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寡人之于國也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yōu)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廣東省優(yōu)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lián)本站系客服
學 科
語文 教材名稱
高中語文必
修3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 題 《寡人之于國也》 年級
高一
學
期
下學期
教 學 目 標 1、知識目標:研讀文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力目標:合作探究,涵泳體味,賞析孟子邏輯嚴謹、氣勢酣暢的論辯藝術; 3、德育目標:認識孟子“仁政”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教 學 重 難 點
教學重點:感受孟子對治國得失的思辨,站在現(xiàn)代理想與智慧經典的契合點上理解孟子思想。
教學難點:感知文本語言魅力,豐富學生語文素養(yǎng)。
教
學 思
路
本文雖是一篇距今頗為久遠的文言文,但字詞上的難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字詞的理解主要依靠學生在課前的預習中解決掉,課堂上再解答學生的疑難詞句。
課堂的主要任務是了解掌握孟子在這篇文章里所反映的“經世濟民”也即“仁政”的思想,以及作為戰(zhàn)國時期著名演說辯論家的論辯技巧。在具體的課堂內容呈現(xiàn)方式上,以論辯技巧為主線,將孟子的“仁政”思想融入其中,以使課堂話題集中,線索清楚。
學情
分析
高一的學生已經完成了兩本必修教材的文言文單元閱讀,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但缺乏對文言文本的深入理解與分析的能力,也缺乏將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解決疑惑與未知的訓練。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加強對學生該方面的指導。
主要 教學 方法
采用品讀法、合作探究法教學。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
學
內
容
分
析
在人教版的五冊必修教材中,《寡人之于國也》可謂孤篇——唯一的一篇儒學著作,遍觀五冊書,諸子作品也僅僅收錄了該篇與莊子的《逍遙游》,可見其思想的代表性、作品的文學性以及對后世的影響都是極強的。今天讓我們一起解析《寡人之于國也》
,領會孟子的政治思想,反思儒學的意義和影響,學習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活動
課時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
第
三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由ppt出示文言片段引入新課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XX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這是哪兩個人的對話?對話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明確:梁惠王和孟子。孟子認為推行“仁義”才是大利之所在。)
引發(fā)興趣。
二、整體感知
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及思考題
1、知識目標:研讀文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力目標:合作探究,涵泳體味,賞析孟子邏輯嚴謹、氣勢酣暢的論辯藝術;
3、德育目標:認識孟子“仁政”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思考題:1、課文對話中,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是什么問題?
2、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3、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內容是什么?
ppt:梁惠王大事記:
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公元前361年,(從安邑)遷都至大梁。 前353年,侵趙:桂陵之戰(zhàn)大敗于齊(田忌、孫臏“圍魏救趙”)。
前344年,正式加冕稱王,召集諸侯會盟。 前342年,侵韓:馬陵之戰(zhàn)遭齊(田忌、孫臏“減灶誘敵”)重創(chuàng)。 前335年,邀請孟子講治國之道。
學生討論并回答: 1、課文對話中,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是什么問題? 2、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3、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內容是什么?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課文的理性認識。
三、 研習課文第1、2、3、4段。明確“民不加多”的原因。
明確: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提出問題)(板書) 2、以“五十步笑百步”設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分析問題)(板書) Ppt:抗震救災圖片
各地救災的目的是什么?(與
梁惠王的政策對比,更深入了解“民不加多”的原因) 減少老百姓生命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秩序,讓人民安居樂業(yè)。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空前強烈的地震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黨和政府,我們的黨是戰(zhàn)無不勝的黨。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
學生朗讀課文第2、3、4段,想象孟子設喻時的神態(tài),學生復述故事并回答問題。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
四、 研習課文第5、6、7段,從“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方面詳細解讀孟子
使民加多的措施,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以“五十步笑百步”設喻后,孟子的敘述開始進入細節(jié),開始進入他的政治主張——王道的敘述中。孟子認為應如何實行仁政呢?提出了哪些措施,有何結果? 明確:不違農時;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沒有后顧之憂了,那么就實現(xiàn)了“王道之始”。 接著孟子對“王道之成”又提出了哪些措施,設想了哪些結果?
明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
提問:孟子從“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方面詳細闡述
了使民加多的辦法,
但這還不夠。君王對此還應有什么態(tài)度
呢?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
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呢?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整個末段又與上面兩段的王道藍圖構成一個正反對比,旗幟鮮明地強調了“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仁者無敵”。再次運用了比喻說理的方法,君王將百姓的命運歸咎于年成,就如同殺人者將罪惡歸咎于自己手中的兵器一樣的荒謬。這樣的說理,讓道理不言自明,警策有力。
3、闡述使“民加多”的具體
措施(解決問題)(板書)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此環(huán)節(jié)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時,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
五、小結討論:(古為今用)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
第三部分:闡述使“民加多”的具體措施(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手法,從中可以看出孟子邏輯嚴
謹、氣勢酣暢的論辯藝術) 課堂總結 孟子的仁政思想:1、合理發(fā)展生產,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 2、教養(yǎng)百姓,強調禮儀,使民真心歸順;
3、統(tǒng)治者要革除虐政,反省自己。
討論: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現(xiàn)實意義?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溫飽”和“教化”兩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質文明” 和“精神文明”;
2.開發(fā)自然資源,做到“不濫”、“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農業(yè)”的概念。
先由學生進行小結,后由教師明確孟子仁政思想
的現(xiàn)實意義。
六 、作業(yè):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的一個夢想,它代表孟子的理想國,里面包含著孟子的教育理想、環(huán)境理想、社會理想等等,時至今日,你覺得這個理想國
離我們是慢慢近了還是愈發(fā)遙遠了?課后請以“我有一個夢想”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短文,要注意運用排比句式。
教學評價: 主要特色與創(chuàng)新之處
1、通過本課的學習,加強了對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解決疑惑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能立足文本,讀出基本思想,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源于書本,但不局限于書本。抓住問題核心,理清線索,總結觀點,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的基本素質與能力。適時的點撥引導,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精神與科學精神。能讓學生發(fā)展地、辯證地、全面地看待歷史,看待傳統(tǒng)文化。走進經典,
認識自己;親近國學,點亮心燈。
2、教學這類文章要讓學生感受并體會到古圣人那顆熾熱的心與照耀夜空的靈魂,這節(jié)課做到了這一點。教師把教學“文言”作為基礎手段,把文化滲透作為終極關懷。“文言”與“文化”沒有背道而馳,沒有顧此失彼,二者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3、在課堂上能采用活躍的教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板書簡潔明了,易于學生對整篇課文的直觀接受。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學生在課上的表現(xiàn)有時沒有確定性,學生的學習層次也有差距,有時不能很好的顧及到學生的全面情況。
《寡人之于國也》課后拓展延伸練習題
班級: 姓名: 座號
1.選出沒有通假字的一項( D )
A.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C.直不百步耳 D.棄甲曳兵而走
2.選出對下列句中加線詞語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C )
A.河內兇,則移民于河東(年成壞,受災) B.棄甲曳兵而走(跑)
C.養(yǎng)生喪死無憾(保養(yǎng)生命) D.然而不王者(這樣卻)
3.下列句子中不含實詞活用現(xiàn)象的兩項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E.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4.下列四句中的“請”與“請問貴姓”的“請”用法相用的兩項是 ( )
A.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B.曹劌請見
C.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 D.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顓臾,者先王以為東蒙王 D.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6.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連詞的一項是( ),用作介詞而又處于相同句式當中的兩項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B.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C.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E.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F.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G.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課外提升
閱讀下文完成7—10題。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諸候養(yǎng)禽獸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芻蕘者(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這里指獵人)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國都之外百里為鄰,郊外有關)之內,有圃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7.解釋文中劃線的詞。
(1)方 (2)諸
(3)猶 (4)之
(5)如 (6)宜
8.(1)這一則故事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什么觀點?
(2)孟子主要通過什么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9.孟子為什么把齊宣王的園囿比作陷阱,說齊宣王是“為阱于國中”?
10.翻譯這篇文章。
《寡人之于國也》課后拓展延伸練習題參考答案
1. D 2. C 3. DE
4. AD 5. B 6. B E G
7.(1)方,見方 (2)諸,相當于“之乎” (3)猶還
(4)之,它,指文王之囿 (5)如,如同 (6)宜,合適、適宜
8.(1)孟子主張推行王道仁政。
(2)孟子是通過百姓對“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來說明自己觀點。“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為大”。 問題是前者能“與民共之”,后者不能。
9.“阱”是捕獸的陷坑。齊宣王的園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縱橫有四十里,誰要殺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殺人罪,這樣,園囿也就成了陷發(fā)于死地的陷阱。孟子對這種做法很不贊成,所以就把齊宣王的園囿比作陷阱。
10.齊宣王問道:“據(jù)說周文王養(yǎng)鳥獸的園林方園70里,有這回事嗎?”孟子回答道:“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說:“它有這么大嗎?”孟子說:“我的園林方園才40里,百姓還認為它太大,為什么呢?”孟子說:“周文王的園林方圓70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雞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這園林與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認為它小,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我一到齊車邊境,先打聽到齊國最緊的禁令,然后才敢進入齊國。我聽說首都郊區(qū)有方園40里的園林,如果誰殺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殺人一樣大,那么方園40里,就是在國中的設置的一個大陷阱,百姓認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沒有斷絕。
視頻來源:優(yōu)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