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新文化運動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三《二新文化運動》河北省 - 邯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三《二新文化運動》河北省 - 邯鄲
《新文化運動》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并且多數已是文科班的學生,已經具備比較多的知識儲備和較好的學科思維能力、知識提取并梳理的能力。但他們對歷史現象的認識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學中應用材料教學、啟發式的引導思維來讓學生領悟歷史,這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必修三中,本節內容是講述近代中國思想領域的內容之一,緊密聯系必修1和必修2相關內容,在近代中國史的知識體系中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在本專題中,本節內容是對前一節內容的延續和后節內容的鋪墊。
在本節內容中,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新文化運動對近現代中國歷史進程產生的重大影響,有助于學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義精神。
通過對本專題的整體把握以及對本校學情的考慮,確定本課重點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難點是如何評價新文化運動。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學生以上這些情況,結合新課標要求,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究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問題引導,使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解讀得出結論,做到論從史出。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本節歷史人物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對新文化運動所弘揚的民主科學精神的學習、對民主和科學的追求,是個人健全人格、正確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體現,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
3、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養成關懷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的思想品質,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四、教學策略設計
為了體現新課改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學法:
【教法】學案導學法 --- 指導學生梳理知識體系
情景教學法 --- 身臨其境于特定歷史環境
史料教學法 --- 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學法】自主學習 --- 完善知識結構
討論法 --- 提高合作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影響
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
五、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1:導入新課
展示胡適的詩《我的兒子》,并介紹創作背景。針對背景設問:胡適的理念?由此導入對背景的探究。
【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突出本課主題。通過設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步驟2:新課學習(了解-理解-見解)
(一)
背景
向學生展示辜鴻銘的照片及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探尋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必然性。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材料,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概況
學生完成新文化運動基本概況表,重點向學生介紹蔡元培的辦學方針。
【
設計意圖】讓學生掌握蔡元培等人做出貢獻的史實,并感受他表現出的無畏探求真理的精神。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愚昧
材料:
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
--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
設問:“德先生”和“賽先生”指什么?陳獨秀為什么要提倡民主與科學?對比此時歐洲與中國對科學的態度。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材料:
孔子生長封建時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時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禮教,即生活狀態,封建時代之禮教,封建時代之生活狀態也;所主張之政治,封建時代之政治也。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
正義和禮法,是中國孔子教導我們中國人的好公民宗教的本質;禮法,更是中國文明的本質。……簡言之,歐洲宗教說:“做好人”。可中國信仰說:“做守禮的好人”。……我認為,它(好公民宗教)是歐洲人,特別是戰爭中的各國人民此時想要結束戰爭,拯救歐洲文明,拯救世界文明的新宗教。這種新宗教,歐洲人可以在中國--在中國文明中找到。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 序言》
設問:新文化運動為什么將斗爭矛頭指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上,采取由難化簡的設問方式提出三個小問題:儒家學說有怎樣的社會地位?儒家學說的核心強調的是什么?新文化運動倡導的又是什么?讓學生認識新文化運動對儒家思想的態度。概括并評價二人的觀點。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材料:
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以此之故,吾主張今日作文作詩,宜采用俗語俗字。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
--錢玄同《中國今后文字問題》
設問:我們現在為什么還要學習文言文?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
1、讓學生閱讀教材整理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2、通過兩則材料進一步引導學生解析新文化運動的局限。
材料1:新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內,新思想沒有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
——李時岳
材料2:他們對于現狀對于歷史,所謂壞的就是絕對的壞;所謂好的就是絕對的好。
——毛澤東
【
設計意圖】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從做中學”。通過兩組學生的自主探討,可以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新文化運動后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在一系列的討論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強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五)知識拓展
1、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目和影片。
2、讓學生完成表格: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
【
設計意圖】使學生培養情操的同時還能從著作當中去感受當時社會的變遷;學生所學的任何知識只有在整體聯系中才能被真正理解與掌握,體現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六)展示本節結構

經濟

背景 政治
思想

提倡民主科學
新文化運動 內容 提倡新道德

提倡新文學 文學革命

評價 進步
局限
引導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板書,使學生理清本節課的知識脈絡。
(一)教學立意
通過新文化運動中為改造黑暗的舊中國而進行的新的探索,認識中國要富強,必須提倡民主與科學。感受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現出的無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發我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小說使學生能夠對歷史研究方法有新的認識。
(二)教學構思
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主要是利用創設情景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分析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根據所學分析社會現象,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問題為載體,情景為主線;由難化簡,層層設問,面向全體;合作探討,教學相長。
(一)本節課的生成之處和存在問題
在本節課生成中,存在不盡人意之處。本節課因為涉及內容較多,在教師引導過程中有所欠缺,使課堂教學進度有點與預想的慢。從學習效果看,內容學生是掌握了,但不能夠做到對所學靈活運用。
(二)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
1、本節課容量過大。
2、教師對于內容的取舍上把握不夠;在引導學生過程中有所欠缺;對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不足。
3、學生的主動性有待提升。
(三)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而可行的措施及辦法
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把可能出現的情況設想出解決辦法,這樣可節約時間。對于容量較大的課程,課前讓學生完成學案的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情況適當取舍教材。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不斷的改進自己教學方法,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新文化運動”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三《二新文化運動》河北省 - 邯鄲”,所屬分類為“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三《二新文化運動》河北省 - 邯鄲”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