義大于局部相加。我們提供給學生作者簡介、時代背景、文言字詞的注釋等,希望他們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文本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建構。
本節課中將進行三次深度探究。
首先,品析關鍵語句,欣賞思辨之美;其次,選取重點語段,總結思辨之法;最后,開展辯論活動,呈現思辨之趣。由句到段,再到篇,點面結合。由觀點內容,到思辨之法,最后落實到實踐運用,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在發現中總結,在總結后應用。三次探究,三個角度,三次活動,三種收獲。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希望能借助“一張思維導圖”、“兩個策略運用”、“三次深度探究”,帶領學生理解“學習之道”,探究“思辨之理”。
具體來說,課前先運用“內容重構策略”,自主完成“一張思維導圖”,知人論世,梳理觀點。課中再運用“捕捉閃回策略”幫助學生“欣賞思辨之美”,進而“總結思辨之法”,最后讀寫結合,“呈現思辨之趣”。
二、教學目標
1、知人論世,把握觀點,理解作者的“學習之道”。
2、了解結構,建構思維,總結作者的“思辨之法”。
3、理性思辨,學習反駁,激發學生的“思辨之趣”。
三、教學重點
1、知人論世,把握觀點,理解作者的“學習之道”。
2、了解結構,建構思維,總結作者的“思辨之法”。
四、教學難點
理性思辨,學習反駁,激發學生的“思辨之趣”。
五、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對話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七、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預學案
八、教學過程
(一)設疑入文,導入新課。
1、【PPT】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論語·季氏篇》
2、 提問:大家猜猜,孔子自認為是哪一類人?
明確:由《論語·述而篇》中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來解釋說明孔子自認為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勤奮敏捷地去學習,探究知識的人。進而推斷出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3、板書:“學”“習”二字的篆體字形,進而解釋字形構成和造字本義,最后明確:古人稱理論知識的訓練為“學”,稱生活實踐的體驗為“習”。(《象形字典》)從而讓學生初步感知“何為學習”。
【PPT】
1 造字本義:名詞,教孩子算數、習字的校舍。
2 造字本義:動詞,幼鳥在鳥巢上振動翅膀演練飛行。
4、 設疑:“我們該具體學習些什么?又該跟誰學習呢?”走進文本,一探究竟。
【設計意圖:由孔子對四類人的分析,及對自我的評價和解析“學”“習”二字的篆體字形,引起學生對“學習”的重視,激起他們閱讀文本的興趣。】
(二)展示思維導圖,整體感知文本
1、課前活動:
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中的課內注釋和教師印發的預學案。
2在閱讀課內外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通過生生間的小組互助合作方式,完成兩篇古文的思維導圖繪制任務。
2、課中活動:
1教師PPT展示學生小組合作的思維導圖作品。
2請學生代表上臺講解所繪思維導圖的內容。
3、教師小結:
兩篇古文從文體上看,均屬古代議論性散文;從內容上看,都是我國古代探討學習問題的名篇,均論述了“學習之道”。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直觀的層次清晰的圖表形式,提取觀點,重新組合并呈現,以建構客觀完整的認識,為后面深入研讀、探究奠定基礎。】
(三)品析關鍵語句,欣賞思辨之美
1、教師點撥:
《勸學》中,荀子圍繞“學”展開論述;《師說》中,韓愈又緊扣“師”反復說理。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兩篇古文的觀點句中,大多含有“學”或“師”字。
2、思考一:請同學們從這些觀點句中,選出一句最能說服你的,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先明確觀點,再闡述作者的思辨過程。
3、思考二:既然學習如此重要,從師學習如此必要,那么作者認為該學什么呢?
(1)PPT展示學生思維導圖和《勸學》另一節選段落。
【PPT】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明確:《勸學》中的另一段,明確告訴我們要學什么,即“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學的是儒家經典。再結合荀子的“性惡論”思想觀點:他認為人性本惡,所以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改變自己,棄惡揚善,逐漸彌補不足,完善自己,從而達到圣人境界。所以,荀子勸學,學的不僅僅是儒家經典中的知識文化,更是要學習蘊含其間的儒家之道。
(2)PPT展示學生思維導圖和原文最后一段。
【PPT】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明確:由“余嘉其能行古道”中的“古道”(古人的從師之道),拓展延申至中唐的社會背景和韓愈所倡導的“古文運動”,進而理解韓愈不僅強調必須從師學習,更強調要學習“古道”,恢復儒家傳統,以維護大唐的安定團結。
4、教師小結:
由此可知,兩篇文章倡導的“學習之道”都是學習儒家思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捕捉《勸學》和《師說》中不斷閃回的“學”和“師”對應的語句,理解作者觀點,梳理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實現與觀點的深度交流,與作者的深度對話。】
(四)選取重點語段,總結思辨之法
1、活動設計一:
【PPT】
原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修改文: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騏驥一躍,日行千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用心一也,心無旁騖,則功業可就。
思考:比較原文和修改后的文字,你更喜歡哪種說理?
明確:修改后的文本存在以下問題:
1說理單一化。
關于“積累”,修改稿刪除了前后的比喻論證,只是直接闡述觀點。而原文大量引用比喻論證,使說理生動形象,更有說服力。關于“堅持”,修改稿刪除了反面說理內容,只有正面說理,不能讓讀者在正反對比中加深認知,引人思辨。
2比喻不準確。
“騏驥一躍,日行千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修改處說明的是:能力強者成就大。而原文表達的是:無論你本身是強是弱,只有堅持才有可能成功。與“駑馬”一例不具有統一性。
小結:本文善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論證,不僅具有準確性,還有靈活多樣性。比如:有同類設喻;有對比設喻;有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有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
2、活動設計二:
【PPT】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思考1:本段中有三組對比,他們可以刪減么?請說出你的理由。請學生根據文本完成下面的表格:
組別 | 對象 | 從師的態度 | 結果 | 說明的觀點 |
第一組 | 古之圣人 | 從師而問 | 圣益圣,愚益愚 | 古之學者必有師。 |
今之眾人 | 恥學于師 | |||
第二組 | 于其子 | 擇師而教 | 小學而大遺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于其身 | 恥學于師 | |||
第三組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 不恥相師 | 君子之智乃反不能及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士大夫之族 | 群聚而笑之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