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新文化運動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三《二新文化運動》四川省 - 成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三《二新文化運動》四川省 - 成都
課題名稱:《一份雜志,一股力量——紀念新文化運動走過一百年》
課 型:新課
一、教材分析
1.從歷史發展史觀來看: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而言:是中國思想文化從傳統走向近代的標志性事件;從革命史觀的角度而言:是先進的中國人對改造中國社會的又一次嘗試,是對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深刻反思;從文明史觀的角度而言:是東西方文明碰撞與交流的產物;從全球史觀的角度而言:是民主科學理念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的重要體現);
2.從教材的整體布局來看:在本冊書中具有突出地位。上承《“順乎世界之潮流”》,下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二、學情分析
1.優勢:初中已經學習了新文化運動,對于新文化運動有一定的了解;具有獨立思考意識和探究渴望。
2.劣勢:深層次的認知和思維有待拓展,對史料的分析能力不高。
三、設計思想
1.主題:
一份雜志,一股力量。
(依據:《新青年》雜志作為20世紀初引領時代潮流的雜志在思想啟蒙方面發揮了巨大的力量)
2.課魂:
人生的價值在于奮斗進取,人類的進步源于思想革新。
(依據:回望一百年前,先哲們懷揣家國情懷,為改造國民思想,創辦雜志,以新換心,用心良苦,短短幾年便產生了極大的正能量)
3.教學主線/視角:《新青年》雜志
(依據:將塵封的史料和鮮活的學生興奮點對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將新課改的發展性評價理念與選拔性的高考能力目標無縫銜接;追尋《新青年》雜志的時代價值,引導學生神入歷史情境;成功運用史料教學,提升學生的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解釋、歷史理解、歷史價值觀、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讓歷史課堂散發魅力,飄逸時代的芬芳。)
4. 兩條線索:
明線:《新青年》雜志的創刊問世—成長壯大—歷史影響; 暗線: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與興起—概況與內容——地位與作用。
四、課程標準
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五、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新文化運動發展概況,知道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準)
2.認識思想改造的必要性,理解民主與科學的內涵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深) 3.通過微電影探究和體會新文化運動的背景,通過動手實踐設計雜志,體會陳獨秀
參賽教學設計——成都七中萬達學校 馬云
飛:《新文化運動》 第2頁共6頁
創辦雜志的用苦良心。(悟)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引導學生研讀《新青年》雜志及相關史料,不斷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
2.采用創設情境、細節拓展、問題對話、合作探究的方法,再現歷史,還歷史以血肉之軀。讓學生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神入歷史,感悟歷史,體驗歷史,思考歷史。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影響中讓學生崇尚科學民主精神,感悟“思想的革新是人類前行的動力”;
2.通過為新文化運動的先哲們撰寫頒獎詞,激發學生的奮斗進取精神,感受新青年們為國家和民族命運挺身而出的愛國情懷,樹立敢為天下先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通過反思回望“我們新文化了嗎?”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六、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確立依據:課標要求;學生距初二學習已有三年之久,可能內容有遺忘;突破方法:引導學生研讀《新青年》雜志等史料。)
2.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及影響。
(確立依據:課標要求;關于背景,教材理論性較強,闡述不充分,專題史教學自身的弊端導致學生很難調動這部分知識來理解和運用;關于影響,教材采用結論式語言,學生難以真正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突破方法:以微電影研讀法破解背景;通過展示多種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破解影響。)
七、教學方法
1.教學觀
以教材為依托,以學生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追求,在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實現師生的情感升華和心靈共鳴。
2.教法學法
以教師解構為前提,學生建構為基礎,所謂教師解構是指圍繞課魂與主題,整合教材,精選史料,創設情境,拓展細節,運用主題式整合性教學、史料教學、問題對話教學,打造活力課堂和靈動課堂;而學生的建構則是讓學生體驗探究,在課堂中多聽、多思、多動、多悟,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力,提升學生的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八、教學過程
1.整體設計:基于主題、教學主線、明線、暗線分為三大篇章
三大篇章(第一篇章 時勢所迫:一份雜志的創刊問世——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與興起;第二篇章 鋒芒畢露:一份雜志的成長壯大——新文化運動的概況與內容;第三篇章 思想啟蒙:《新青年》的歷史影響——新文化運動的地位與作用。)
兩條線索(明線:《新青年》雜志的創刊——成長——影響;暗線: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與興起——概況與內容——地位與作用。)
2.具體設計流程: 課 堂 環 節
教 學 內 容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參賽教學設計——成都七中萬達學校 馬云
飛:《新文化運動》 第3頁共6頁
新課
引入 播放2000年美國方言協會舉辦的《世紀之詞》評選活動。
(設問:是什么力量使“她”得以出現?她的出現又折射出了怎樣的時代變遷?)
觀看 思考
以“她”的故事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傳達用“用歷史的眼光去理解,洞察日常熟悉的事物”的理念,引入本課。
過渡
以1915年陳獨秀回到中國創辦雜志切入。
(設問: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要在1915年創辦這份雜志?)
學生思考陳獨秀為什么1915年要創辦雜志
通過細節拓展調動
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增加歷史教學的溫度和厚度;喚醒學生歷史學科核心
素養之時空觀念;為故事的展開和過渡到第一篇章作好鋪墊。
第一篇章
時勢所迫:一份雜志的創刊問世(新文化運動的背
景與興起) 提前出示問題,穿越時空,
播放制作的微電影《“我”的民國印象:1912—1915年》,力求展現民國初期的全貌。
看完微電影,通過問題對
話教學,分析歸納。分析當時存在的矛盾,即當時社會的背
景,如何解決矛盾,得出陳獨秀的選擇,最后歸納創辦雜志的原因,即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學生觀
看,并積極思考所提出的問題
問題對話
利用精心創設的視
頻情境,力求宏觀上讓學
生走進歷史,設身處地感受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微觀上幫助學生從歷史情境出發,理解陳獨秀創辦雜志的初衷,突破教學難點;建構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
通過問題對話教學,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歸納概括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也就是陳獨秀創辦雜志的原因,突破教學難點之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之歷史理解能力。
過 渡
陳獨秀創辦的雜志并不是一創刊就名揚天下,新文化也不是一開始就聲勢浩然,它經歷了一個相當的運動過程。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第二篇章
鋒芒畢露:1.引導學生設計雜志
(假如你是陳獨秀,你將如何設計一份有戰斗力的雜志?)
1.學生以小組
為單位進行設計
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設計雜志,培養學生
的創新思維。
參賽教學設計——成都七中萬達學校 馬云
飛:《新文化運動》 第4頁共6頁
一份雜志的成長壯
大(新文化運動的概況與內容)
2.學生成果展示
3.教師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觀察雜志的標題,副標題和封面人物,理解陳獨秀的設計,通過這一環節探究新青年雜志的核心價值訴求——民主和科學(前期到的兩大內容)
4.研讀新青年雜志中陳獨秀對科學和民主的論述;對比新文化運動時期與清末以來科學與民主內涵的不同。
5.問題對話,層層探究,引出新文化運動的第三個和第四個內容。比如設問思考:要反對專制,還必須反對和專制有關系的什么,引出第三個內容;要宣傳新思想、新道德應該通過什么方式或載體去宣傳,引出第四個內容。
6.進行細節拓展出示劉半農白話文新詩《教我如何不想她》,引導學生觀察其與文言文詩的區別。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她”字從無到有。
7.引導學生觀察《新青年》后期的封面和目錄。探究歸納新文化運動后期的內容。
8.引導學生梳理歸納《新青年》雜志前后期,也就是新2.學生觀看,并陳述理由
3.學生從細節
入手觀察并理解
4.學生聯系所學知識進行對比
5.通過問題對
話,師生互動,層層探究。讓學生理解新青年雜志前期的四大內容,也就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四大內容
6.學生觀察對比分析
7.學生從細節著手觀察并理解
8.學生梳理歸納
師生互動,成果分享。
體悟陳獨秀創刊的用心良苦;培養學生養成論從史出和史論結合的
意識和研究方法,提高學生核心素養之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的能力及更好的把握新文化運動內容的內在關系。
細節拓展,增加歷史教學的溫度和厚度,還歷史以血肉之軀,讓歷史課堂散發魅力,飄逸時代的芬芳。同時,呼應導入,解決疑惑。
培養學生養成論從史出和史論結合的意識
和研究方法,提高學生核心素養之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的能力。
回歸教材,落實基礎,理解提升,突破教學重點,
參賽教學設計——成都七中萬達學校 馬云
飛:《新文化運動》
第5頁共6頁
文化運動前后期的內容。
9.設問過渡:當時幾位有同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雜志的作者聚集在哪里?展現油畫《寬容》。提問:為什么有很多不同點的人會走在一起?引出蔡元培及其八字辦學方針。
10.懸疑設問:1917年陳獨秀及《新青年》雜志編輯部應邀北上,這一北遷給《新青年》雜志和新文化運動帶來了什么推動力和沖擊力?呈現材料《新青年》大事年表,引導學生探究歸納四大發展變化。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人民版教材關于新青年雜志編輯部北遷的時間的問題。
11.過渡設問:以《新青年》雜志為陣地的新文化運動對那個時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力?
9.學生看圖觀察思考
10.學生觀察、
分析、歸納四大發展變化,對比教材,大膽質疑 提高學生核心素養之歷史理解能力。
以看圖說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幫助學生理解蔡元培的八字辦學方針,并為陳獨秀北上做好鋪墊。
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之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的能力;發揚科學精神,利用史學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批判思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之歷史價值觀。
第三篇章
思想啟蒙:《新青年》的歷史影響(新
文化運動的地位與作用) 通過一張圖片、一則消息、兩段回憶、一股潮流和兩種現象分析雜志的影響力(突破力、感染力、生產力、創造力),即新文化運動的四大積極影響。
補充史料引導學生評價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并利用史學最新研究成果引導學生進行延伸思考:新文化運動者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形式主義偏向,其真正的內涵和動機是什么?(不破不立……)
學生分析、理
解材料,探究歸納
學生評價思考
師生對話,分析材料,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
力。突破教學難點之二,理解升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之歷史理解能力,凸顯主題和課魂。
培養學生理性客觀、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之歷史價值觀。
參賽教學設計——成都七中萬達學校 馬云
飛:《新文化運動》
第6頁共6頁
引導學生評價一場運動不應拘泥于細節,而應回歸特定的時代背景,看其運動過程中所蘊含的精神。最后總結歸納。
學生總結歸納 突破教學難點之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之歷史理解能力和歷史價值觀。
升華
設計補辦頒獎典禮環節,引導學生根據先哲們在新文化運動中所發揮的力量,撰寫頒獎詞。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 暢所欲言,抒發情感,升
華感情,加深及鞏固學生對新文化運動影響的理解,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凸顯課魂。
思維拓展
反思回望:我們“新文化”了嗎?
學生思考
思維拓展,歷史照亮現實,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追尋新文化運動的時代價值,再次凸顯課魂。
3.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怎樣更好的進行高中思想史教學 更好的發揮思想史的價值和力量 更好的充滿溫度厚度與人文關懷
1.以恰當的視點,撐起“思想史”的厚度與信度; 2.以有效的方式,整合“思想史”的細節與情境; 3.以平實的姿態,體悟“思想史”的意義與力量。
《一份雜志,一股力量——紀念新文化運動走過一百年》
成都七中萬達學校 馬云飛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或者時代背景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導火線是什么事件?
2. 通過教材53頁的描述,寫下你對民國初年的印象,可以是幾個詞也可以是幾句話?當時的中國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方面哪些力量有利于社會發展?哪些不合時宜?其中是否蘊含著矛盾?該依靠什么力量來解決?(技術的力量?制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此題好好思考,我們到時要看視頻分組討論的哈】
3. 通過教材53頁的描述,寫下你對民國初年的印象,可以是幾個詞也可以是幾句話?當時的中國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方面哪些力量有利于社會發展?哪些不合時宜?其中是否蘊含著矛盾?到時產生了幾對矛盾?該依靠什么力量來解決這些矛盾?(是技術的力量?制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4. 袁世凱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袁世凱尊孔和我們今天尊孔有什么不一樣?他尊的是什么,尊的是孔子思想中的什么思想?他尊孔復古的目的是什么?而我們今天尊孔則是在弘揚中國的什么?新文化運動和辛亥革命有什么關系?
5. 假如你是雜志的創刊者陳獨秀,為宣傳新思想,洗刷舊思想。你將如何設計一份有戰斗力的雜志?(你會給雜志取什么名字?你會給雜志設計什么樣的封面?你會提出什么樣的戰斗口號?你會撰寫什么內容的文章?上課時會請同學們拿出筆和紙張,以你們班分的小組進行設計,并確定一個中心發言人,討論完后我將選取每個小組的成果給在場老師和評委進行展示,能提前準備就最好了)
6. 材料: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一位是德先生民主,一位是賽先生科學。)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陳獨秀《敬告青年》,載《新青年》
問題:同學們你們怎么看待這句話(說明陳獨秀等人對西方文化存在什么傾向?對傳統文化是什么傾向?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其真正的內涵和動機是什么?新文化運動時期宣傳的科學和民主的內涵是什么呢?它和清末以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科學和民主有什么不同呢?(它更側重什么)再思考,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7. 同學們,要擁護德先生民主,反對專制,還必須反對和專制有關系的什么?(專制統治的護身符和精神支柱是什么?)我們知道舊道德是以三從四德和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和綱常名教。那什么是新道德?
8.同學們,在《新青年》雜志中要宣傳西方的民主與科學的新思想以及新道德,應該通過什么方式或者載體去宣傳呢?文言文和白話文有什么區別?是誰第一個提倡新文學的?胡適、魯迅、陳獨秀三人對新文學的貢獻?課本上有哈。
9. 根據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判斷它是一場什么革命?
10. 同學們,剛才我們所提到的幾位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新青年雜志的作者當時都聚集在哪里呢?哪個學校?不是武侯高級中學哈?凑n本哈。北大校長的蔡元培提出了八字辦校方針: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容的是什么,包的是什么?
11.根據《新青年》大事年表,觀察1917年陳獨秀受邀北上,《新青年》也隨之遷到北京。這一北遷,給新青年雜志,也給新文化運動帶來了什么的推動力/沖擊力?尋找到底有幾個變化?
材料:1.1915年,《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
2.1916年,雜志改名《新青年》,陳獨秀主編,發行量(銷量)不大,只有一千多份,面臨?
3.1917年《新青年》遷入北京,成為北大同人刊物,發行量(銷量)16000多份,和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
…………………………
12.根據教材55—56頁分析,以新青年雜志為陣地的新文化運動對那個時代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力?有幾個影響力?試著概括一下。
13. 新文化影響的取得離不開新青年雜志的健將們,作者們,大師們。如果就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成就/貢獻/發揮的力量補辦一場頒獎典禮,你會為大師們寫下什么頒獎詞。(上課時會請同學們拿出筆和紙張,以你們班分的小組進行設計,并確定一個中心發言人,討論完后我將選取每個小組的成果給在場老師和評委進行展示,能提前準備就最好了)
14. 同學們,新文化運動已經走過一百年,我們已經置身于一個公民的世界,反思回望,我們“新文化”了嗎?(以《新青年》雜志為陣地的新文化運動的四個訴求我們全都實現了嗎?我們有沒有將新文化運動的訴求付諸實踐?我們有沒有發揚(具有)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力量?)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