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醇厚的中原韻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二單元第四節醇厚的中原韻-陜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二單元第四節醇厚的中原韻-陜西省優課
《醇厚的中原韻》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本課題選自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模塊第二單元第四節。本教材第二單元是多彩的民歌單元,包括四節,依次是高亢的西北腔、獨特的民族風、醇厚的中原韻、飄逸的南國風。目的在于通過對全國各地區不同風格民歌的欣賞,了解不同地區民歌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體會民歌的音樂特點。本節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二節《醇厚的中原韻》。欣賞的內容為中原地區的民歌三首,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二、說教學目標:
以音樂課程標準的定位為依據,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本課特點,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一、聆聽《沂蒙山小調》、《王大娘釘缸》和《孟姜女哭長城》,感受、體驗歌曲的音樂情緒,通過對比聆聽,初步認識到民歌與創作歌曲的區別。
二、在感受、體驗中原民歌音樂風格的基礎上,了解民歌的音樂特點,認識民歌的地方風格與生產勞動、語言特點有密切關系,民歌的地方風格突出地表現在歌曲的節拍、節奏、調式等因素上。
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民族文化,并立志將其發揚光大的思想感情。
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探索這幾首民歌的創作方法——魚咬尾及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結構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多聽、反復聽、有比較分析地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討論中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與評價音樂的初步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標理念,音樂鑒賞應強調聆聽、體驗,強調作品風格的把握,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體驗歌曲的音樂情緒,認識其音樂風格,體會民歌的音樂特點。
由于學生實際學情,學生先前的音樂素養、音樂學習習慣以及音樂知識儲備都局限于比較低的水平,所以本節課的難點為:
探究創作歌曲與民歌之間的區別以及專業音樂創作與民歌之間的關系。
四、說學法
新課改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學生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要成為學習的主人。結合音樂學科的特點,本節課學生主要通過集體聆聽、交流討論、發表見解等親身參與表現的方式,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活動中思考、從而提高能力,獲得知識。
五、說教法
根據新的課程標準,采用了新的教學理念,教師的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形式:
1、創設情景教學法能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采用體驗式、啟發式、討論式、對比式、合作探究等方法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識。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視、聽結合起來,能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
六、說教學評價
根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評價的方式和方法,結合本節課的實際,評價實行多元化。對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各方面表現,如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合作精神、探究性學習能力,我都會用較為準確的文字進行評價,也就是定性評價;對學生的課堂發言、展示方面的表現我都會進行定量評價。同時這些方面的評價也需要適時的進行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七、說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調動氣氛、導入新課。)
教師演唱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提出相關問題,導入新課。(二)音樂作品欣賞:(學法指導:邊聽邊思考問題,體會歌曲的音樂情緒和音樂風格。聽完之后小組討論交流,回答問題。)(設計意圖:以下幾個環節重在體現學生感性體驗、積極參與、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鑒賞音樂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A、欣賞《沂蒙山小調》。
1、樂曲簡介。(出示課件)
2、欣賞王世慧的演唱。(設計意圖:師生互動,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初步感知民歌的音樂特點,常在語言、調式、節拍上表現出來。)
演唱語言有什么特點?節拍是幾拍子?演唱有什么風格?(原小調,4/4拍。采用方言,演唱風格粗獷豪放,高亢嘹亮,鄉土味頗濃。)
3、結合歌譜,講解魚咬尾和起承轉合的表現手法。(出示歌譜)
師生雙邊活動:教師演唱旋律,學生通過看、聽、感受旋律發展,從而理解魚咬尾和起承轉合的表現手法。
問:①這首歌曲有幾個樂句?
②它的前一樂句的句尾與后一樂句的句頭是怎樣銜接的?
③四個樂句銜接的邏輯順序是怎樣的?
4、學生學唱《沂蒙山小調》的歌譜。(進一步感受民歌的音樂特征和起承轉合的表現手法。)
B、欣賞《王大娘釘缸》(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風格特征,繼續體會民歌的音樂特點與哪些因素密切結合。)
1、樂曲簡介。
2、聆聽《王大娘釘缸》。
問:這首歌曲的風格有什么特征?
(生動活潑、詼諧幽默)
語言有什么特征?
(采用河南方言)
幾拍子?節奏有什么特點?
(2/4拍,節奏明快)
和釘缸勞動時的節奏是不是比較像?
(是)
小結: 這首歌曲的節拍采用2/4拍,節奏明快,唱詞與襯詞之間一短一長,一呼一應,明顯地增強了歌曲的明快、輕松、詼諧、幽默的色彩。同時這種節奏特點比較符合王大娘釘缸勞動時的節奏。所以說,民歌的地方風格與生產勞動、語言有密切的關系,也突出地表現在節拍和節奏上。
3、聆聽《好漢歌》片段。
4、學生分組討論:《好漢歌》與《王大娘釘缸》有什么相同之處?民歌區別于專業音樂創作的地方在哪?
5、教師小結:這首歌曲的旋律成為《好漢歌》的創作素材,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創作源泉之一。民歌與創作歌曲的區別在于民歌不受某種專業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勞動人民自發的口頭創作;它不借助于記譜法或其他手段,而主要依靠人民群眾口耳相傳;不體現作曲者的個性特征,但卻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
C、欣賞《孟姜女哭長城》。
1、樂曲簡介。
2、聆聽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引導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問題:
①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緒與演唱風格。
②繼續體會民歌的音樂特點。(啟發學生認識到民歌的曲式結構比較短小)
3、聆聽江蘇民歌《孟姜女》。
思考:①體會 “起承轉合”的創作手法;
②比較它和《孟姜女哭長城》有何異同;
4、學生分組討論:從這兩首歌曲的旋律特征、歌詞特征等方面進行比較,談談自己的看法,說說兩首歌曲有什么異同,這種異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5、教師小結:《孟姜女》這首歌產生的源頭本在江蘇,它的歌詞采用了“四季體”的寫法,其內容概括簡練,歌曲的旋律流暢, 情緒壓抑而悲傷。流傳到河北以后,發生了“同體”性的變異。歌詞以“十二月體”為基礎,故事內容顯得翔實而細致;而歌曲旋律則在江蘇民歌的原有基礎上“加花”裝飾,顯得更加流連婉轉,綿延不斷。這種“同體變異”的現象,讓我們明顯地感到:專業或半專業的民間藝人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加工和再創造,同時也體會到了民歌的變異性特征。
(三)、學生歸納民歌的音樂特征,教師總結。(設計意圖:歸納鞏固所學知識,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四)、拓展研究,結束課程。(設計意圖:教師的總結性談話起到點睛之筆,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讓學生通過媒體欣賞宋祖英演唱的《孟姜女》,體會后期專業音樂創作的《孟姜女》又和江蘇、河北民歌《孟姜女》、《孟姜女哭長城》有什么聯系?感受專業音樂創作與民歌的區別。
結束語:同學們,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世界優秀音樂文化中的絢麗瑰寶,因此我們應該對祖國的民歌感興趣,對民族文化有感情,更應當肩負起繼承、發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重任。
《醇厚的中原韻》說課稿
戶縣第四中學
王亞卓
《醇厚的中原韻》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一、聆聽《沂蒙山小調》、《王大娘釘缸》和《孟姜女哭長城》,感受、體驗歌曲的音樂情緒,通過對比聆聽,初步認識到民歌與創作歌曲的區別。
二、在感受、體驗中原民歌音樂風格的基礎上,了解民歌的音樂特點,
認識民歌的地方風格與生產勞動、語言特點有密切關系,民歌的地方風格突出地表現在歌曲的節拍、節奏、調式等因素上。 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民族文化,并立志將其發揚光大的思想感情。 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探索這幾首民歌的創作方法——魚咬尾及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結構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多聽、反復聽、有比較分析地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討論中比較,
培養學生分析與評價音樂的初步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歌曲的音樂情緒,認識其音樂風格,體會民歌的音樂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創作歌曲與民歌之間的區別以及專業音樂創作與民歌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體驗式方法,合作式方法,比較式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演唱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
問:①誰知道這首歌曲的名字?(《沂蒙山小調》)
②那么《沂蒙山小調》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山東民歌) ③山東屬于我國什么地區?(中原)
2、介紹中原地區的地理位置,文化發展情況。(出示課件:中原地區地圖) 問:中原地區怎樣劃分?包括哪幾個省?(黃河中下游地區、山東、河南、河北) 師: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區之一,這里的音樂具有粗獷的氣質,
醇厚的情感,詼諧的格調和爽朗的熱情。這節課我們就一塊來欣賞中原地
區的幾首民歌,感受體驗醇厚的中原韻,繼續體會民歌的音樂特點。 二、鑒賞音樂作品。
(一)欣賞《沂蒙山小調》。 1、樂曲簡介。(出示課件)
《沂蒙山小調》又名《沂蒙山好風光》,是一首帶有山歌風味的小
調,最初流傳在山東臨沂地區,現已傳遍全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抗日戰爭正處于相持階段。這時,在山東沂蒙地區出現了一個反動武裝組織—黃沙會。這個反動武裝不去打擊日寇,卻一再與抗日武裝為敵。為了揭露黃沙會的反動面目,山東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文工團的音樂工作者,選用傳統民歌《十二樂調》的旋律,填上了《打黃沙會》的歌詞,很快在魯南地區傳播開來。后來,有人將《打黃沙會》的歌詞作了改動,刪去了揭露黃沙會反動本質的內容,保留了歌頌共產黨的內容,增補了贊美沂蒙風光的內容。于是,《沂蒙山小調》這首民歌終于定型。
2、欣賞王世慧的演唱。
師生互動: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初步感知民歌的音樂特點,常在語言、調式、節拍上表現出來。
演唱語言有什么特點?節拍是幾拍子?演唱有什么風格?
(原小調,4/4拍。采用方言,演唱風格粗獷豪放,高亢嘹亮,鄉土味頗濃。)
3、結合歌譜,講解魚咬尾和起承轉合的表現手法。(出示歌譜) 師生雙邊活動:教師演唱旋律,學生通過看、聽、感受旋律發展,從而
理解魚咬尾和起承轉合的表現手法。
問:①這首歌曲有幾個樂句?
②它的前一樂句的句尾與后一樂句的句頭是怎樣銜接的? ③四個樂句銜接的邏輯順序是怎樣的?
4、學生演唱《沂蒙山小調》,進一步感受民歌的音樂特征和起承轉合的表現手法。
(二)欣賞《王大娘釘缸》 1、樂曲簡介。
在河南鄧縣、息縣、商城、固始一帶,流行著一種民間歌舞形式
——地花鼓。這種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內容多為北方各地流傳的生活小調,《王大娘釘缸》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聆聽《王大娘釘缸》。
引導學生體會樂曲的風格特征,繼續體會民歌的音樂特點與哪些因素密切結合。問:這首歌曲的風格有什么特征?
(生動活潑、詼諧幽默)
語言有什么特征?
(采用河南方言)
幾拍子?節奏有什么特點?
(2/4拍,節奏明快)
和釘缸勞動時的節奏是不是比較像?
(是)
小結: 這首歌曲的節拍采用2/4拍,節奏明快,唱詞與襯詞之間一短
一長,一呼一應,明顯地增強了歌曲的明快、輕松、詼諧、幽默的色彩。同時這種節奏特點比較符合王大娘釘缸勞動時的節奏。所以說,民歌的地方風格與生產勞動、語言有密切的關系,也突出地表現在節拍和節奏上。
3、聆聽《好漢歌》片段。
4、學生分組討論:《好漢歌》與《王大娘釘缸》有什么相同之處?民歌區別于專業音樂創作的地方在哪?
5、教師小結:這首歌曲的旋律成為《好漢歌》的創作素材,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創作源泉之一。民歌與創作歌曲的區別在于民歌不受某種專業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勞動人民自發的口頭創作;它不借助于記譜法或其他手段,而主要依靠人民群眾口耳相傳;不體現作曲者的個性特征,但卻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
(三)欣賞《孟姜女哭長城》。 1、樂曲簡介。
孟姜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殘酷的徭
役制度帶給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慘的命運。 2、聆聽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引導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問題:
①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緒與演唱風格。
②繼續體會民歌的音樂特點。(啟發學生認識到民歌的曲式結構比較
短小)
3、聆聽江蘇民歌《孟姜女》。
思考:①體會 “起承轉合”的創作手法; ②比較它和《孟姜女哭長城》有何異同;
4、學生分組討論:從這兩首歌曲的旋律特征、歌詞特征等方面進行比較,談談自己的看法,說說兩首歌曲有什么異同,這種異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5、教師小結:
《孟姜女》這首歌產生的源頭本在江蘇,它的歌詞采用了“四季體”的寫法,其內容概括簡練,歌曲的旋律流暢, 情緒壓抑而悲傷。流傳到河北以后,發生了“同體”性的變異。歌詞以“十二月體”為基礎,故事內容顯得翔實而細致;而歌曲旋律則在江蘇民歌的原有基礎上“加花”裝飾,顯得更加流連婉轉,綿延不斷。這種“同體變異”的現象,讓我們明顯地感到:專業或半專業的民間藝人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加工和再創造,同時也體會到了民歌的變異性特征。 三、學生歸納民歌的音樂特征,教師總結。 四、拓展研究,結束課程。
讓學生通過媒體欣賞宋祖英演唱的《孟姜女》,體會后期專業音樂創作的《孟姜女》又和江蘇、河北民歌《孟姜女》、《孟姜女哭長城》有什么聯系?感受專業音樂創作與民歌的區別。
結束語:同學們,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世界優秀音樂文化中的絢麗瑰寶,因此我們應該對祖國的民歌感興趣,對民族文化有感情,更應當肩負起繼承、發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重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