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醇厚的中原韻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二單元第四節醇厚的中原韻-江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二單元第四節醇厚的中原韻-江西省優課
第四節 醇厚的中原韻
學科:音樂
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 音樂鑒賞(人民音樂出版社第1版)
適用年級: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 一、教學目標
1、聆聽《沂蒙山小調》、《王大娘釘缸》感受、體驗中原民歌的醇厚韻味和音樂風格,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2、探究這幾首民歌的創作方法———魚咬尾及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結構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體裁、調式和音階,認識民歌的變異性特征。 3、認識民歌與創作歌曲之間的區別,了解民歌與專業音樂創作的關系。 二、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調》又名《沂蒙山好風光》,是一首帶有山歌風味的小調,最初流傳在山東臨沂地區,后傳遍全國。
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正處于相持階段。在山東沂蒙地區出現了一個一再與抗日武裝為敵的反動武裝組織——黃沙會。為了揭露黃沙會的反動面目,山東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文工團的音樂工作者,選用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填上《打黃沙會》的歌詞,歌曲很快在魯南地區傳播開來。后來,有人將《打黃沙會》的歌詞改為贊美沂蒙風光的內容,歌名定為《沂蒙山小調》。
《沂蒙山小調》由四個樂句構成。每個樂句兩小節。除了第四樂句外,
前三句的節奏基本相同,而第四樂句的變化也是為了歌曲最終的穩定需要。因此,其結構形式工整、嚴謹,具有方整性的特征。從音樂的邏輯上看,每個樂句的尾部都有一個依勢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結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這四個音上。這種運行方式,不僅加強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確立了旋律發展中“起-承-轉-合”的功能地位。
這首歌曲,在音響資源中提供了兩個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調的四四拍演唱,在風格上表現得高亢嘹亮、粗獷豪放,鄉土味頗濃。其二是由彭麗媛演唱的是這首歌的一個變體(三四拍)。演唱時不僅在速度上有所變化,處理得也比較細膩,在風格上顯得輕快活潑,熱情洋溢。
《王大娘釘缸》
在河南昌鄧縣、息縣、商城、固始一帶,流行著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地花鼓。這種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內容多為北方各地流傳的生活小調。《王大娘釘缸》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一來是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表現了老百姓的真實情感和對生活的現實性追求;二來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動活潑,詼諧幽默,富于親切感。
《王大娘釘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結構形式寫成。從整體上看,上下句均為6個小節,彼此呼應,顯得工整平衡。如果從上下句的局部
看,它們的唱詞與襯詞部分,明顯地增強了歌曲的明快、輕松,詼諧和的色彩。從旋律的運行邏輯上看,上句的歌詞部分,結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襯詞部分,結音落在商(re)音上,給人以不穩定的感覺;下句的歌詞部分,結音落在宮(do)音上,明顯地產生了發展下行的動力需要,其襯詞部分,結音回到調式主音——徵(sol)音上,給人以完滿結束的感覺。
這首歌曲的旋律,成為《好漢歌》的創作素材。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創作源泉之一。 三、教學重點
了解中原民歌的體裁、調式及“魚咬尾”和“起承轉合”的創作手法,感受、體驗中原民歌的醇厚韻味和音樂風格。 四、教學過程
導語: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欣賞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維吾爾族民歌,了解了這些民族的人民所創造的燦爛的民族文化。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原大地,感受、體驗中原民歌的醇厚韻味和獨特風格。中原地處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黃河下游,以華北中原為主,溫帶氣候,受季風影響。我們首先來了解、欣賞一首在全國廣為流傳的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 授新課: 1、《沂蒙山小調》
(1)、簡介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
提問:這首民歌表現了怎樣的思想內容和情緒?由幾個樂句構成?是什么調式?
提問:前句的最后一個字就是后句開頭的字,在文學創作中叫作什么?
(2)欣賞《沂蒙山小調》(由王世慧演唱),學生帶著問題欣賞后談感受。
提示:樂句間同音相連,是我國音樂創作中手法“魚咬尾”,這首新民歌雖標為“小調”,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帶有明顯的山歌風格。
提示:這首民歌創作采用了“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結構方法。 (3)欣賞彭麗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調》。
提問:與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節拍、語言、速度、伴奏和風格方面作一比較。
體驗:同學們分兩組演唱《沂蒙山小調》
男生唱四三拍的,女生唱四四拍的,感受不同拍子的速度和風格特點。 2、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
(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的旋律。
提問:《王大娘釘缸》的旋律與哪首影視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處?歌曲是什么調式?
(2)、欣賞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說說用什么樂器伴奏?談談聽后感受。
(3)、聆聽《好漢歌》,與《王大娘釘缸》的旋律進行比較,初步認識:
①、民歌與創作歌曲之間的差別:
在于不受某種專業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勞動人民自發的口頭創作;其旋律和歌詞并非固定不變,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會不斷地得到加工而有所發展及變化;不借助于記譜法,而主要依*人民群眾口耳相傳;不體現作曲者的個性特征,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 ②專業音樂創作與民歌之間的關系。
《王大娘釘缸》的旋律是《好漢歌》的創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創作源泉之一。
欣賞莫扎特《第四十交想曲》,聯想到什么流行樂曲? 3、師生共同歸納民歌的音樂特點和中原地區民歌的音樂特征 (1)民歌在音樂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區的風格特色,民歌的旋律與該民族、該地區的語言密切結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區流傳。某民族或某地區的民歌,其音樂特點常在音階、調式或節拍等方面明顯地表現出來。民歌的節拍、節奏形式十分豐富,而且與生活情致、生產勞動關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結構一般都比較短小,篇幅長的歌詞常用同一旋律不斷作反復。
(2)中原地區民歌的音樂特征: 體裁:小調最豐富;
調式:徴、調式最多、其次是宮調式;
音階:六聲、七聲為多。 4、拓展與探究
(1)、第2題、第3題已在前面學習、欣賞中結合完成。
(2)在第1題、第4題、第5題中根據自己選擇完成其中兩道題。 (3)一起完成第5題。
(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只完成“魚咬尾”的創作方法,或采用老師給節奏,學生創作旋律的方式,適當降低難度)。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