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城鄉規劃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湘教版高中地理選修四第三章城鄉規劃第一節城鄉規劃概述-安徽省 - 合肥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三章 城鄉規劃
第一節 城鄉規劃概述
一、課程標準
說明城鄉規劃對于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教學重點:
1.了解城鄉規劃的主要內容
2.結合實例說出城鄉規劃對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結合實例說出城鄉規劃對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方法與過程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報告、辯論完成教師布置的問題研究任務,自主生成相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用地理知識觀察和思考身邊城鄉規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三、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教學目的 認識概念
自主閱讀教材,了解什么是“城鄉規劃”。
分發學案材料,學案
材料中包括案例閱讀材料和閱讀后需要完成的探究問題。
了解本節課的主題概念,對“城鄉規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案例探究
閱讀教師提供的案例材料,分組自主、合作探究,最終完成教師所提供案例中 的問題。 案例1:哥本哈根的“手指規劃”問題
案例2:巴塞羅那方格街區規劃
教師深入學生中參與并引導探究活動的開展。 通過案例的探究和成果展示,自主構建起“城鄉規劃的主要內容和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各小組代表向全體同學說明匯報小組成果,其他同學對匯報成果進行討論、辯論、補充
學以致用
分析:說明合肥城市規劃中不允許南淝河兩岸蓋高層建筑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并適時點評和補充。
培養學生用地理視角觀察和思考身邊城鄉規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討論:工大老校區校內的道路該不該開放
作業
查詢有關“海綿城市”建設的資料,了解“海綿城市”建設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學會查詢資料,拓展學生思維
教學反思:駕馭這些材料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課前大量查閱資料、“消化”資料成為備課的難點,此外能將這些學者縮寫的理論文章轉化成學生易于理解的知識,也對教師提出新的挑戰。
第三章 城鄉規劃——第一節 城鄉規劃的內容和意義 案例1:《哥本哈根 “手指規劃”產生的背景與內容》節選
一、“手指規劃”產生的背景
自19世紀中后期開始,隨著經濟和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與增長,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西方各國的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加快。以英格蘭和威爾士為例,由于人口數量的不斷上升,城市規模的不斷蔓延,一時間,城市人口數量激增,規模急劇擴張,環境條件迅速惡化,由此給城市帶來了一系列棘手的問題,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建設、規劃和發展城市。
二、“手指規劃” 制定的依據
“手指規劃”是實際上是當時的規劃者們根據對哥市及周圍相鄰地區未來一段時間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預測判斷,以哥城及歐洲其他大城市的歷史演變經驗為參考,以首都哥本哈根城為中心,以由哥城向外放射狀形成的鐵路網為基礎,所提出的一份關于哥市未來發展遠景的規劃建議,其性質如同現在人們所稱的“概念規劃”。
“手指規劃”制定的具體依據,可以被概括為以下4個方面。
一是對經濟和社會狀況的分析。規劃辦公室首先對哥本哈根市與當時其他歐洲首都進行了比較,認為它與其他歐洲首都城市一樣,除了具有首都的政治功能外也是國家商業、貿易、工業和行政管理的中心,也同樣具有人口密集的特點。每天約有20萬人往返于工作場所與居住地,這樣就給城市造成了早、晚各一次的交通擁堵與不暢。所以,許多人寧愿選擇在城區內居住,特別是在工業區和作坊區一帶,結果大大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密度。所以,當時哥城
也與其他城市一樣,面臨著急需解決人口密度過大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心城區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不斷惡化,使得不少人,特別是比較富裕的高收入家庭紛紛搬離城內,開始向哥市北部自然條件更為優越的地區遷移。到了20世紀初在郊區興建住宅已成為了一種風氣與時尚。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暫時降低了城市人口的密度,但卻減少了市區的稅收。而市區稅收的減少,使市政當局用于城市維護和建設的資金也隨之減少,這樣就形成了城市發展的惡性循環。因此,所要制定的規劃,不僅僅是要應對哥市未來土地使用方面的問題,同時還要考慮社會與經濟的振興問題;不僅僅要著眼于其對丹麥國內發展的帶動力,還要使其具有與歐洲其他中心區域一樣的競爭力。
二是對城市人口規模的分析。二戰結束之后,當時在哥區生活的人口已達到110萬人。根據對未來人口增長的測算,規劃認為在未來一段可以預計的時間內,該地區的人口大體不會超過150萬人。規劃中對這一地區的發展分為近期和遠期兩個階段,近期規劃以130萬人口為基點,而遠期規劃則以150萬為著眼點。預計新增加的人口將主要增加在中心城區以外,后來中心城區的人口變化情況也證實了這一判斷。
三是對未來城市發展模式的分析。當時西方各國規劃部門和學者對未來的城市發展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設想與模式。規劃委員會經過反復分析、比較和考慮,認為這些方案都不可行。因為哥城作為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歷史與文化價值,也是國家的政治與經濟中心,不應
任其衰落或無續擴張,而應考慮在哥區現有城鎮布局與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規劃并輔之以其他有效措施,以引導、保留和發展這些城鎮的規模,使其與哥市形成有效聯結(道路、交通、通訊等的組織)、有效分工(居住、工作、生產等的劃分)的格局。這樣既可以避免因哥市發展而造成其他城鎮的萎縮,又可避免因哥市發展而帶來的市區過度膨脹。
四是對城市地理條件的分析。哥市的東邊臨海,有著優越的碼頭條件和十分便利的海運航道。它的北部地區地勢起伏較大,有大面積的林地、湖泊和丘陵以及海邊浴場。它的西部和南部則是相對平坦的開闊農田與荒地,景色單調缺少變化,但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如果不對區域進行系統而合理的規劃,城市向北部蔓延的趨勢將進一步增大,因為市民有自由選擇工作與居住地的權利。因此,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是重點考慮開發西部地區。
三、規劃原則
從規劃原則上看,它可以被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停止“老城蔓延”,建設新型郊區。規劃明確提出應該停止市區以“攤大餅”的模式向外蔓延,采取積極方法改變城區發展方式。規劃建議,對老城區采取保護為主,有限改造為輔,重點是改善基礎設施,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和條件。通過規劃引導建設新型郊區,并使新區和老城區成為整個城市有機體的一部分。
二是依托鐵路干線,形成“手指城市”。哥本哈根通往西部的鐵路共有 5 條。因此,規劃建議未來城市的結構應以由中心市區向外放射狀布局的鐵路為軸線,以沿線分布的車站為中心,形成具有完備商業服務、良好文化教育和有效辦公機構體系的城鎮。通過頻繁、便捷、暢通的火車交通形式將這些城鎮與中心市區(即老城區)連結起來,從而形成以鐵路為軸發展起來“手指”新區,以中心市區為“掌心”的城市布局模式。同時,規劃中也預計到未來的公路交通的發展,為公共交通的完善創造條件,也更便于市民的工作與出行。未來由鐵路與公路組成的交通網,將會使“手指”與“掌心”、“手指”與“手指”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
三是少占“良田”,改造“荒原”,營建“宜居環境”。規劃提出,哥本哈根市區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選擇開闊和富有潛力的西部和南部。因為當時在高收入階層向條件優越的北部地區遷移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也開始向這一地區聚集。這樣勢必會逐步增加對那里環境的壓力與破壞,從而影響和降低生活的質量。相比較而言,西部和西南部地區盡管地貌與自然景色較北部地區稍有遜色,但如果通過植樹綠化,興建公園,美化和豐富景觀,同時開發海岸,建設海濱浴場等規劃措施,改變那里原有的地貌和環境,也會逐步吸引市民前去定居安家,從而實現城市擴張的有序性與布局的合理性。
四是保留綠色空間,美化與保護環境并舉。規劃建議特別提出,在各個“手指”之間,應該保留和營造楔形綠色開放區域,并且盡可能地使其延伸至中心城區內。楔形綠色空間包括林地、農田、河流及荒地等自然類型,也包括人工改造的公園、綠地等。保留和建設楔形綠地,其目的一方面可以阻隔郊區市鎮之間的橫向擴張,使它們能夠在規劃的區域內合理發展;另一方面可以保護環境,為居民提供豐富、多樣、宜人的休閑與娛樂空間。
議一議“手指規劃”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在1947年提出“手指規劃”(如圖),規劃明確提出應該停止市區以“攤大餅”的模式向外蔓延。該規劃為哥本哈根后來的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今仍然發揮積極影響。
(1)“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會帶來哪些問題?
(2)哥本哈根城區是以老城區(手掌)和向外延伸的五個新城區(手指)構成。你覺得哥本哈根新城區(手指)延伸方向和長度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并說出理由。
(3)保留和建設“手指”間的楔形綠地是“手指規劃”中的一條重要原則。請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說明保留和建設楔形綠地的作用。 (4)“手指規劃”中的遠期規劃以150萬人作為規劃的著眼點。中國當前處于高速城市化的階段,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越來越多。你是否贊同在我國的大城市規劃中推廣哥本哈根的“手指規劃”模式?闡述你的理由。
波
羅
的
城區 海
“手指規劃”示意圖
第三章 城鄉規劃——第一節 城鄉規劃的內容和意義 案例2《巴塞羅那新城規劃與“打開小區”設想》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指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這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不少市民擔心開放社區是不是要把小區圍墻拆掉,其實建設開放小區的核心不是“拆墻”,而是“開門”,目的是要把小區內部的道路網利用起來。
而“打開小區”的設想來源于西方國家很多城市采取的街區制,如紐約、巴塞羅那、柏
林、布拉格等,因為街區制相對于中國城市的封閉小區而言具有開放性,也常被稱為開放街區制。街區制的特點是房屋建設在城市道路兩側,沒有圍墻,封閉式的小區很少,甚至很多大學也都是開放式的,車行道一般不超過150米就會有一個道口,這種“密路網”的街道格局能有效的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
而說起街區制的淵源,我們必須從19世紀中期的塞爾達說起,塞爾達是現代城市規劃
理論的先驅,他所提出的“城市鄉村化,鄉村城市化”思想比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還早40年,他的理論在西班牙著名城市巴塞羅那新城得以實踐。
歐洲工業革命之后,歐洲的城市化進程加快,隨之而來的城市通風、采光、污染等問題
日益嚴重,嚴重危害著歐洲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巴塞羅那也不例外,因此通過合理的城市規劃來緩解這些問題成為當時歐洲眾多城市的當務之急。而塞爾達就希望通過城市規劃來解決城市通風、采光、污染等問題,給城市居民創造出鄉村般的良好生活環境。
在對老城的處理上,塞爾達將老城全部的歷史價值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在新城道
路規劃方面,新城道路包括兩個層次,一是50米寬的大街,二是20米寬的街道,并且每隔113米就有一個交接口,這種設計既滿足了穿越城市的快速交通需求,也方便了居民日常的短距離出行。塞爾達(1876年去世)沒有見過汽車(1885年發明),但是塞爾達卻預計到未來會出現一種高速的交通工具,可能會對行人造成影響,因此他還將道路分為車行道和人
巴塞羅那新城“方格網”規劃 行道。
可貴的是巴塞羅那的街道沒有與經緯線保持平行,而是與其保持約45°的夾角,這種
設計客觀上使得街區內建筑的四個面都能有更為充足的光照條件。而在道路的交口附近,塞爾達做出了“切角”的獨特設計。這種設計可以加快車輛在路口的過彎速度,防止路口處交通擁堵,也給居民提供了歇息、休閑的小塊空地,對城市內部空氣的流通也十分有益。
街區設計方面,巴塞羅那新城街區最基本的單元是邊長為113米方塊街區(街區帶有4
個切角),這種“小方塊”提高了巴塞羅那新城的道路密度,方便了居民的出行,避免了交通擁堵。同時塞爾達還規定街區內建筑高度不得超過16米,最多為5層(20世紀中期限高提升到24.4米),街區內部保留有一個約50米寬的天井。對街區建筑高度的控制既減少了對相鄰建筑光線的遮擋,保證了街區建筑的采光,客觀上又避免了高大建筑對風的阻擋,改善了城市的空氣質量。同時控制建筑的高度還使得建筑的抗震能力得到提高,天井使得街區內部有一個相對安靜的休閑場所,也便于街區內部的通風和采光。
綠地方面,塞爾達也進行了系統的規劃,除了街道上每隔八米有1-2棵樹外,每10×10
個街區內規劃有一個城市公園。此外在街區內部,也做了綠地規劃。
塞爾達的巴塞羅那新城規劃在保障建筑光照、緩解交通擁堵、改善城市環境、保持城市
內部空氣流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方格網式規劃也因此成為西方城市規劃中最常見的方式。時至今日,塞爾達的巴塞羅那新城規劃思想仍然熠熠生輝,為世界和中國的城市規劃建設者提供了范本。
中國大城市的多數普通小區規模遠大于巴塞羅那113米街區的規模。以合肥工業大學
(屯溪路校區)為例,它位于合肥市的南一環路附近,周邊多商業區,校園形態為邊長約900米的大方塊,黃山路、宣城路因為大學的阻擋成了“斷頭路”,由于大學內部的道路網沒有對外開放,這使得合工大周邊一帶交通壓力極大。反觀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學,如美國的哈佛大學,校園沒有圍墻、沒有保安,校園內部的道路面向社會公眾開放,避免了因大學占地面積過大而給周邊交通帶來壓力。
但是我們也應注意,中國有自己的獨特國情。例如中國人口數量多,當前城市化速度快,
如果我們采用巴塞羅那新城規劃中低建筑密度的模式,會導致城市占用土地面積過大,從而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并且城市規模擴張過快可能會侵占大量耕地,也不利于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此外城市規模過于龐大還會導致城市內部交通距離拉大,從而造成城市內部交通不便。街區規模小,密集的路網雖有利于緩解交通擁堵,但是可能導致街區內居民生活受到更多的噪聲污染。開放小區也可能會帶來治安問題等。
面對當前中國高速城市化帶來的日趨嚴重的各種問題,我們既要學習西方國家的城市規
劃建設的先進經驗,也應該結合中國國情靈活變通。這既需要我們有勇氣,更需要我們有智慧來挑戰傳統,迎接變革!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