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新文化運動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三《二新文化運動》湖北省荊州中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三《二新文化運動》湖北省荊州中學
教學目標
1.知識理解 通過對《新青年》雜志封面、目錄、作者和讀者的分析,介紹新文化運動的歷程、內容和影響。幫助學生建立歷史時空觀念,構建知識的邏輯關系,形成對新文化運動內容的歷史理解。
2.答疑解惑 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反饋中的薄弱問題,解答學生課前提出的與本課內容關聯度高的問題。
3.價值引領 本課的教學立意是通過讓學生了解知識分子面對社會問題,勇于承擔責任,尋求應對方案的歷程,體會知識分子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感悟知識分子應該發揮的社會精英作用。
4.能力培養 設置新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在課堂上通過學生獨立思考,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5.方法指導 指導學生掌握解讀材料和獲取信息的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方法。
2學情分析
1.課程內容較適合學生課前自主學習 (1)學生在初中已學習過《新文化運動》一節課,對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內容、歷史地位和作用已有過系統學習。 (2)人民版《新文化運動》一課的教材編排清晰明確,《新青年》與新覺醒、高揚科學民主大旗、新文化運動的意義三個子目分別介紹了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學生可以依托教材的自主學習。
2.學生初步具備課前自主完成學習的條件 高二學生在高一學習的基礎上已形成較好的自主預習習慣,具備一定的獲取信息、理解知識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重點難點
1.檢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內容的歷史理解;
2.探討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并反思今天。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聯系實際導入新課
師:這是北京大學校園里的幾尊雕像,北京大學校園內不乏東西方大師的雕像,卻一直沒有孔子像。北大是否該為孔子立像?孔子雕像的背后折射了什么問題呢?
師: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同走進北大,走近百年前的那場新文化運動。眾所周知,新文化運動的根本出發點是批判封建思想,喚醒民眾覺悟,而孔子是封建思想的化身,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因此這里自然沒有孔子的立身之地。那新文化運動究竟是一場怎樣的運動呢?我們今天選取一個“新”的視角來了解它。
【設計意圖】懸念——發問——思考——答案,調動學生興趣的同時,切中主題。
師:今天我們選取了貫穿新文化運動始末的一本雜志——《新青年》(創刊時叫《青年雜志》),分為三個模塊和大家一起學習。即“探”辦刊緣起,“明”大師用心;“觀”封面目錄,“尋”雜志主題;“看”雜志反響,“聽”歷史回音。
活動2【講授】環節一:探辦刊緣起,明大師用心
師:同學們,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位先生,他的思想演變和閱歷,能夠大致反映中國民主革命的曲折歷程。下面我們一同看看他的年譜,大家判斷一下這個人是誰?
生:陳獨秀。
師:沒錯,這個人就是陳獨秀,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革命家與啟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陳獨秀在1915年創辦《青年雜志》呢?下面我們一起通過“度娘”了解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看看陳獨秀看到了怎樣的景象,稍后請同學們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三個角度概括。
【設計意圖】通過“百度搜索”和“VCR”這些信息化元素,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更可以形象直觀的再現民國初年情景,有助于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活動3【活動】小組合作探究——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師:請同學們在組內充分討論后,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三個角度概括當時的時代背景。討論時間是3分鐘。
生:政治上,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專制統治,共和夢斷;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思想上,民眾中忠君、尊孔、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仍占統治地位,袁世凱尊孔復古。(各小組發言后,教師適當歸納)
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陳獨秀創辦了《青年雜志》。
活動4【講授】環節二:觀封面目錄,尋雜志主題
過渡語:《青年雜志》的定位全在一個“新”字上——“新”知識、“新”思想,以“新”立足,以“新”換“心”。那么假如你是陳獨秀,你將如何設計一份這份雜志呢?我想無外乎名稱、封面、文章內容等方面,下面我們進入下一個環節:觀封面目錄,尋雜志主題。
師:這是《青年雜志》的創刊號的封面,最上面這排字母是哪一種語言呢?
生:法語。
師:很好,這是法語“青年”的意思。大家想一想,為什么用法語呢?你能聯想到什么?
生:法國啟蒙運動。
師:很好,啟蒙運動的核心是什么?
生:民主、自由、平等。 師:這也是新文化運動所要宣揚的主題之一。我們再看第一卷另一個封面的人物是科學家富蘭克林。這段文字是對富蘭克林的介紹。請大家根據《青年雜志》的封面信息和這段材料,歸納《青年雜志》的主題是什么?
生:民主與科學。 師:新文化運動正是高舉“德先生”和“賽先生”這兩面大旗,奮勇向前。陳獨秀在創刊號的《敬告青年》中,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民主”與“科學”的重要性。那么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2思考:新文化運動的民主與孫中山的民主有何不同?
生:孫中山關注國家,新文化運動關注個人。
師:孫中山強調的是國家層面的民主,為國家利益甚至忽視個人;新文化運動強調的是個人的人格獨立自主。因此我們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更具有人文主義情懷。
過渡語:注重人文情懷的《青年雜志》從1916年9月1日改名為《新青年》。隨后的一篇名為《一個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引起巨大反響。
師:通過這篇文章我們震驚于封建道德禮教的吃人,更震驚于當時民眾思想的保守落后,從此新文化運動的內容除了反對專制和愚昧以外,又增加了一項——反對封建道德。
師:而將這場“道德革命”推向高潮的是《新青年》隨后推出的“易卜生號”。
師:“易卜生號”刊載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最后選擇離家出走,表現了女性對傳統男權社會的反叛。然而娜拉出走之后結局如何呢?
【設計意圖】顛覆學生的慣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
活動5【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娜拉出走后的結局
師:請同學們在組內充分討論后,然后推薦一人發言。娜拉出走后結局如何?為什么?討論時間是2分鐘。
生:娜拉會死掉。 師:很好,大家分析的理性深刻,與我們的大文豪魯迅先生的分析如出一轍。娜拉出走以后只有兩個結局,要么墮落,要么回來。
師: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認為:易卜生只是主張解放婦女,但尚未找到保障婦女解放的根本途徑,因為在中國的傳統社會,倫理道德的壓力巨大,女人是不能夠依靠自己而獨立的。所以首先要讓婦女獲得經濟權,經濟獨立才能獲得政治獨立。至此“道德革命”的旗幟在新文化運動中高高飄揚。
活動6【講授】環節二:觀封面目錄,尋雜志主題
過渡語:但是《新青年》初期銷量并不好,每期只發行1000多份,一段時間甚至打算停刊。1917年,《新青年》遷入北京,成為北大同人刊物,雜志發行量迅速達到16000多份。《新青年》為什么會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師:產生如此大的變化主要有兩點原因。其一,形式變化。胡適、陳獨秀力倡白話文,開展文學改良和文學革命。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成為白話文運動的先聲,也成為推動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力量。因為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眾中去。
師:但是白話文的推廣還是阻力重重。請大家看材料5。
師:這道題目,文言用字最少的是12個字——“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而胡適只用了5個字——“干不了,謝謝。”文言文和白話文哪個簡潔,高下立判。至此“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又一項重要內容。
師:其二,內容調整。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秉持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辦學原則,為《新青年》提供了包括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劉半農、辜鴻銘、蔡元培等一大批優秀的作者,使得《新青年》的內容更豐富、思想更多元,受眾也更廣泛。
師:這兩點原因讓《新青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師:下面我們總結一下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過渡語:四提倡、四反對的新文化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活動7【講授】環節三:看雜志反響,聽歷史回音
師:請大家看這兩則消息,歸納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生:思想解放。
師:是的,通過這兩則消息我們不難發現,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世人的思想,婚姻自由、男女同校這些在傳統社會不能觸碰的東西在漸漸冰釋。作為一種突破力正在悄悄的影響著青年一代。我們再一起看看當時兩位青年的回憶錄。
師:毛澤東和蔣介石作為當時杰出青年的代表,他們都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且和千萬青年一樣,逐步覺醒。他們高舉民主科學大旗,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學,為文化轉型提供了創造力。
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文化運動的后期,馬克思主義在李大釗的介紹下傳入中國,為中國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成為中華民族獨立富強的曙光。
師:同學們,我們從突破力、感染力、創造力和生產力四個維度總結了新文化運動的巨大影響。但是當時的人們對這場運動是不是人人都拍手稱快呢?新文化運動有沒有不足呢?
【設計意圖】情景再現,讓學生不僅學會換位思考,更體會到歷史是豐富的、多元的。
活動8【活動】小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歷史情境再現
師:請同學們結合學案和自己的知識儲備,設身處地的站在這四類人的角度思考:他們會怎樣看待新文化運動的?大家在組內充分討論后,然后推薦一人到前面來發言。討論時間是3分鐘。
生:(學生分組,分角色再現)。
師:大家扮演的都很好,下面我們總結一下,北洋軍閥是“不想看”、傳統文人是“看不起”、青年學生是“想多看”、工農大眾是“看不見”。可見新文化運動并不是人人贊許,它也存在著不足。
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材料6和材料7,歸納一下新文化運動有什么不足?
生:否定一切,沒有深入下層群眾。 師:很好。新文化運動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待存在絕對主義偏向;二是局限于青年知識分子,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過渡語:不可否認,新文化運動是有不足,但是評價一場運動,我們不能拘泥于這些細節,而應該看到運動所蘊含的精神——反思與批判。這是指引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前行的動力,就算時至今日,這種精神依舊熠熠生輝。因此我們不禁要問:21世紀的中國需要怎樣的新青年?
生:(自由討論,發言。)
活動9【講授】小結升華
師:我認為21世紀的青年要做新“四有青年”。即有向上的理想,鎖定目標,積極向上,以正能量武裝自己;有向善的道德,善是中華民族血液里的DNA,是內心與靈魂深處的世外桃源;有向真的文化,在科學知識的道路上求真求實,永無止盡;有向法的紀律,民主社會法制先行,遵法守法是青年不可或缺的品質。
師:愿新文化的精神力量指引我們成為新“四有青年”!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運動》導學案
【導語】
新文化運動已經走過百年這一百年,是中國文化自省的一百年,也是價值重估、觀念重構的一百年。今天,中國國力雖日漸強盛,但我們依然面臨百年前先賢曾面臨的問題。科學與民主兩大現代主潮是否已經扎根中國?中國思想文化的現實是怎樣的?重新審視這段百年啟蒙的歷程,有助于我們前行的腳步。
【課標要求】
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授課過程】
導入
北京大學為什么沒有孔子雕像?
環節一:探辦刊緣起,明大師用心
◆小組合作探究:認真觀看《陳獨秀的民國印象》VCR,歸納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政治:
經濟:
思想:
環節二:觀封面目錄,尋雜志主題
材料1:他從蒼天處取得閃電,從暴君處取得民權。他是美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學家,他是科學與民主的典型結合,他是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
歸納:《青年雜志》的主題是什么?
材料2:“舉凡一事之興,一物之細,罔不訴之科學法則……國人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
思考:新文化運動的民主與孫中山的民主有何不同?
材料3:《一個貞烈的女孩子》,描寫一個14歲的望門寡,被她父親關在屋里強迫自殺的故事。她的父親循循善誘地說:“阿毛,你怎么這樣的糊涂?我自從得了吳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節,成你一生名節,做個百世流芳的貞烈女子。這樣殉節,要算天底下一種有體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許多光彩……
歸納: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什么?
材料4: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主人公娜拉與丈夫決裂,最后離家出走的自我覺醒過程,表現了女性對傳統男權社會的反叛。
◆小組合作探究:娜拉出走后的結果如何?
材料5:胡適出題目: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打來電報,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愿從政,決定不去,請替我用最少的字復電拒絕。
歸納: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什么?
材料6:錢玄同和劉半農主張用英語或者法語代替漢語;吳虞提出應該把舊書籍都丟到茅房里;魯迅說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者無意的騙子,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
材料7:新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圈子內,新思想沒有普及到下層工農群眾中去。
歸納: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是什么?
小結: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1.提倡 ,反對專制(核心);
2.提倡 ,反對愚昧(核心);
3.提倡 ,反對舊道德。
4.提倡 ,反對舊文學。
環節三:看雜志反響,聽歷史回音
歸納: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影響
思想解放( 力);青年覺醒( 力);
文化轉型( 力);民族曙光( 力)。
◆小組合作探究:分角色扮演活動——當時的人如何看待新文化運動
反動軍閥(統治階級):
傳統文人(舊知識分子):
青年學生(新知識分子):
工農大眾(國民主體):
反思篇
21世紀的中國需要怎樣的新青年?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運動》專家點評
湖北省荊州中學歷史教研組長、高級教師 陳才忠
趙樹杰老師這節課通過對《新青年》雜志封面、目錄、作者和讀者的分析,介紹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歷程、內容和影響。幫助學生建立了以新文化運動為中心的整體的時空觀念,構建了相關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形成了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從感性到理性的理解。概括起來,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1.教學設計新穎,獨辟蹊徑
趙老師對教材進行了整合,的選取了“雜志封面和目錄”這一新材料,為學生創設了全新的情景,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背景、落實知識,更有利于學生的情感升華。
2.教學方法多元化與靈活性相結合
趙老師的本節課教學方法多元,材料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等。有的方法顛覆學生的慣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有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體會到歷史是豐富的、多元的。
3.教學手段信息化特征明顯
趙老師運用信息化手段教學的行家里手,整節課無論是動感的“VCR”制作,還是“百度搜索”等信息化元素的運用都恰到好處,既調動了學生興趣,又切中主題。尤其是精美的PPT設計,主題清晰、頁面精美、交互準確,給人以美的享受。
4.探究性教學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
趙老師所提供的材料典型性、生動性、多維性明顯。期間生生合作、師生互動頻繁,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同時也彰顯了學生就是課堂的主人。
5.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與學生濃郁的人文素養完美結合
趙老師教學過程中語言簡潔、緊扣主題、循循善誘、深入淺出、發人深省;學生積極思考、熱烈討論,發言緊扣中心,說理透徹,而且態度禮讓。這些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6.課堂緊密聯系實際,體現了歷史學科的教化功能
趙老師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特別是最后“新四有青年”的小結,對比100年前和100年后對青年的需求,極具時代意義,新“四有”青年的提法是有向上的理想、有向善的道德、有向真的文化、有向法的紀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知識分子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感悟到知識分子應該發揮的社會精英作用。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