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常見天氣系統,氣旋,反氣旋與天氣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新課標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常見天氣系統—氣旋、反氣旋與天氣》常州市第三中學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新課標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常見天氣系統——氣旋、反氣旋與天氣》常州市第三中學
人教版修必修1 《氣旋、反氣旋與天氣》教學設計 常州三中地理組李麗萍 2017.4.25
新課標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氣旋、反氣旋與天氣》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1.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2.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材分析】
各種天氣現象的產生與大氣的熱力狀況、大氣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是在綜合前兩節內容的基礎上,闡述常見的天氣現象的成因。在實際生活中,天氣系統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本課所講的內容對于學生了解天氣變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氣預報知識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天氣系統是復雜動態的概念,借助MeteoEarth天氣軟件可增強學生對氣旋和反氣旋形成過程的理解。 【學情分析】
收聽天氣預報是學生在日常生產中了解天氣的主要途徑,他們對于天氣的成因很感興趣,有較強的求知欲;同時,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已具有一定的問題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達能力,但推理能力較差,對復雜問題,認識上還存在著局限性, 還不能從整體上認識事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區分氣旋、反氣旋與低壓、高壓之間的不同。2.理解氣旋、反氣旋形成的條件、過程,以及對天氣的影響,能利用已有知識,繪制簡易的氣旋、反氣旋示意圖。3.閱讀并能判讀簡易天氣圖,強化對等值線圖的認識。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MeteoEarth軟件,說明氣旋、反氣旋的形成過程及各要素的變化。2. 通過繪制氣旋、反氣旋形成示意圖,推斷氣流水平、垂直運動方向和形成的天氣,掌握繪圖的基本技能。3.通過以臺風為案例進行探討,了解臺風產生的原因,以及所帶來的影響,加強學生對身邊的天氣現象的認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氣旋、反氣旋的形成的原理,以及它們對天氣的影響,解釋和我們生活和生產相關的天氣問題,進而幫助學生養成關注身邊生活,關注自然的習慣。 【教學重點】
氣旋與反氣旋的形成過程(形成的條件、變化的過程)、畫法。 【教學難點】
氣旋與反氣旋的形成過程以及在等高線天氣圖中的判讀。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5W”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活動探究法
【教學用具】Ipad、多媒體、MeteoEarth軟件、Mind Vector軟件、Paper軟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
圖 感知現象 【導入新課】用Ipad打開MeteoEarth軟件,介紹其是一款專業的天氣軟件,程序采用3D旋轉地球設計,對天氣、氣壓、降水、
溫度、風力、云量都能做全方位的展示。
【師生互動】教師演示MeteoEarth軟件中氣壓、氣流、云系等要素,以問題串導學:
從MeteoEarth軟件中呈現的天氣要素信
激發學生興趣、以直觀軟件輔助
人教版修必修1 《氣旋、反氣旋與天氣》教學設計 常州三中地理組李麗萍 2017.4.25
問題1:圖中有很多數值不同的等壓線,一些區域形成了閉合等壓線,說明了什么?(存在低壓和高壓中心)
問題2:低壓和高壓中心的水平氣流是如何運動的? (低壓中心水平氣流由四周向中心輻合,即氣旋、高壓中心水平氣流由中心向四周輻散,即反氣旋)
問題3:對比南北半球高低壓中心的水平氣流運動狀況,有什么不同?(高壓中心水平氣流北逆南順、低壓中心水平氣流北順南逆)
問題4:觀察判斷氣旋和反氣旋控制區域的云系、天氣狀況有何不同?(氣旋控制區云層厚,多陰雨天氣、反氣旋控制區云層薄,多晴朗天氣)
【承轉】通過MeteoEarth天氣軟件,我們初步感知了氣旋、反氣旋氣壓分布、氣流運動狀況在南北半球各不同,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息感知氣旋、反氣旋現象,思考問題。
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
探究規律 【引導探究】播放氣旋的運動動畫,以問題串導學,探究其規律:
問題1:觀看動畫,描述氣旋(北半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氣流運動規律并解釋。
問題2:看水平方向上氣流的運動狀況,歸納氣旋東、西、南、北側的大致風向。
問題3:為什么一般情況下氣旋控制的地區多為陰雨天氣? 【規律總結】探究結論一(以北半球為例):
氣旋: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氣流為逆時針輻合,垂直方向上為上升氣流,水汽凝結多形成陰雨天氣。
【自主學習】學生嘗試畫出南、北半球氣旋、反氣旋,完成學案
相應內容。教師用Ipad的Paper軟件,選取學生繪圖中的典型錯誤拍照,以備全班展評。
【師生互動】展示并請學生評價同伴的繪圖,指出錯誤并糾正。最后以表格對比總結氣旋、反氣旋的運動特征與天氣狀況,并以快速搶答的方式及時進行課堂反饋,鞏固所學。
【承轉】同學們,通過MeteoEarth天氣軟件我們感知了氣旋、反氣旋的現象,也明白了現象背后的原理規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對知識加以靈活運用,那么氣旋、反氣旋在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實例呢? 結合老師引導探究的北半球氣旋的形成過程,自主學習南半球氣旋、反氣旋形成過程及規律,師生互動,生生點評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知識遷移運用能力
應用實踐
【創設情境】回顧2016年夏秋季登陸中國的臺風天氣,14號臺風 “莫蘭蒂” 9月15日在我國廈門登陸,17號臺風“鲇魚”9月27日在我國臺灣登陸,風景如畫的廈門大學在受臺風“莫蘭蒂”影響后滿目瘡痍。
【自主學習】播放臺風“莫蘭蒂”在福建廈門登陸時的視頻資料,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圖文資料,以“5W ”方法學臺風,What:臺
風是什么?臺風的結構?Where:臺風出現在哪里?When:臺風什么時間多發?Why:臺風的形成原因?How:臺風的危害? 臺風怎樣防御?完成學案:
(1)臺風是 強烈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
(2)為什么臺風常發源于洋面溫度超過26℃的熱帶或副熱帶的西北太平洋上?
結合圖文視頻材料
等情境,
以“5W”
方法學習
臺風、繪圖并展評
應用實
踐,促
進概念
理解
人教版修必修1 《氣旋、反氣旋與天氣》教學設計 常州三中地理組李麗萍 2017.4.25
(3)在圖中用箭頭畫出“莫蘭蒂”移動的大致路徑。 (4)15日凌晨臺風登陸前,位于其西側的廈門吹 風。 (5)這次臺風為什么會給途經地區帶來了嚴重災害?我們能采取哪些措施把災害程度降到最低?
【師生互動】展示答案,生生評價,教師補充,修正完善。教師并進行解題思路及方法總結:讀-審-聯-定
(1)讀題目:讀清題目要求,明確考察的知識點; (2)審材料:注意關鍵的文字、數字、圖表;
(3)聯教材:聯系考察的知識點,提取自己儲備的知識; (4)定答案:觀點要點化,答案層次化。
知識構建
回顧所
學,構建
思維導圖
構建體
系,達
到內化
應用
課后探究 【課后探究】搜集我國長江中下流出現的“伏旱”現象的相關資
料,參考“應用實踐”思路,以“5W ”方法剖析“伏旱”這一
天氣現象,體會反氣旋規律。
課后探究
知識遷移
【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探索“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為主題的研究課,以下方面值得肯定: 第一,教學思路清晰,符合學生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從“感知現象,獲得感性認識——探究規律,推動概念形成——應用實踐,促進概念理解——構建體系,達到內化應用” 這一概念教學實施策略,學生有效達成對氣旋、反氣旋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二,教學媒體選用恰當,有效突破教學難點。本節課中,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亮點,MeteoEarth天氣軟件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動態呈現氣旋和反氣旋氣流運動狀況,既能激發學生興趣,亦讓學生直觀的感知現象,加深對其特征的理解。AirPlay同屏鏡像技術,Paper拍照軟件,動態呈現學生繪圖過程,增強人機交互、師生互動,讓展評快速有效。Mind Vector思維導圖軟件,圖文一體呈現,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鞏固所學。
第三,教師循循善誘,注重方法指導。教師語言功底強,思維敏捷,善于追問,“讀-審-聯-定”的解題思路清晰易懂,“5W”教學法從What:臺風是什么?臺風的結構?Where:臺風出現在哪里?When:臺風什么時間多發?Why:臺風的形成原因?How:臺風的危害? 臺風怎樣防御?等五個方面全面剖析“臺風”這一概念,并以此遷移運用于其他概念的學習,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思維方式和方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