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非洲歌舞音樂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鑒賞人音版第五單元第十一節《非洲歌舞音樂》北京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1.整體設計思路(教學設計的思路與學習價值分析)
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中“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指導思想。 理論依據:
以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參與——體驗——模仿”及深度學習為理論依據。
2.目標設計(指向學生素養發展的目標設計)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樂于參與音樂節奏的實踐活動,體驗非洲節奏獨特的魅力。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參與、體驗、合作等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非洲音樂多聲部節奏及獨特的音樂魅力。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1.準確、熟練的掌握
節奏句式,及多聲部節奏的合作練習。
2.初步了解節奏重音的不規律性、語言與節奏的關系、節奏的基本組織原則等非洲節奏特點。 3. 認識“會說話的鼓”,體驗感受豐富多彩的非洲音樂文化。
3.學習內容分析(教學內容及內容結構分析,重點難點分析)
(一) 教學內容分析
1.本課教學內容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課題選自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第五單元第十一節《非洲歌舞音樂》。本單元是學生進入高中學段后第一個關于世界民族音樂主題的學習,主要介紹亞、非民族民間音樂。
本課涉及的內容為黑非洲音樂。在非洲音樂中,節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所以本節課教學內容以非洲節奏為主線更易于學生實踐活動。
非洲節奏的復合性作為學習重點部分,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拍打、讀譜、模仿等節奏練習,了解非洲節奏特點,并拓展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理解非洲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 2.具體教學內容分析:
(1)復合節奏:幾種不同的節奏句式同時出現。復合節奏是非洲音樂非常重要的特征。
2
通過分組練習,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理解非洲節奏特點:復合節奏、復雜性、反復性、多聲部、切分節奏居多。
語言的聲調性——非洲共有800多種語言,其中大部分地區的語言像漢語一樣都是聲調語言。語言本身的聲調和節奏等音韻特征不僅對歌詞的意義、歌曲的韻律的形成很重要,還在某種程度上還支配或影響這音樂節奏模式細節特征的形成。
器樂曲中使用的不規則的重音安排來源于聲樂中對語言節奏的處理。在多線條節奏織體中,每一條節奏的節奏型可以由語言節奏來決定。 (4)節奏的基本組織原則——連鎖模式
在音樂活動中參與者的拍手、舞蹈和歌唱旋律不是簡單的在再現基本的節拍,而是通過拍手的節奏模式、舞蹈動作、以及歌唱聲部的增加或者減少,使自己的節拍落在中心的節拍與音高之間或周圍,直到落在其他人的聲部為止,形成連鎖方式。 (5)非洲鼓的傳遞性
會說話的鼓——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來到幾內亞共和國友好訪問,這個信息用鼓聲從一個村子傳另一個村子,很快傳遍幾內亞。于是,周恩來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們載歌載舞表示歡迎。 (二)教學重點
感知、體驗非洲節奏型及多聲部節奏的配合,并了解非洲節奏特點。 (三)教學難點
能夠準確、熟練的掌握帶連音線的節奏句式及多聲部的配合。
4.學情分析(學生現狀與需求分析)
本課所要面對的學生是高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印度及蒙古民族民間音樂 特點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對黑非洲民族民間音樂知識了解甚少,知道非洲音樂風格,對于節奏特點不
3
太清楚。在高一上學期的第一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音樂要素,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能夠合作簡單的節奏句式,但對于加入連音線的節奏句式,不能準確把握。
針對以上問題,如何吸引學生關注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教與學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過程,由不知道不了解到知道了解,再到喜愛,最后到主動探究的愿望,這就要在課堂做到師生的共同參與。對于加入連音線的復雜節奏句式,通過“數字讀譜法”,循序漸進的解決難點問題。在非洲音樂強烈的節奏與動感下身臨其境的去感受非洲節奏的豐富性并激發興趣,培養音樂實踐能力。
5.教與學的過程設計(課堂教與學的每個步驟的情境任務及其意圖分析)
步驟1:(一)出示課題,界定本節課音樂范疇——黑非洲音樂 教師:黑非洲音樂概念 學生:識記
設計意圖:在學習非洲音樂之前,明確本課所涉及的音樂范疇。 步驟2:(二)節奏特點 1.勞動生活中的節奏。
教師:播放非洲原始音樂片段,你們在視頻中聽到了什么?
學生:觀看視頻片段,思考這段視頻中體現了什么音樂要素,并回答。
設計意圖:了解節奏涉及到非洲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節奏是非洲音樂的基礎,而鼓被稱為非洲音樂之魂。
2.復合節奏。
教師:播放非洲原始音樂
學生:思考:幾個節奏聲部?分別以什么形式出現?
① ②
③
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節奏練習。 學生:實踐演奏,合作完成多聲部節奏。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演奏多聲部節奏句式,感受非洲復合節奏的魅力。知道切分音為非洲常見的節奏句式。聲調語言與節奏的關系 教師:出示
學生:視讀
教師:歌詞是否像漢語一樣有聲調? 學生:思考
教師:播放音頻片段,旋律、節奏與語言的關系? 學生:聽辨、思考、探究 教師:非洲聲調語言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演唱,體驗非洲語言的聲調性,在聽辨、探究、實踐中理解非洲音樂節奏與語言的關系。
4.節奏重音的不規則性
教師:播放音頻片段,找出下列節奏句式中的節奏重音。
學生:聽辨、找出節奏重音
教師:出示3個重音位置不同的節奏句式 學生:分組合作練習
設計意圖:了解非洲音樂節奏的豐富性不僅僅體現在復合節奏,非洲節奏重音也是一大特點。通過改變重音位置,分組合作的方式,體驗節奏重音的不規律性。 5.非洲節奏基本的組織原則——連鎖模式
教師:播放《破銅爛鐵變奏曲》視頻片段,眾多的節奏聲部如何表現?演唱形式? 學生:聆聽、思考 教師:連鎖模式
學生:在下列節奏句式中創編一條節奏句式與之產生連鎖模式。
5
設計意圖:了解非洲節奏的基本組織原則,并知道非洲常見的呼應歌的演唱形式。在音樂活動中參與者的拍手、舞蹈和歌唱旋律不是簡單的在再現基本的節拍,而是通過拍手的節奏模式、舞蹈動作、以及歌唱聲部的增加或者減少,使自己的節拍落在中心的節拍與音高之間或周圍,直到落在其他人的聲部為止,形成連鎖方式。斯瓦西里語中“鼓”和“舞”是一詞,了解鼓和舞蹈的緊密聯系。 6.非洲節奏的特點
教師:非洲節奏有哪些特點? 學生:總結、歸納 設計意圖:反饋
步驟3:(三)拓展——非洲音樂的社會功能 1.鼓的社會功能——傳遞性
導語:節奏是非洲音樂的基礎,而鼓被稱為非洲音樂之魂。 教師:播放“會說話的鼓”視頻短片。 學生:觀看,探究演奏技巧。
設計意圖:節奏涉及到非洲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而非洲人們又喜愛打擊樂器。認識“會說話的鼓”,知道非洲鼓傳遞信息的功能。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來到幾內亞共和國友好訪問,這個信息用鼓聲從一個村子傳到另一個村子,很快傳遍幾內亞。于是,周恩來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們載歌載舞表示歡迎。)(肯尼亞餐館點菜,4下點菜,5下結賬。) 2.非洲人們的音樂源于生活 教師:播放視頻 學生:觀看。
設計意圖:知道非洲音樂源于生活,節奏是非洲音樂的基礎。
小結:音樂源于生活,在非洲人們的生活中節奏無處不在,它是非洲音樂的基礎。你來到非洲,不懂他們的語言沒關系,只要你拍手,就有小孩給你跳舞。節奏涉及到非洲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6.教學設計特色分析(教學設計的特色或個人風格分析)
6
1.重視音樂實踐活動,強調學生參與、體驗。引導學生分組合作練習節奏句式,由“不會”到“會”,循序漸進學習。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樂于體驗非洲音樂特點及相關知識。
2.通過“數字讀譜法”循序漸進的解決帶有連音線的節奏句式,并通過增加音樂時值的辦法,使學生主動發現切分節奏。
3.本課始終依據核心素養中——審美感知、音樂實踐能力、文化理解三方面的培養。
7.實踐反思(生成性成果與具體問題及改進措施)
1.成功之處
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簡單、操作性強的體驗活動。通過學習豐富多彩的非洲音樂節奏,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并且在活動中提高自身音樂技能。通過訓練,能夠較準確的完成帶有連音線的切分節奏句式。 2.不足之處
(1)在節奏創編環節,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部分學生還沒能創編出與之相適應的節奏句式。 (2)在多聲部的節奏加入時,學生立場不堅定,易受其他聲部的影響。以后多做不同聲部的合作練習,培養合作能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