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地域的,永恒魅力
所屬欄目:高中美術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湘美版高一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第十二課地域的永恒魅力—內蒙古省級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地域的永恒魅力
(一)教學理念分析
以新課程教學理念和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知識的建構主體。在網絡資源的協助下,采用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獨立分析解決問題。 (二)教學任務分析 一、教學目標
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環境等因素對建筑風格產生的重要影響,了解由于地域因素而產生的較有代表性的建筑樣式。 二、教材分析
在住宅建筑方面教材主要分析了中國的實例。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由于不同的氣候、地形和各民族傳統的差異產生了各具特色的傳統住宅建筑。在這方面教材主要分析了北方住宅,南方住宅、閩、粵等地區的住宅形式并列舉了大量的圖片。 三、教學基本思路
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并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在教學中要注意的幾個方面的問題:
1、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總結出要點,這樣才能夠有的放矢;
2、采用比較式鑒賞以及實戰體驗的教學方法來展開教學; 3、打破“講授法”教學的慣例,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通過研究和討論來理解教學思路,加深印象;
4、請同學對自己生活地區的建筑形式進行一個調查,了解,分析它們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5、提供錄象資料給學生觀看,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
四、教學重點
1、初步掌握欣賞民居建筑的方法,了解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地域性因素對民居建筑特征的影響。
五、教學難點:通過直觀的建筑實體,分析建筑的隱喻性特征。 (三)學生特點分析
1、學習特點:學習對象為00后的高一學生,對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有新的體會和認識,綜合能力較好,且富有朝氣。
2、學習習慣:高一學生知識面還是比較狹隘,雖然經歷過教師滿堂灌式的被動接受式的傳統教學,但個性活躍的他們很快適應在新課程要求下,在老師引導下,完成課堂討論。 (四)教學過程 1、教學導入
分別欣賞兩段舞蹈視頻
教師設問:這兩段舞蹈分別代表哪個地區的舞蹈?
教師總結:這兩種舞蹈形式不同,但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我們祖國“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是地域性的因素造成了二者魅力的差別。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共同學習的“地域的永恒魅力” 互動方式:視頻欣賞——學生評議——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從欣賞舞蹈的角度引入課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地域性因素對藝術的影響。這有助于學生聯系生活,更好地進行本課題的討論探究。) 2、初步感知
請同學們來描述一下南北方住宅的樣式和特點,說說你是從哪些方面來考慮的?
互動方式: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自身需求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這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建造民居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3、樂中體驗:民居與環境共相映襯——中國各地傳統民居欣賞 互動方式:學生欣賞——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欣賞中國各地形形色色的傳統民居,讓學生在好奇與驚嘆中感受地域性建筑的特殊魅力;教師點撥,進一步強調地域性因素對民居建造產生的影響,使學生印象深刻) *設問探究:北京四合院
教師設問:誰去過北京?誰去過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究竟是什么樣的?黑板上就有北京四合院的信息,讓學生自己發現,看北京四合院最起碼具備怎么樣的特征?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四合院---由房間四面圍合的院落。
教師引導:北京說明什么?是北京四合院吧?那它就一定具備北京的特點,一定會有一種濃濃的京味兒。
建筑概念的關注,為下一步不同建筑的對比做好鋪墊。 1. 體量 2. 布局 3. 空間 4. 色調
展示圖片:北京四合院的樣子,在這四方面所呈現的特點 給出圖版:教給學生方法,讓特點自己跳出來。 小組討論:
問題一:根據所給材料分析導致南北方四合院差異的因素? 問題二:對比故宮平面圖與北京四合院平面圖,分析兩者的建筑形制具有何相同點,有何特殊的隱喻在里面嗎?
問題三:在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社會,北京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上網搜集相關資料)分析說明北京四合院的布局與禮數?
實戰體驗:畫出北京三進四合院的地基,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進行布局擺放,提醒學生之前學過的“布局擺放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即“對稱、圍合”。
互動方式:教師點撥——學生探究——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問題一:通過對比南北四合院的形制特征,進一步加深對地域性建筑的了解;問題二:通過對比觀察,感受建筑形制的隱喻特性;問題三:通過探究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在民居建筑中的表現形式,激發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安徽宏村
展示圖片:安徽宏村的照片說出地理環境和始建時間
思維具象化:1.讓我們用手中的炭條在紙上畫出你對皖南民居印象。
2.歸納皖南民居具有哪些特點?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印象:粉墻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
頭墻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的用途,能阻斷火災的蔓延。
特點:1.高墻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盜賊,另一方面是飽
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2.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墻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采光,通風與外界溝通。
3.雨天落下得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互動方式:學生印象具體化表述(利用畫筆畫出具體形象)——學生探究——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皖南民居印象具體化的表述和皖南民居特點的討論,及教師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民居建造的樣式體現“實用
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觀看圖片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風水文化在中國建筑中的應用。) 福建土樓
教師通過中國地圖輾轉各地的方法帶學生們來到福建土樓 分別展示“集慶樓”和“善慶樓”圖片,教師做簡單介紹和引導。 教師提出問題:1.福建土樓都有什么形狀?
2.福建土樓的建筑功能是什么?
欣賞短片:讓同學們帶著這兩個問題欣賞
小組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教師總結:
互動方式:教師點撥——學生探究——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首先給學生時間觀看“福建土樓”的短片及相關資料,積極主動性大大提高;其次,學生需要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歸納總結,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并最終實現學生自主探究。) 4、課堂小結
地域性建筑是自然適應性、人文適應性、社會適應性的統一,從空間角度看,內部環境更多地體現了人文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而外部環境則主要體現了自然適應性。 5、情感升華(課后作業)
設想:就未來民居建筑的趨勢寫一篇200字的短文
(設計意圖:此設計需要學生對當前民居建筑形態有大概的認識--大開大闔、“先破后立”、推山平土的建筑風格,從深層意義上既是對環境的破壞,又白白消耗了大量資源。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