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復習 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北京市 - 東城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會考復習: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課標要求]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會考要求]
1、說出全球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和分布。(Ⅰ)
2、說明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Ⅱ)
3、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Ⅱ)
【板書筆記】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資料:
(巴黎資料源自360百科,北京
氣候資料源自中國氣象網氣象站
位置39.8°N116.5°E海拔33米
1971-2000年資料)
|
巴黎 |
北京 |
地理
位置 |
巴黎(北緯49°,東經2°)位于歐洲大陸西部,地處法國北部巴黎盆地,距英吉利海峽375公里。 |
北京(40°N、116°E)位于亞洲大陸東部,華北平原北部,東南與渤海直線距離150千米。地理坐標大致為。 |
氣候
特征 |
巴黎氣候溫和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月平均氣溫3℃,7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氣溫10℃。全年降水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水量619毫米。 |
北京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年降水量644毫米。1月平均氣溫-3.7℃,平均降水量2.7毫米;7月平均氣溫26.2℃,平均降水量185.2毫米。 |
1、問題一:巴黎與北京的緯度接近但稍高,這兩地氣候特征的差異是什么?從大氣環流角度回答為什么有這樣的差異?
2、問題二:2022年北京舉辦冬奧會,巴黎人來北京觀看比賽,旅行期間生活用品上注意什么?
二、復習鞏固:
1、填圖
(1)、假設第一個條件:
假定地表均勻(無海陸差異等)、不考慮地球自轉和公轉、
只考慮高低緯度間因太陽輻射而受熱不均的理想狀態,根據熱力環流原理,在學案下圖中寫出近地面赤道和兩極地區的氣壓帶名稱和干濕狀況。
(2)、理想現實化一:第二個條件附加地球自轉,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形成大氣三圈環流,在圖上填出①北半球各氣壓帶的名稱和干濕性質,②并用箭頭表示南北半球各風帶風向及標注風帶名稱。(用虛線箭頭先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再用實線箭頭畫出風向)③在圖中左側三圈環流適當位置填注受熱上升、冷下沉、堆積下沉、爬升等文字表示成因。
(3)、理想現實化二(再附加公轉條件): 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
①說出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規律。
氣壓帶、風帶位置
隨 移動而發生 變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氣壓帶、風帶位置大致是夏季 ,冬季 。
根據氣壓帶風帶的位置的
移動,可判斷 。
②在下圖中相應位置寫出北半球的季節和判斷理由。
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規律剖面圖
(4)、理想現實化三(再附加海陸分布條件):形成季風環流
在左圖中寫出圖中主要高低壓中心的名稱,并畫出主要季風風向


一月
七月

讀圖比較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的異同點。
|
成因 |
風向 |
源地 |
氣流性質 |
氣候特征 |
東
亞
季
風 |
|
1月:
|
|
1月: |
|
7月:
|
|
7月: |
|
南
亞
季
風 |
①
② |
1月: |
|
1月: |
|
7月: |
|
7月: |
|
附:氣候類型分布圖
[會考真題練習]
(2015年夏)2.讀圖14“世界局部地區及其對應的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A氣壓帶的名稱是 ,其控制地區干濕狀況是 。
(2)由氣壓帶、風帶分布特點可以判斷,甲地處于 季,此季節氣壓帶、風帶因 移動而位置偏南。
(3)乙地受 (填字母)帶控制,盛行風向是 風,氣候特征是 ,氣候類型為 。
(4)舉例說明甲地所在國家氣候特點對其農業或居民生活習慣的影響。
問題框架
1、問題引入:
PPT展示資料,學生分析巴黎與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文字資料,思考:巴黎與北京的氣候特征差異并從大氣環流角度解釋成因。(巴黎主要受盛行西風影響,北京受季風影響,在大氣環流中風既影響氣溫又影響降水,由此角度入手說明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比從氣壓帶入手要好,因為氣壓帶主要影響降水,而氣壓帶地區的氣溫主要由緯度位置決定)
2、層層遞進復習大氣環流并說明其為什么會影響氣候。(3D動態軟件) 假設地表均勻 (1)只考慮高低緯間受熱不均→大氣運動→單圈環流(落實→學生在學案上填圖:熱力原因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
(2)增加考慮地球自轉,由于地轉偏向力→大氣形成三圈環流(簡述成因,落實→學生在學案上填圖:近地面7個氣壓帶6個風帶,氣壓帶主要填北半球的,風帶落實風向) (3)增加考慮地球公轉,由于太陽直射點季節移動→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由此可判讀季節(落實→學生在學案上填空并讀氣壓帶風帶剖面圖判斷季節) 考慮地表不均
(4)增加考慮海陸分布→氣壓帶被切斷形成冬、夏高低氣壓中心和季風環流(落實→學生在學案上填東亞、南亞季風對比表,注意氣流性質與氣候特征表述的不同)
(5)小結:大氣環流使高低緯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分得到交換→影響氣候的氣溫和降水 3、前后呼應印證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指導:巴黎與北京的氣候特征差異并從大氣環流角度解釋成因→印證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4、聯系生活:
問題二,2022年北京舉辦冬奧會,巴黎人來北京觀看比賽,旅行期間生活用品上注意什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5、知識遷移:
(2015年夏會考真題)2.讀圖14“世界局部地區及其對應的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根據時間以課堂練習或作業形式讓學生完成)
教師最后呼應課題“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2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依據《課程標準》和《會考說明》制定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新課程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的基礎,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中,“普通高中地理課程要求學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的同時,還要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
再者,本節內容是會考復習,因此必須按《會考說明》要求制定教學目標。 2、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對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高中地理課程的實施要更加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其自主學習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著名的認知派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對學習的分類中提出:教學的組織既要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和心理發展特點。教育家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認為,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新知識建立聯系,相互作用,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并將其消化吸收。因此,采用“不斷設定條件,步步接近實際”的方式復習大氣環流,更符合學生不斷思考的過程。采用問題引入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復習和思考,復習后再揭底答案,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也能前后呼應印證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3、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整合 本教學中通過3D動態軟件,引發學生的感官體驗,觸發學生的知覺認識,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空間思維內容用接近真實的動態演示幫助理解,利用交流反饋促進學生記憶發展,通過歸納總結推動學生思維的深化。 4、理論聯系實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貫穿本節的線索是巴黎與北京的氣候特征差異并從大氣環流角度解釋成因,讓學生在復習大氣環流知識的同時理解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并追加實際生活問題,聯系生活熱點“2022年北京舉辦冬奧會,巴黎人來北京觀看比賽,旅行期間生活用品上注意什么?”,踐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也體現了近幾年會考綜合題出題的一種思路。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
(一)對課標的理解與把握:
課標: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分析:本條課標的主體詞為“氣壓帶、風帶”,行為動詞為“繪制”“說出”,目標詞是“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1.課標涉及內容量大而復雜:既有氣壓帶、風帶其實要說出其對氣候的影響還不得不涉及海陸分布造成的季風環流,并且要落實三方面的內容“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2.重難點集中:“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現象復雜,內容綜合,需很強的邏輯思維、推理和空間思維能力,并與生活聯系緊密,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多樣,對學生觀察分析問題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和難度。同時其作為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又是以此為基礎解釋眾多氣候類型成因、分布及氣候特征的基礎,因此絕對是教學重點必須落實。
3. 本課標在課標體系中地位、作用:作為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又是以此為基礎解釋眾多氣候類型成因、分布及氣候特征的基礎。 (二)對《會考說明》的理解與把握:
1、《會考說明》對此部分的要求
(1)說出全球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和分布。(Ⅰ) (2)說明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Ⅱ)
(3)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Ⅱ) 2、對課題的確認
基于《會考說明》對此部分的具體要求,確認課題定為“會考復習: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首先,此階段教學主要是針對會考進行復習,自然一節課所承載的復習內容是大量的,不可能像初學時那么詳盡和步步推導。另外,此部分復習內容既包括氣壓帶和風帶,也包括季風環流,它們都屬于大氣環流,它們的分布、移動規律都會對氣候產生影響,因此確認這個課題。
總之,課標和《會考說明》對教學核心內容、學生知識能力層次、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原則給出了基本要求和規范。
(三)教學內容分析
1、本課時教材內容
本課時復習內容是在結合前一節課的熱力環流和大氣水平運動的基礎上來探討具有全球性、有規律性、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3
長時期平均狀態的大氣環流。此部分教材是用“不斷設定條件,步步接近實際”的方式敘寫的,這符合學生不斷思考的過程。
第一個條件(假定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運動、只考慮高低緯度間因太陽輻射而受熱不均)的理想地球單圈環流(圖2.9)。
第二個條件附加地球自轉偏向力,鋪墊低緯近地面和高空風向的差異的比較,推導三圈環流(圖2.10),并以平面簡圖的形式按順序繪制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示意圖。梳理氣壓高低與氣流升降的關系。
第三,加入公轉條件(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推導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圖2.11),說出移動規律。
第四,附加地表海陸分布因素,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形成明顯“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和“季風環流”。并以活動方式展示東亞和南亞的季風圖,提出東亞冬夏季季風的風向、成因、冷暖干濕性質及舉例說明季風對我國的影響等問題。
第五,由大氣環流的形成可見,從全球來講,大氣環流使高低緯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分得到交換,使之成為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教材以活動方式展示出“圖2.16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和“圖2.17世界各種氣候類型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并提出一系列關于氣候類型的分布、氣候特征及相互間差異、形成原因等問題。共舉出“赤道低氣壓帶與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西風帶與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與地中海氣候的形成”三個案例加以說明。最后指出一個地方氣候的形成是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2、重難點確定 (1)教學重點:
①說出全球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和分布。
②說明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
③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④說明大氣環流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并由此結合實例說明其對氣候形成的影響。 (2)教學難點:
①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作為教學難點是因為它的推導過程比較嚴謹。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其分布使成帶狀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并因此形成季風環流,尤其南亞季風成因為什么多一個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作為教學難點因其不易理解。并且兩項內容都牽扯的跨學科相關知識較多,如物理知識。
②結合實例說明大氣環流對氣候形成的影響,作為教學難點是因其要求學生充分理解大氣環流的形成、分布、移動及季風環流,才能對氣候實例做出解釋。 二、學生情況分析:
針對普通校入學成績較差且高二分班后進入文科普通班學生
1、知識層面:高二學生經過了必修1相關知識的學習,并且前期教學已經進行了會考復習熱力環流、高空風、近地面風的受力和形成原理,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但經過了一年,原本就學得不扎實的學生,對此內容的遺忘就會更明顯。
2、能力層面:文科普通班學生,初步具有了利用資料歸納、分析問題能力,但對于嚴謹的邏輯思維推導、跨學科相關知識較多內容和結合實際綜合分析方面的能力還是比較欠缺,想問題會較慢,在時間上會更費時。 而本節課涉及的內容需要較強的地理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能力,在此方面文科普通班學生學習困難較大。
3、心理層面:文科普通班學生對地理有一定求知欲,但相對感性認識更感興趣,對理性認識心里有些發怵;而且有些學生不敢當眾回答問題,只有部分外向型學生敢于在課堂上回答問題。
通過前期教學中的會考復習,學生們對自然地理的學習在知識和能力上有了一定的進步。 基于以上分析,采取教師指導、演示和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式:演示法、啟發式講授法、學生自主分析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技術準備:多媒體展臺、PPT課件和3D動態演示軟件
教學目標
1、通過問答和繪圖,說出全球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并通過分析氣壓帶的干濕性質和風帶對高低緯間熱量、水分的交換,說明其對氣候的影響。此過程可增強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樹立學生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
2、通過問答、讀圖和填表,說明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并通過分析季風環流對海陸間熱量、水分的交換,說明其對氣候的影響。此過程可增強學生跨學科綜合思維能力,樹立學生科學全面思考問題的態度。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4
3、結合巴黎和北京的實例說明大氣環流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其對氣候形成的影響。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技術應用
時間安排
提出問題 引入新課
PPT展示資料,學生分析巴黎與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文字資料,思考:巴黎與北京的氣候特征差異并從大氣環流角度解釋成因。
從文字資料中思
考分析,并帶著問
題進入大氣環流的復習。
讓學生帶著問題思
考大氣環流對氣候
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PPT課件
約3分鐘
過渡
讓我們帶著問題復習大氣環流的相關知識,復習后同學們要來回答這個問題。
復習、講解、
落實 【環節一】
用3D動態軟件演示:
假設地表均勻,只考慮高低緯間受熱不均,依據熱力環流原理說出大氣運動,形成單圈環流 寫相應板書 學生調動已有的熱力環流知識思考,并在學案上填圖,及完成板書筆記
落實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的形成和分布 3D動態軟件演示
約2分鐘
【環節二】 用3D動態軟件演示: 增加考慮地球自轉,由于地轉偏向力,大氣形成三圈環流,近地面形成7個氣壓帶6個風帶,說明氣壓帶的干濕性質,風帶落實風向。并在學生的填圖中找出較好的展示給大家。 寫相應板書 學生調動已有的
大氣環流知識思
考,并在學案上填
圖并與展示的正
確答案對比,及完
成板書筆記
落實全球氣壓帶與
風帶的形成和分
布,并通過氣壓帶
的干濕性質和風帶
的風向說明大氣環
流在高低緯間交換
熱量、水分,為說
明其對氣候的影響
做鋪墊
約10
分鐘
【環節三】
用3D動態軟件演示:
增加考慮地球公轉,由于太陽直
射點季節移動,形成氣壓帶風帶季節
移動,由此可判讀季節
寫相應板書
學生調動已有的
大氣環流知識思
考,并在學案上填空、讀氣壓帶風帶剖面圖分析判斷季節,并與展示的正確答案對比,及完成板書筆記
落實并說明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
律,判斷季節,為
說明大氣環流對氣
候的影響做鋪墊。
約5分鐘
【環節四】
用3D動態軟件和PPT共同演示: 考慮地表不均
增加考慮海陸分布,說明氣壓帶被切斷形成冬、夏高低氣壓中心和季風環流 寫相應板書 學生在學案
上填東亞、南亞季風對比表,注意氣流性質與氣候特
征表述的不同,并
與展示的正確答
案對比,及完成板
書筆記
落實并說明北半球
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說
明季風環流對氣候
的影響,為說明整
個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做鋪墊。
約8分鐘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5
【環節
五】 板書小結:大氣環流使高低緯之間、
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分得到交換,因此影響氣候的氣溫和降水
完成板書筆
記并思考
落實說明氣壓
帶風帶、季風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板書
約2分鐘
前后呼應
實例印證
PPT展示
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巴黎與北京的
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文字資料,說出
巴黎與北京的氣候特征差異并從大氣環流角度解釋成因。
學生依據復習內容,分析巴黎與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文字資料,說出巴黎與北京的氣候特征差異并從大氣環流角度解釋成因。落實在學案上
印證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落實學生說明大氣環流對氣候影響的答題方法
PPT課件 約5分鐘
聯系生活 PPT展示
教師提問:2022年北京舉辦冬奧
會,巴黎人來北京觀看比賽,旅行期
間生活用品上注意什么? 學生回答時進行指導
學生依據巴黎、北京氣候差異和生活常識分析并回答。落實在學案上
理論聯系實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PPT課件 約3分鐘
知識遷移 PPT展示
(2015年夏季會考真題)2.讀圖14“世界局部地區及其對應的氣壓帶、
風帶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根
據時間以課堂練習或作業形式讓學生完成)
教師最后呼應課題“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學生依據復習內容分析回答問題
學以致用:學到知
識后能應用才是真
正學會 PPT課件
約2分鐘
板
書
設
計
會考復習: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原 高低緯間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海陸分布
因 冷熱不均 地轉偏向力 太陽直射點季節移動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 ↓ ↓ ↓ 動 偏 移 斷 大 ↓ ↓ ↓ ↓ 氣 單圈 三圈環流 氣壓帶風帶 冬、夏氣壓中心 環 環流 → 近地面 → 季節移動 → 和季風環流 流 7氣壓帶6風帶
使高低緯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分交換 影響 氣候 氣溫
降水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方式
1、以學案上的課堂筆記和課堂練習進行檢查 2、以知識遷移的作業檢查落實 教師教學效果評價方式
1、以學生課堂筆記的完成情況和課堂練習的回答情況進行反饋 2、以知識遷移作業的正確率進行反饋
教學設計特色說明(300-500字數)
1、問題引入緊扣課標和會考說明的要求
選取巴黎與北京對比,是因為巴黎主要受盛行西風影響,在大氣環流中風帶的風既影響氣溫又影響降水,由此角度入手說明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比從氣壓帶入手要好,因為氣壓帶主要影響降水,而氣壓帶地區的
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優秀教學設計評選
6
氣溫主要由緯度位置決定;北京的氣候受季風影響,能夠讓學生注意到大氣環流不僅包括氣壓帶風帶還包括季風環流。同時采用問題引入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復習和思考,復習后再揭底答案,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也能前后呼應印證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
2、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對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層層遞進復習大氣環流,更符合學生不斷思考的過程,對落實會考要求“說出全球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和分布”更有利,且利于增強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樹立學生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 3、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整合
本教學中通過3D動態軟件克服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的難點,并對復習大氣環流這部分承載量很大的內容起到直觀而節省時間的作用。
4、理論聯系實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通過巴黎與北京的實例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熱點,踐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也體現了近幾年會考綜合題出題的一種思路。
教學反思
優勢:
1、勇于挑戰教學中的難點。利用信息技術研制3D軟件攻克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大氣環流的形成,技術上比較領先。
2、課堂教學知識容量大,巴黎與北京等問題的設計深思熟慮,復習內容連貫且邏輯性強,強化了學生的地理思維,符合并很好地體現了課標和會考說明要求。
3、東亞、南亞季風對比表設計中注意了氣流性質與氣候特征的區別。
4、板書設計合理、邏輯性強,其中的“動、偏、移、斷”四個字很好地體現了大氣環流的完整形成過程,言簡意賅。
5、聯系實例和社會熱點,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不足:
1、時間緊,教師給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時間不夠充分,且課堂上沒來得及練習會考真題,知識遷移不足。 2、時間緊,學生學案的完成情況展示的不充分,顯得學生活動不足。
3、從學生的學案反饋來看,多數學生落實較好,但仍有少數學生沒能按要求完成,跟不上復習速度。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復習 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北京市 - 東城區”,所屬分類為“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復習 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北京市 - 東城區”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