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寡人之于國也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第二課時_河北衡水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養學生“經世濟民”的政治胸襟。
2,學習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難點:準確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初步感知
1,本文作者,孟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些慷慨有力,擲地有聲,令人擊節稱快。為什么呢?——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正氣,背后思想仁心、仁義思想。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課題),意思是——我(梁惠王)對于治理國家。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貫特點呢?
2、讀完文章,腦海中總呈現一幅畫面,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畫面,大家能否結合文本還原一下?
填然鼓之:咚咚咚地敲起了戰鼓,軍隊交鋒,兵刃接到了一起。這時,有人脫了鎧甲,拉著兵器就跑。有人跑了一百步停了下來,有人跑了五十步停了下來。那跑五十步的嘲笑那個跑一百步的,行不行? ----臨陣脫逃,就是逃兵,一旦抓到,后續部隊是可以就地處決的。
3、“五十步”“一百步”分別喻誰?作者用這個比喻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突出雙方做得都不夠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是表面解決。
就像是地震發生后,對那些逝去生命的理賠似得。應該在震前有一些預防措施呀,而我們學校就做得較好,咱們不是有防震演練嗎?雖然,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預防是第一的,是根本性的措施,而補救只是不得已而為之。
生動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巧妙引出后面的“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4、盡心焉耳矣。重疊使用加重語氣。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 因為人口既是兵源(作戰)的保證,也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保證。 可見,梁惠王的出發點并不是為了老百姓的生活安定,而是為了自己稱霸。 新中國剛成立時,一清二白,毛主席也說過:人多力量大 (聯系時代背景)
(二)研習:民不加多,何也?
假如時光倒流,我們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并且你就是當時的一個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嗎?請結合注釋自讀課文并思考。 點撥明確:
1,少數人愿意往梁惠王處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鄰國之君更關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數人不愿意往梁惠王處跑: (1)河內兇,移民、移粟。
①兇,收成不好,荒年。為什么會有荒年?是天災還是人禍?從后文“不違農時”“勿奪其時”看,不排除“人禍”的可能。
②移民、移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o”人非“物”,安土重遷,
豈能說移就移?
(2)王好戰。“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業。想成就霸業,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幫助他去攻打他國。因此,梁惠王沒有真正關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為戰爭的工具,你若跑到他那里去,遲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PPT:梁惠王大事記
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公元前361年,(從安邑)遷都至大梁。
前353年,侵趙:桂陵之戰大敗于齊(田忌、孫臏“圍魏救趙”)。 前344年,正式加冕稱王,召集諸侯會盟。
前342年,侵韓:馬陵之戰遭齊(田忌、孫臏“減灶誘敵”)重創。 前335年,邀請孟子講治國之道。
(3)違農時,數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言論是有針對性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不違農時„„斧斤以時入山林”判斷,梁惠王平時的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產的。可能會因戰爭、修城池、建筑宮殿等隨時拉“民”去服勞役,從而影響農時:捕魚,砍樹等,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也沒有注意可持續發展。結果,弄得百姓食不得其飽,住無其房《沒有木材蓋房子》,死無其棺《沒有木材做棺槨》。這樣的環境,不是養人的所在。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罪歲。
豐收的年月,糧食吃不完,沒能施行“檢”的制度,政府以合理的價格收購糧食,而讓它們白白地給豬狗吃掉;遇上荒年,餓殍遍野,卻不能夠施行“發”的制度,政府出面把糧食以平價發放給百姓賑災。百姓死了,卻怪罪年成不好。
小結:梁惠王之于國,所謂的“盡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與鄰國之君相比,本質是一樣的,并沒有從根本上愛民。所以,一般人不會往他那里跑。
(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員小民,便于學生進入文本,從而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梁惠王“民不加多”的主要原因還是他沒有真正“盡心”。) (三)研習:如何使民加多?
過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質,一般人是不會跑到他那里去的,所以他那樣做是無法“使民加多”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假如你當時真的沒有往梁惠王處跑,倒跑到孟子那里去拜孟子為師了。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歸納一下嗎?分幾步走,每步具體怎么做?這樣做了有什么效果?能給我們解說嗎?默讀末段并思考。 思考討論后明確: (1)王道之始:
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2)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3)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養生喪死無憾也。 (PPT小結,略) (2)王道之成:
1)五畝之宅,樹桑——五十者衣帛矣。
2)畜雞豚狗彘,無失其時——七十者食肉矣。
3)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無饑矣。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矣。 (PPT小結,略)
7、“王道之始”與“王道之成”有什么關系?有哪些變化? 討論后明確:
(1)王道之始,主要解決了生和死的問題,即“養生喪死無憾也”。“飲食宮室所以養生,祭祀棺槨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無者。今皆有以資之,則人無所恨矣。”養生喪死。 也就是供養活人、安葬死人,兩個方面都要能夠滿足百姓的需求,讓他們生死無虞。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具體措施有哪些呢?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討論明確:這樣的措施,與我們現今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在某種角度或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卻比我們現今的提法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它反映了孟子對自然法則的敬畏,對生命規律的尊重。它里面融滲著一種對自然界生命偉力的由衷贊美,而不僅僅是為了讓自然萬物能夠持續地為我所用的“人類自我中心”。
生的物質基礎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決好死的最基本條件是能夠入土為安,入土需要棺槨。顏回死后沒有棺槨,其父親希望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購置棺槨。可見死有棺槨,對那時的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決了生死問題,還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過上比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這里尤其強調年齡問題——五十者、七十者、頒白者。可見“王道之成”更強調老年人的“老有所養”。要“老有所養”,物質是基礎,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復叮嚀的意思,可見孝悌才是重中之重。這與儒家思想對孝悌的重視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養,沒有后顧之憂,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現今社會,我們也在努力朝這個方向發展——我們現在仍不斷建立和完善養老、醫療等各種保障制度就是這樣的追求。就是現在,沒有后顧之憂的工作單位總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們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醫療費等。自然,沒有后顧之憂的國家,誰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強調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處,實際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這與孔子的“修文德以來之”思想是—脈相承的。
總之,“王道之始”的三條措施分別是“農、漁、林”,主要強調“不擾民”;“王道之成”四條措施分別是“紡、蓄、農、教”,既強調“不擾民”,又強調“制民產”,還強調“興教育,治禮儀”。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四)探究:孟子的論辯藝術 1、善用排偶
2、善用比喻。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工作是為了的更好的生活,所以工作應該充滿幸福感。就像馬云說的一樣,千萬不說做著這份工作還討厭這種工作,這樣的人是沒有意義的。就好像是娶了一個老婆,天天罵老婆,又不離婚,一樣沒有意思。所以,任何一種工作都要充滿激情,全力以赴做好。
3、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章節鏗鏘,氣勢充沛。 PPT:“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師: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孟子認為,一個人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也好,威脅也好,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經說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五)走出文本:探究現實意義
梁惠王當年是否采納了孟子的建議都沒關系,因為那畢竟是過去的事了,與我們的關系不大了。現在我們關心的是,你作為孟老夫子的嫡傳弟子,跟隨孟老夫子刻苦學習多年,今天突然通過時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紀的地球,你覺得你跟隨你師傅所學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對現在的中國乃至世界有用嗎? 討論后明確: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愛的政治”,包括“溫飽”和“教化”兩部分,相當于現在“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質文明”建設也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非常先進。 2,開發自然資源,做到“不濫”“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當今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一脈相承的。
3,“檢”“發”制度,體現的是“民本”思想,這些措施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糧食危機仍有重大借鑒意義。
4,孟子非常強調“老有所養”,對當今社會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啟示。
(不論學習什么,進得去,還要出得來。如此,方可把書讀活。此環節目的即在于此。)
PPT: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 2、邦國的主權在民。
萬章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說:“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萬章問:“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孟子說:“天與之。”又說:“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萬章上》 3、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4、政事以民為歸宿。
孟子對梁惠王說:“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孟子·梁惠王上》 5、用人以民意為準。
孟子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孟子·梁惠王下》) 6、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
孟子主張君王應做到“不擾民”,反復強調“不違農時”“勿奪其時”的重要性;
又分析君與民的相互關系,“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7、反對不義的戰爭。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又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張如果進行戰爭,也應“解民倒懸”。
(六)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不違農時„„未之有也”。 2、拓展閱讀選修上《孟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