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寡人之于國也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安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安徽省蕭縣中學
教學目標
1.理解有關孟子的生平資料及其政治思想。
2.積累文言知識,用準確的語調熟讀背誦課文。
3. 學習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善用比喻)。
4.理解文中孟子仁政措施及民本思想的現實意義。
2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三年淺顯文言文的學習和高中一個學期兩冊必修的學習,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的解讀方法,但文言基礎還有待于積累,文言閱讀鑒賞能力還有待于提高。本課設計意在在梳理歸納知識和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解讀文章內涵,通過合作探究,理解孟子“仁政”思想,學習孟子的說理藝術,在學習文言文“言”的基礎上去感悟“文”的內涵和價值,以此體現文言文“文言并重”教學思想。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 積累重要的實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
2.解讀仁政的具體內容,理解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
【教學難點】 鑒賞孟子的辯論藝術和仁政的內涵。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流程設計
一、讀憶名句——情境導入,再會孟子思想
學生活動:說說以前所學過的孟子語錄。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也。
——民貴君輕不愧圣,性善氣正真完人。
二、讀懂文詞——檢測預學,理解課文內容
1.交流預學,掌握文言知識。
2.梳理結構,理解文章內容。
學生活動一:預學檢查
(1)抽查字詞解
(2)展示:翻譯,內容結構圖。
提問兩個同學分別回答實詞虛詞和活用現象。提問三個同學翻譯。(幻燈片5)歸納重點。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譯: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認真地辦好學校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頭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③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譯: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活動二:抓住關鍵句梳理文章結構。
問題: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圍繞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民加多”
關鍵句: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也
惠王問政——盡心焉,移民移粟 而民不加多 ?
以喻引入 五十步笑百步 無望民之多……
孟子議政—— 王道之始
解決措施 天下民至焉 !
王道之果
反:“罪歲”之禍
仁政
教師指導誦讀:讀清句讀
例: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誦讀情境——涵詠體味文質之美
師生活動:
1、誦讀指導
誦讀準備:按層次處理語調、語速、停頓、重音。
誦讀要求:讀出心理,讀出個性,讀出情韻,讀出理趣。
誦讀方法:分角色演繹,合作品讀。
設計意圖:激活思維,找準探究切入點,“人—本對話,人—人對話”,把握形象,觸摸思想、熟讀成誦,一舉三得。
設疑啟智:對話的君臣雙方圍繞著同一問題“民加多”,內心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表現的語言上各自有什么特點?我們能否用自己的聲音再現出當時談話的情境,通過對語氣、語調和重音的處理,來表現出說話者的心理、個性和話語中的情理呢?我們先一起看看該怎么讀,作為國君,梁惠王覺得自己費心盡力,民不加多,開門見山的問政要怎么讀?孟子胸有成竹卻不直接闡述意見,如何讀“”五十步笑百步?怎么讀出如滔滔江水的措施的氣勢和最終的告誡?
【幻燈片提示】
讀出情景——體味人物心理
誦讀要求:語調、語速、重音
心理、個性、情理
梁惠王: 民不加多何也? ——困惑請教
民家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循循善誘
孟夫子 王道之始、王天下 ——明確措施
王無罪歲民至焉 ——諄諄告誡
四、讀解內涵——合作探究,解讀“仁政”之道
過渡:你若為梁惠王,當孟子步驟清晰、層層深入地把如何使民加多的措施和道理講完之后,你會說什么?——請剛才的“梁惠王”同學回答一下。自然過渡到合作探究,理解孟子思想內涵和說理藝術。
問題:
1.面對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為何不直接闡明意見,而先以戰喻?分析孟子的談話藝術,說說“五十步笑百步”的作用。
2.孟子的王道和梁惠王的思想有何根本不同?請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內涵。
小組討論,展示交流,歸納(幻燈片):
五十步(笑)百步——是亦走也
數量不同,實質相同
寓言說理,善用比喻 喻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梁惠王(鄙)鄰國君——虐民暴政
——論證藝術力量(作業拓展《鄰人攘雞》)
作用:巧設圈套,請君入甕,邏輯力量,啟迪思考,
“不可,直不百步爾”氣勢積蓄,為鋪排描繪做鋪墊。
過渡:可喻事很多,孟子為何單單提“王好戰”(選擇戰爭逃兵作喻,如文末刺人而殺之“非我也,兵也”)——
背景一:(文末虐政)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國策序》),各國諸侯征城奪地,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劇烈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為合理,由大國以“力”統一天下的世態已初步形成。
背景二:魏惠王統治期間魏國曾是強國,但連遭強秦重創,內憂外患,無奈遷都大梁。 梁惠王對被招賢到魏國的孟子說“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將何以利吾國?”——王好戰,希望民加多,武力攻伐善戰強國霸天下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孟子強調躬行仁義的重要性(仁義,王道的核心,以仁義為政就是仁政)論仁政,引導惠王要從根本上使民增加,必須實行王道,施仁政(七條措施)
不違農時以養谷
數罟不入以養魚 養民
斧斤以時以養林
宅樹之以桑以衣帛
畜無失其時以食肉 富民
田勿奪其時以保家
謹庠序,教孝悌 育民
深入探究、總結:善戰、善政得民力,施惠、善教得民心。民心所致,“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也。”——孟子善政,希望養民教民,施行王道善教養民王天下。
五、讀悟智慧——走出文本,“道”貫古今
過渡:這種以民為“本”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過渡到拓展部分)
學生活動:拓展延伸:慧眼識“民本”
1、《孟子》里還有哪些語錄表現了仁政民本的思想?(幻燈片14)
2、理解仁政思想的現實意義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過渡:不僅孟子,后代的君王和政治家家都說過“以民為本”的話。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唐 李世民
天地間,人為貴——三國 曹操
國以民為本,君以民為本,吏以民為本——漢 賈誼
過渡:知道毛澤東主席提出了:人民萬歲
習近平“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
“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
總結啟發:張載“四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胸懷家國天下,譜寫夢想華章!背誦時代最強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 民主 文明 和諧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愛國 敬業 誠信 友善
附
《寡人之于國也》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積累重要的實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
2.解讀王道的具體內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學習孟子散文善用比喻論證的說理藝術。
【學法指導】
文本素讀,涵泳品味
【預習指導】
1.了解關于孟子的相關知識
2.背誦并翻譯全文
3.預習自測
(1)解釋加點的字
①谷不可勝食也
②鄰國之民不加少
③棄甲曳兵而走
④養生喪死
⑤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 斧斤以時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義
棄甲曳兵而走
而 或百步而后止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④直不百步耳
(3)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①填然鼓之
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王無罪歲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謹庠序之教:
⑦河內兇:
⑧樹之以桑:
(4)翻譯重點句子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③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④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⑤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4.積累關于孟子的名句,用幾個詞語概括孟子的思想。
5. 抓住關鍵句,梳理文章結構
梁惠王問政:提出問題( - ) 民不加多
分析問題( - ) 則無望民之多
孟子答政論政
解決問題( - )
天下民至焉
【課堂導學】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孟子所說的王道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2.面對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為何不直接闡明意見,而先以戰喻?分析孟子的談話藝術,說說“五十步笑百步”的作用。
3. 孟子的王道和梁惠王的思想有何根本不同?請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內涵。
4.聯系現實,說說孟子民本思想的積極意義。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