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亞細亞民間風情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湘文藝版高中音樂教材《音樂鑒賞》亞細亞民間風情《日本邦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湘文藝版高中音樂教材《音樂鑒賞》亞細亞民間風情《日本邦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高中音樂“日本邦樂”教學設計
一、 教學理念
高中音樂不同于初中、小學,鑒賞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有高度的思考應該始終
貫穿主線,我選擇了《日本邦樂》這個課題,絕不是只為了讓學生欣賞或者學唱作品,而希望通過教師的引導,上升到綜合學科的一門“大藝術課”,它可能涵蓋了歷史、人文、地理等。這一堂課,讓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希望學生能夠通過這一堂課學到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音樂。
本課最大的創新之處在于始終立足音樂而高于音樂。音樂為本體,所有知識的傳授必須通過音樂,所以在音樂本體上,我引入了音樂專業領域的調性概念,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傳統調式和日本調式的關系,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關系?日本民族特色產生的原因又是什么?日本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又該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這就是高于音樂。
通過一堂音樂課,從一首民歌說起,以小見大,最終讓學生主動思考民族音樂的價值到底在哪里,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二、 教材分析
本課題選自湖南文藝版教材《音樂鑒賞》的第三單元《音樂與民族》,這個單元涵
蓋了世界主要國家地區的民族音樂,旨在讓學生廣泛了解世界音樂的基本特點。經過深入的教材研讀,我發現世界音樂的每一個分章節都有無限深入的可能性,以其中的《亞細亞民間風情》為例,其中涉及到了日本、朝鮮、泰國、印尼、緬甸、敘利亞等十幾個國家的音樂,每一個國家的音樂特點并不僅僅是一首歌曲可以說明的,而需要從民族音樂學的高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擁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同時國人對于日本也有著復雜的情感。學生該如何理性的認識日本這個國家?也許,從音樂文化的角度,這堂課能為他們提供一些思路。而這些思路則是在培養學生注重深入、探索以及探究性思維的習慣,改變學生對于音樂課“淺嘗輒止”的思維定勢。世界音樂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音樂,而需要結合地理、人文、歷史等更多的學科,課程定位則需上升到“大藝術”的角度。
以“日本邦樂”為例,教材中選用的作品僅有一首日本民歌《索蘭調》,而它只能讓學生初步了解日本民謠,而我希望以《索蘭調》為契機,深入研究日本傳統音樂,讓學生去發現它和中國音樂構成了吸取、借鑒、創新、發展的特點,激發學生主動研究世界音樂的熱情,學會從多個角度客觀的判斷、審視并分析日本傳統音樂。
2
三、 設計思想
針對課程需要和學生的課程基礎,本課預設改變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結合“多學科”
的課程特點,采用不斷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模式,最終上升到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高度。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拓展思路,敢于表現。通過課程的由淺入深,讓學生看到一個全新的日本文化,它可以是令人驚嘆的,也可以是令人質疑的,但一定是融合了日本民族特性的音樂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力求客觀的進行教學,啟發學生的思辨思維。老師是引導,學生為主體,方可讓學習真正發生。
音樂課是感性和理性并存的課程,讓學生在本課的設計中能夠主動做到“多聽”“不厭聽”“思考著聽”,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感性欣賞中培養理性思維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抱著“有意思”的態度聽課,最終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學目標。 本課設計注重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一個個問題的拋出做到合情合理、張弛有度。能夠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問“為什么”,為什么民謠調式像中國五聲調式?為什么都節調式愛用“fa”和“si”?為什么漢服由中國傳入日本后,成為了具有日本傳統特色的服飾?為什么中國的青少年不愛看京劇,而日本的青少年卻喜愛歌舞伎?„„這些“為什么”的背后,都隱藏著不僅僅用音樂能解答的問題。
設計上提升了高中音樂學習的難度,達到音樂專業學科的高度,包括調式名稱、調式轉換、舞蹈模仿等等,在專業知識上滲透文化。
本課設計了四個環節:情景導入——了解日本邦樂——探究日本文化——對比中國文化,提升民族文化意識。始終圍繞日本邦樂和中國音樂的關系,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的關系,日本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視度這三個角度進行梳理和架構,培養學生重視民族文化傳承的意識,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論能力、思維拓展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四、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通過《索蘭調》、《櫻花》、歌舞伎片段,了解日本民族調式的起源和
發展,與中國傳統五聲調式的關系及創新;了解邦樂樂器的特點,探討邦樂形成原因及總結特點。
2. 過程與方法:以受中國影響的日本傳統音樂為線索,從《索蘭調》《櫻花》提取調
式特點;從歌舞伎服飾提取和服文化;從三味線追溯中國三弦文化;緊密圍繞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并吸收創新的特點。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學會打破固有思維進行探究,學會理性和感性的進行
音樂鑒賞;引導學生通過本課學習,加強對民族文化的重視。
3
五、 教學重難點
1. 日本文化、地理環境對于日本邦樂發展創新的影響。 2. 調性之間全半關系的互換。 六、
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 聽賞三段不同國家的音樂,判斷所屬國家。分別為印度—中國—日本。
師:各位同學,首先請大家聽三段音樂,然后告訴我這三段音樂分別來自哪個國家? 生:印度、中國、日本。
師:對于現在的青少年來說,說到世界音樂往往想到的都是歐美、日韓流行音樂,而其實每個有歷史的國家,都像我們中華民族一樣,具有自己代表性的傳統音樂。 有這樣一個國家,對自己國家的傳統音樂有一個專屬統稱——邦樂。那么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走入日本邦樂。”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每個國家音樂的特性,必須是具有明確民族特色的音樂才是該國的傳統音樂)
(二)教學主干
1.播放日本民歌《索蘭調》。
師:請大家聽完之后,告訴我你覺得這首歌曲表現了怎樣的場景? 生:人們在勞動。
師:沒錯,很可能表現了許多人在一起勞動的場景。那么如果老師告訴你們,這首歌曲又叫《拉網小調》,同學們是不是可能描繪一個更加具體的畫面呢? 生:漁民們在海上齊聲吆喝。
師:《索蘭調》是漁民合力用漁網捕魚時的一種獨特的作業歌。”
2.調式特性——展示《索蘭調》的簡譜,讓學生根據所出現的音符判斷調式。
師:《索蘭調》是一首極富傳唱率的日本民謠,那么我們看看,這首作品里,你能找到多少音? 生: 6 1 2 3 5 6。
師:這是日本的民謠調式,大家覺得這幾個音熟悉嗎? 生:類似中國民族五聲調式。
3.播放我國傳統民歌《茉莉花》。
師:那么就來聽一首中國民歌。 《茉莉花》的調式音是什么? 生:5 6 1 2 3 5
4
師:所以日本民謠調式吸收并借鑒我國五聲調式。
4.播放日本傳統民歌《櫻花》。
師:《櫻花》的調式音又有哪些?
生:3 4 6 7 1 3。
5.老師將《茉莉花》進行改編,演奏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茉莉花》。
師:日本借鑒了我國的五聲傳統音階,但在歷史發展中,開始了創新和探索,我們來看看老師是如何將茉莉花變為日本味兒的。 通過全半音關系進行演變。
日本的民歌調式從中國吸取后,又根據自身特點,進行了改良,加入了fa和si。本質上是改變了五聲調式中音與音之間的全音半音關系。”
6.介紹都節調式加入4和7的原因: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文化。
師:那么日本民歌為什么要使用fa和si呢?我首先請大家來聽一下這兩個音,請你聽完之后,告訴我音調帶給你的感受。同時再聽一下sol-re,為什么會用這樣的音程呢?
生:fa-si陰郁,sol-re光明。
師:其實從樂理知識上來說,si和fa的構成為減五度,為不協和音程;sol-re是協和音程。那么為什么日本音樂要用不協和音程呢?從日本地圖上找找答案。 生: 惡劣的地理條件及高密度的人口聚集,自然條件惡劣的國家,很容易造成日本人的生活伴隨著壓迫感。而日本四面環水的相對孤立封閉的地理位置,又讓大和民族存有深深的孤獨感。
日本民族中,尊卑等級制度很鮮明,語言中使用敬語,鞠躬以示尊敬,狹長緊窄的
5
國土讓日本民族的思想也非常拘束,嚴謹,所以在音樂的發展中才會使用讓人聽上去處于壓迫、不安的日本特色音程。
(設計意圖:調式的演變正是受到中國的影響,讓學生感受相同,感受創新,并從創新中感受日本獨特文化。)
7.日本邦樂特色——歌舞伎。 (1)介紹歌舞伎
師:歌舞伎誕生于400年前的1603年,當時的歌舞伎并不是現在這樣的歌、舞、演劇渾然一體的藝術,也不是男扮女裝,而是一種加有簡單故事情節、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而且是女扮男裝。 歌舞伎是日本所獨有的一種戲劇,也是日本傳統藝能之一。在日本國內被列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也在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播放歌舞伎片段,提出問題:歌舞伎演員動作有什么特點?伴唱組的演唱和樂器有什么特點?
回答問題一:
師:舞蹈動作有什么特點?
生:舞蹈動作并不張揚,動作幅度很小,動作很慢。
師:墊著小碎步,并著腿,小心翼翼。體現了女性什么樣的社會地位? 生:體現一種長期形成的卑躬屈膝的地位。 師:我們再來認識一下歌舞伎演員的服裝。 生:和服。
師:日本的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民族服飾。在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到中國獲贈大
6
量光彩奪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飾,后經過不斷的改進,形成現在的和服。和服價格昂貴,尤其是歌舞伎中的和服,往往主演是一劇一角一套,價格可達20w人民幣。
重點介紹漢服和和服之間的淵源,強調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3)介紹日本歌舞伎國寶級大師坂東玉三郎。
師:是否有同學對于演員的性別有疑問呢? 生:像男性。
師:主角正是一位男性,日本國寶級的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先生。
(4)歌舞伎伴唱組演唱和樂器的特點。
師:還記得之前還有一個問題嗎?再聽一次。你覺得演唱和樂器有什么樣的特點?尤其從音色和情緒上來判斷。 生:黯啞和滄桑。
師:日本邦樂中,無論是樂器還是人聲,都以自然為原則,具有滄桑、黯啞的特點。日本人在傳統音樂的學習中注重“藝道”,道這個字表現的是一種精神,日本人在學習技能的時候必須要用一種近乎殘忍的學習方式。
(5)介紹伴唱樂器三味線的起源和特點。
師:大家注意到剛才伴奏樂器是什么嗎? 生:三味線。
師:這個樂器其實也是起源于我們國家。起源于我國的三弦。
(6)介紹日本邦樂樂器三味線、箏、尺八、篳篥等,著重強調沒有拉弦樂的樂器。
師:日本的邦樂樂器不僅僅是三味線,還有尺八、篳篥以及日本箏。而三味線、尺八和日本箏被稱為三曲。
師:如果我們用吹啦彈唱來定義一個樂隊,你們覺得日本邦樂中,缺少了什么? 生:拉。
師:沒錯,拉弦樂。類似于二胡,亦或是小提琴的弦樂器。 師:弦樂器往往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感受? 生:連貫。
師:所以日本樂器酷愛的使用彈撥樂器,彈撥樂器往往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感受? 生:有頓挫感,不連續。
師:為什么日本人喜歡用這樣的樂器?
7
生:我們想想他們的語言。語言就是具有斷續感的,斷續的音樂會給人以不穩定之感。所以日本人酷愛這樣的音樂,因為他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聲音中,所以日本音樂的特色一定與這個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關。
(設計意圖:通過各個教學設計點提醒學生日本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重視。)
8.總結邦樂的特點,并介紹邦樂的其他種類。
9.介紹日本對于外來文化的渴求,以及自我傳承、自我保護的意識,呼吁青少年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設計意圖:對邦樂進行總結,帶領學生總體回顧。同時再次從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去提示學生。)
七、
教學反思
本課在設計之初,做了非常大的材料搜集,最大的問題在于需要將音樂和文化結合,一直很難找到一個切實有效的切入點。在實際上課過程中,效果較為理想,經過4年的教學修改,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找到解決方法。在教學中,著重從調式、種類、文化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有關都節調式的分辨學生可以較好的進行判斷。邦樂種類主要強調歌舞伎,通過從演唱、伴奏樂、演員等的介紹,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歌舞伎的大致形態。在文化滲透方面,著重強調地域、人文因素對于日本民族特色音樂文化的影響,學生可以做出及時和反應。經過本課教學,我認為,在教學中需要將更多的學習認知主體轉交給學生,老師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學生應該更多的在引導下主動學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