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牛頓第一定律
所屬欄目:高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頓第一定律》貴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課題:高一物理必修1《牛頓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是質點動力學的內容。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本定律,構成了經典力學的核心。牛頓第一定律又是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石,力學的第一原理。正是因為它破除了長達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錯誤,改變了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是正確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個動力學知識的基礎和關鍵。
本節的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系:力不是維持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并使牛頓以新的視角看待引力,進而令人信服的表明,天上和人間服從同樣的力學。與此同時,它本身還包含著力、慣性和參考系這些極富成果的科學概念,成為物理學理論的支柱和基石。本教材重視慣性定律的教學,強調它在科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的發現和發展。
伽利略的研究過程蘊含了重要的科學方法,教材中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敘述清楚明了,學生能自學得懂,所以不作為課堂學習的重點,讓學生課前學習,要求知道理想實驗的實驗基礎、推理過程和對推斷結果的分析。 二、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比如定律的內容、定性的實驗推理過程,尤其是關于慣性的學習和用其對實際現象的分析等。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如知道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的,通過實驗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注意知識的深化和科學研究方法、情感態度的教育,讓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有更深的理解。應該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發現其理解上存在的問題、深入對本定律的理解,糾正一些片面、不恰當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對相關問題的認識。這樣才有利于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進而培養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如教學時,緊緊圍繞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過程,深入挖掘物理思想和思維方法,挖掘物理學史中的相關素材,將牛頓第一定律產生過程的幾個關鍵問題以原貌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他們作為各個歷史時期的“探究者”參與相關問題的討論。
三、教學目標
《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簡明悟理”課堂創新實踐》項目成果
2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大綱和新課程要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物理觀念
體驗牛頓第一定律得出的的歷史進程,建構起物體不受力的理想化物理圖景,能準確表述牛頓第一定律,并能對定律有較為深入地理解,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二)科學思維
讓學生體會由易到難、理想化、靜者恒靜、動者恒動的學科思想、思維方法,形成結論,使課堂插上思想的翅膀
(三)科學探究
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提煉研究方法。 (四)科學態度與責任
1、讓學生體會科學家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敢于置疑、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及獻身精神。
2、使學生學會從紛繁的現象中探求事物本質的科學態度和研究方法,經過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由易到難的長時間的認識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
3、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到物理學中所體現出來的簡潔之美。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正確理解,感悟出由易到難、理想化、靜者恒靜、動者恒動的學科思想、思維方法、研究方法。
難點:力和運動的關系,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金州教育云平臺,兩個乒乓球(一個空,一個注滿水)、氣勢導軌和兩個滑塊、衛生紙盒、卷筒衛生紙、兩個紙杯、桔子。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在鐵架臺上掛兩個乒乓球,一個注了水,一個空的。讓一個學生同時吹乒乓球,鼓勵他將乒乓球吹的幅度越大越好。
讓學生用手拈拈兩球,告訴同學們,一個重些,一個輕些。
教師:為什么同樣施加了力,但兩個乒乓球的運動狀態卻不同呢?力和運動到底是什么關系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進入學習。
2、思維體操:
《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簡明悟理”課堂創新實踐》項目成果
3
做“單手撕紙”的小游戲:用衛生紙盒裝上衛生紙,要求學生單手撕下一部分紙來,比較誰的辦法最快、最容易。
師:什么原因?帶著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3、回顧知識(PPT: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莊子) (一)引入新課 回顧知識:
師:回憶高一必修1的前三章內容? 生:……
師:前兩章學習的都是“運動”,第三章:相互作用, 接下來將學習“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即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
師:前兩章我們是在“判天地之美”,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析萬物之理”,這就叫“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二)新課教學
1、討論:思考幾個問題(PPT)
(1)研究一個物體的運動與力關系簡單,還是研究多個物體的運動和力關系簡單?
(2)確定研究對象之后,研究對象是受力情況下的運動簡單,還是不受力情況下的運動簡單?
(3)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兩個物體之間相互作用;一個物體受力運動;一個物體不受力運動。
請一位學生利用氣墊導軌及兩個滑塊做演示實驗,同時通過金州教育云平臺將實驗過程投影到屏幕上,讓全班同學都能看到實驗現象,并討論出結果:
按照從易到難的排列:一個物體不受力→一個物體受力→兩個物體相互作用。
師:一個物體不受力就是牛頓第一定律研究的內容,一個物體受力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研究的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相互作用就是牛頓第三定律研究的內容。它們內在的邏輯關系是從易到難,所以這章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來學習。
2、牛頓第一定律推理
師:將自己當作研究對象并簡化成一個質點,想象如果不受力會怎樣? 通過學生互動總結出:物體不受力的時候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不改變,當物體受力以后會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即,靜者恒靜,動者恒動。通過神州7號宇航員出倉的視頻和氣墊導軌實驗進一步鞏固這八個字。
3、歷史的回顧
《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簡明悟理”課堂創新實踐》項目成果
4
師:科學家介紹: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兒→牛頓。
亞里士多德經觀察、經驗得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 物體就要靜止下來。即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伽利略經理想斜面實驗外推得出: 物體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沒有外界作用物體會以某一速度一直運動下去。運動的物體之所以停下,是物體受到摩擦阻力之緣故。即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笛卡兒補充和完善:如果運動中的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線運動,既不停下來也不偏離原來的方向。
牛 頓1687年完成《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牛頓的三條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師: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①一切物體--無一例外,普適; ②總――反映物體本身的固有屬性;
③或――指出了靜止與勻速直線運動的等同性,它們都是物體不受外力時的運動狀態。
④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直到有外力改變它(具有慣性); ⑤揭示了運動和力的定性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慣性
師:什么是“慣性”? 生: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性質。
師:慣性是物體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一切物體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怎樣運動,都具有慣性,慣性是一切物體的固有屬性。
讓學生用紙杯和桔子做游戲總結出:物體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物體慣性大小與物體運動狀態無關。
讓學生解釋慣性現象(解釋單手撕紙及吹乒乓球現象),總結解釋慣性現象的邏輯關系:原來物體處于什么狀態→現在發生了什么樣的改變→由于慣性又怎樣了。
拓展:“力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這兩個結論,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如《墨經》中給力下的定義:“力,形之所以奮也”,形-物體,奮-由靜到動、動而愈快、由動到靜等,即運動狀
《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簡明悟理”課堂創新實踐》項目成果
5
態的改變。整文的意思為: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東漢王充所著《論衡》中提出:“車行于陸,船行于溝,其滿而重者行遲,空而輕者行疾”。這段話指出了:在一定外力作用下,質量越大的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就越困難,即慣性大。伽利略是17世紀初(距今300多年)對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有模糊認識,牛頓也是在17世紀才提出牛頓第一定律,明確指出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多偉大!所以我們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
(三)課堂小結
師生:歸根到底就八個字“靜者恒靜,動者恒動”。 (四)布置作業
1、認真閱讀《科學漫步》,思考:以加速運動的車廂為參考系,牛頓第一定律成立嗎?
2、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在小型車輛前排乘坐的乘客必須系好安全帶,為什么要這樣規定?將“開車請系好安全帶”嚴肅告知家長。完成對應的練習。
3、同學們試著自己學做蛋炒飯時,你兩手分別拿著一只雞蛋,用右手的雞蛋去碰靜止在你左手中的雞蛋,結果將會如何?如果只破了一只雞蛋,你認為先破的蛋是左手的還是右手的?回去試試,給家人抄一個蛋炒飯表達表達你對家人的關愛。 七、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運動 牛一 一物不受力 易 力 二 受力 ↓ 運動和力 三 兩物相互作用 難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