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寡人之于國也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黑龍江 - 齊齊哈爾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孟子》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研讀文本,進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合作探究,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體會孟子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以及他的“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2、通過寫作,引導學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
3.引導學生課外延伸,閱讀《孟子》,提高作品鑒賞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自學,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文言文的習慣,克服畏難情緒; 2、通過分析閱讀,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閱讀水平。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2、認識孟子思想的現代意義; 三、課型:講讀課 四、課時:第2課時
五、教學設想(方法):自學法、品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六、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篇文章屬于古代議論性散文。《課程標準》對本單元的要求:①了解相關作家作品及重要的文學常識。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②學會提出問題、辯證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議論性散文結構。③培養熱愛民族優秀文化的情感;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能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孟子觀點對當今社會的積極意義與在當時社會不為所用的歷史局限。
學情分析:《寡人之于國也》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是戰國中期儒家大師孟子的論說文,文章說理形象、論辯有力,且比較能夠體現孟子的仁政主張。在初中時,學生已經學習過孟子的文章,對“王道”和“仁政”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從文言文關于“文”的教學的角度考慮,本文語言障礙較小,讓學生課前通過自學——結合注釋、借助辭書、同學合作、教師答疑等方式,自己已經歸納整理重點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以達到疏通文意、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本課的重點就放在對孟子思想精髓的現實意義和孟子散文的論辯藝術的賞析上。
課堂環節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讓我們回到春秋戰國時期,魏惠王在公元前361年,將自己的國都遷都到了大梁(開封),自己也因此改名為梁惠王。此時一位55歲的風塵仆仆的長者,他滿懷激情的來到大梁,向魏惠王兜售了一套治國的道理,這位長者,就是被后世統治者尊稱為“亞圣”的儒家衣缽繼承者孟子。開封市的人民為了紀念此次前來的意義給他修建了著名的游梁祠,并且手書這樣一幅對聯:
“千里而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百世之下莫不興起況于親炙之者乎。” 那么孟子到底為梁惠王傳授了什么有價值的治國思想?對我們后世人又有何啟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寡人之于國也》。 二、教師范讀,學生感悟 : 注意:讀音,停頓,語氣語調。 三、合作探究、研讀文本:
1.梁惠王主要與孟子探討的問題是什么?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雄,頻繁的戰爭導致人口的大批遷徙或者逃亡,而當時既無戶籍制度也無今天的移民政策進行約束和限制,所以百姓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來選擇國家作為安家的樂土,所以,一個國家人口的數量就成為了衡量這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標志。頻繁的征戰,使統治者對外擴張和征伐,對內兵役和勞役繁重,造成生產力遭受嚴重的破壞,出現了勞動力和士兵匱乏的現象。要想恢復國家實力,爭奪人口,成了當務之急,梁惠王當然也不例外。概括起來,這就是國情的需要。
3、孟子直接回答了梁惠王的人口疑慮了嗎?那針對于梁惠王的疑慮,孟子是如何幫助他分析問題的呢?
——學生齊讀第二段引出“引君入彀”論辯術。
“請君入彀”就是在論辯過程中常用比喻說理,且比喻后連用反詰句而向對方發難,逼其回答,對方不答則已,答則中其圈套,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的一種論辯方法。
第一步:孟子對于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問,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采用梁惠王最熟悉的事情來巧妙設喻,(啟發對方),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第二步:設出一個圈套,舉出兩個逃兵,指出他們“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指出他們是逃跑的距離不同,本質相同的情況提出問題“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行為,你覺得怎么樣呢?”逼梁惠王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一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得出結論:“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與鄰國也”。為后文陳述觀點,做好鋪墊, 四、聯系現實,古為今用:(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孟子認為如何才能達到理想的王道世界? 他的思想對現代社會發展有何意(古為今用)
1、 總結孟子給出的“使民增多”的具體措施
2、 小組探究:孟子的王道分成幾個階段,都保證百姓的幾項權利 明確:王道之始只是保民溫飽,是生存底線;
王道之成還需讓百姓吃好穿暖,接受教育; 保證百姓:生存權、教育權、平等權。
3、 總結儒家的王道思想 明確:保民——富民——教民
雖然王道是為統治階級服務,但其核心卻是“以民為本”。 補充當時背景: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國策序》)。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
4、課堂延伸現今意義(鏈接國策) 五、寫作練習:
孟子作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歷史文化名人,請你為他擬寫一段60-80字的頒獎詞。(課堂展示)
六、課堂小結:圣人雖已逝,千載有余聲。雖然孟子早已不在,但他的思想卻一直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孟子思想的偉大,不僅在于給我們的現實社會帶來了科學的發展觀,給未來世界以高瞻遠矚,更在于對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最為廣闊的人文關懷。有人說:一個
沒有圣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圣人確不懂珍惜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學們能夠走出課堂,在課外精讀《孟子》,感悟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傳承儒家文化。 七、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提出問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分析問題:五十步笑百步 解決問題:王道之始——生存權
王道之成——教育權、平等權
八、教學反思: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就是個例子。”我認為教師一定要跳出這個框子。教學中,我力求注意全方位的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努力建設開放且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讓學習真正屬于學生,讓他們努力去參與討論,自己探究結果,讓他們的語文素養得全面協調的發展。采用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利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變被動為主動,學生就能夠將幾千年前的科學理論和現今的現實政策聯系起來了,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同時,我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人文素養作為教學目標,讓學生探究深奧的古人思想,體味儒家思想精髓,提高了學生對古代名著的閱讀分析能力,提高了學生對古代文獻的閱讀興趣。
此外,這節課,我覺得我還有很多不足值得改進:
1、 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有效的掌握方法,
畢竟大多數學生仍舊是傳統的被動接受型,習慣很頑固。 2、 學生課外閱讀量不足,今后應多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既可以培
養學生閱讀興趣,又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3、 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積極參與進來,今后應該思考如何
才能調動所有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