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通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貴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通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貴州省思南中學
1
4.3《通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
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責任。 二、教學目標
1.了解可持續發展應具有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認識公眾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2.聯系當前人類生產、生活的實際,運用具體事例說明人地關系協調的途徑。(重點) 三、教材分析
本節是中圖版必修2中第四章的最后一節,在學生了解了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以及人地關系之后,探尋一條通往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目前環境問題之所以造成人地關系緊張,歸納起來有兩個層次上的原因,一是思想觀念層次上的,一是社會行為層次上的。人地關系要協調發展,首先要轉變自身的傳統觀念,樹立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用其指導人類的行為,將可持續發展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即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調整人類的行為,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這節課的內容較簡單,而且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生容易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幫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其擁有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重難點
幫助學生切實感受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讓學生提出合理建議并指導個人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
五、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自主探究學習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法。 六、教學建議
本文所選內容為高中《地理》(中圖版·必修2)第四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第三節“通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具體教學設計從分解、滲透地理核心素養四大要素出發,分析教材及學情,制定落實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較為詳細地展示核心素養引領下的課堂教學,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地理學科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的目的。在此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實際,以學生已有的基礎作為教學起點;提供精選的文字與圖表材料,引導學生多閱讀、多思考;注重地理課程資源的鄉土化以及時政熱點,創設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開闊其國際視野;以小組探究學習與教師適時引導為支撐,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總結提升,助力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七、教學過程
3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導入 播放《人類三分鐘毀滅地球》動畫片。 觀看影片
在輕松愉悅的環境
中,引發對可持續發展
的思考,增強人地協調觀。
教材轉入
教師總結:漫畫是幽默的,可細細品味時,心情卻怎么也不能輕松起來。
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和后果是可怕的,但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人在做這
些事時,他們思想觀念上的愚昧、無知,甚至還自得其樂。
自學討論
承接:要想解決人地關系緊張,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首先需要人類轉變自身的傳統觀念,只有樹立了正確的觀念,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行為。 同學們自學課文并思考:傳統觀念與可持續發展觀念有什么差別。
學生閱讀課本102 頁,自學相關內容;學生討論,并總結對比傳統觀念與可持續發展觀
念的差 切入主題、厘清定義。為接下來的課程打下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觀念 傳統觀念
可持續發展觀念
發展觀
發展就是 。
社會的 ;人民生活水
平的 ;人的 。
資源觀
資源是 ;
資源的價格僅僅表現在開發資
源所消耗的 。 重新認識自然的價值,并通過
加以考慮。
環境觀
忽視 的價值;
重視能源和原料的 ;以求減少 ;杜絕浪費,并盡量不讓 進入環境,減少環境壓力。
倫理道德觀 人與人之間關系的 ;
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也是必須的;人類需要與其他生物保持 。
消費觀
鼓勵 ;刺激 。
形成 、 、
問題。
生產時 ;
消費時 。
4
思考延伸
教師提出問題
下列論述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念: (1)“淡水、森林資源可以不斷更新,所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社會要發展就是要不斷擴大再生產,要追求經濟效益”
(3)“自然環境的價值不僅在于向人類提供資源,還提供生存環境” (4)“煤炭的價值就等于開采、運輸、銷售等環節的成本”
(5)“大城市上班坐公交車太不方便又浪費時間,大家還是購買小轎車吧”
(6)“人是自然界的最高智慧生物,應該讓其它生物都臣服”
深入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
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案例分析
材料:某村文化落后,生產不發達,是遠近出了名的貧困村。村干部為了帶領大家奔小康,想出一個致富的好辦法:決定把本村麥田的土,賣給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取
成的大坑,又用收費方式給城市堆放各種垃圾,
這樣他們兩頭進錢,是種麥收入的十幾倍,村
民果然手中有了錢,大家都很高興,衷心感謝他們的致富帶路人。
思考:這樣的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簡要評價村干部的行為?
在教師的引導下,
分析所帶來的生態環境
等問題。
分析某村違背可持續發展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
5
分組討論 思南縣現在發展很快,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
因素,我們該如何調整行為,使之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小組 1,思南縣縣長及秘書團;
小組 2,西南水泥廠老總及智囊團; 小組 3,公眾的代表團。
請各小組根據教材提示,分別策劃本部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方案并派代表發言。
學生提出意見。
激發學生好勝好奇心理;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地理實踐力。
案例分析 給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
《巴黎協定》于2015年12月12日通過,2016年11月4日生效。它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基礎,首次實現《公約》所有締約方同意采取雄心勃勃的行動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特朗
普卻于2018年4月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
思考: 1.《巴黎協定》是為了解決哪種環境問題? 2.你對美國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對我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什么看法? 4.你認為哪類國家在治理環境問題中應該負有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閱讀案例,分析問
題。
擴展國際視野。繼續上升決策高度,提升學生各項素養。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