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安徽省思政課教師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安徽省思政課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二框題《走向共同富裕》安徽省馬鞍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二框題《走向共同富裕》安徽省馬鞍山
第一單元 富強與創新 整體教學設計
基本信息 | |||
姓名 | |||
學段 | 九年級 | 展示單元 | 第一單元 富強與創新 |
單元教學設計 | |
單元名稱 | 富強與創新 |
1.單元教學設計說明 本單元作為九年級上冊的起始單元,將“建設富強中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題,指明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之路,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本單元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國家和社會”中的“認識國情,愛我中華”,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知道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項重要要求”,“了解我國在科技、教育發展方面的現狀,理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現實意義,認識科技創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全景展現了中國騰飛的歷史進程,展現了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面臨的時代挑戰和作出的積極應對,旨在引導學生心懷祖國,樹立國家認同,認同改革開放,認同社會主義制度,擁護黨的領導。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通過對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的展示,強調創新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側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素養。要求學生求真務實,培養辯證思維,善于觀察事務、分析問題、解決矛盾,能夠做出科學的解釋、正確的判斷,積極投身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 根據素質教育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最近發展區理論的理論指導,本單元教學設計注重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和交往素質;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個性;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
2.單元目標與重點難點 (1)單元學習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認同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理性對待中國發展進程中產生的問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認同創新的價值,自覺提高創新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感受中國創新成就中培養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認同,提高文化自信;感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氛圍,自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能力目標:能夠舉例說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并在此基礎上評價改革開放的正確性;能夠舉例說明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能夠舉例說明為使改革開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黨和政府作出的努力。能夠結合具體的創新行為、創新現象分析創新的價值;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 知識目標: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理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知道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理解中國經濟發展需要適應新變化,必須以改革精神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知道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理解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了解創新的內涵,理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了解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現狀,認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要性和舉措。 (2)單元教學重點:改革開放的意義;堅持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現實意義; (3)單元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全面認識創新,萬眾創新,弘揚創新精神。 |
|
3.單元整體教學思路 本單元由導語、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組成。每課各設兩框。第一課共安排兩課時,每框一課時。第二課共安排三課時,第一框一課時,第二框兩課時。 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由引言提綱挈領地說明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發展的根本動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第一框“堅持改革開放”在教學中可按照“改革開放——中國騰飛”的邏輯展開,從“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談堅持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正確性,為學習下一框打下基礎。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在教學中可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邏輯展開,從“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出發,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的萬千氣象,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一個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 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由引言開篇,從宏觀到微觀,從人類到國家到個人,明確表達出創新的重要價值。第一框“創新改變生活”在教學中可通過“如何理解創新”和“為什么要重視創新”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感知創新到理解創新,把握創新的內涵,理解創新的引擎作用。第二框“創新永無止境”在教學中中主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怎么做”的問題,通過展現我國在創新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引領學生認識到要積極應對挑戰,激發創新活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 本單元知識結構圖如下: |
課時教學設計 | |||||||||||||||||||||||||||||||||||||||||||||||||||||||||||||||||||||||||||||||||||||
課題 | 走向共同富裕 | ||||||||||||||||||||||||||||||||||||||||||||||||||||||||||||||||||||||||||||||||||||
1.教學內容分析 《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的第二框題。本單元作為九年級上冊的起始單元,將“建設富強中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題。第一課整體圍繞“富強”展開學習,“富強”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首位、基礎,而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之路。本課“走向共同富裕”緊接第一課時,再了解改革開放進程、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生動描繪了中國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的萬千氣象,呈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一個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 |
|||||||||||||||||||||||||||||||||||||||||||||||||||||||||||||||||||||||||||||||||||||
2.學情分析 學生步入九年級,生活與社會經驗更加豐富,批判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開始有獨立自主的判斷。學生能夠認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也能夠感受到黨和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同學們對共同富裕的目標和重要性都相當認可,但部分同學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只有表面的認識,對鄉村振興事業關注不夠。 因此,在本節課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以小見大,感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舉措,感受新時代社會矛盾的變化和體現,通過家鄉改革變化的學習,增強學生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奮斗的社會責任感。 |
|||||||||||||||||||||||||||||||||||||||||||||||||||||||||||||||||||||||||||||||||||||
3.目標確定 (一)情感態度價值股目標: 認同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增強政治認同,增強公共參與的責任感。 (二)能力目標: 能夠舉例說明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能夠舉例說明為使改革開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黨和政府做出的努力。能夠辯證地說明我國改革開放和走向共同富裕進程中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理性回應社會問題。 (三)知識目標: 知道并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認識到發展中面臨的現實挑戰。理解中國經濟發展需要適應新變化,必須以改革精神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知道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理解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 |
|||||||||||||||||||||||||||||||||||||||||||||||||||||||||||||||||||||||||||||||||||||
4.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及解決措施。 學習難點:提升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感受鄉村振興戰略和民生政策的意義,增強責任感。 |
|||||||||||||||||||||||||||||||||||||||||||||||||||||||||||||||||||||||||||||||||||||
5.學習活動設計
|
|||||||||||||||||||||||||||||||||||||||||||||||||||||||||||||||||||||||||||||||||||||
6.板書設計 |
|||||||||||||||||||||||||||||||||||||||||||||||||||||||||||||||||||||||||||||||||||||
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拓展空間:鄉村振興我參與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政府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提出的新的奮斗目標。 請探訪你周邊的鄉村,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心聲,針對鄉村治理中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并依據調查結果,為鄉村治理提出可行性建議。 |
|||||||||||||||||||||||||||||||||||||||||||||||||||||||||||||||||||||||||||||||||||||
8.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 (1)巧用鄉土資源,提升教學有效性。 本框題理論性較強,離同學們的生活實際較遠。所以本課在設計時打破了原有的知識框架,以本地教學資源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湖陽鎮的鄉村改革下的變化為切入點,通過問題搭設資源與教材的橋梁,通過解讀湖陽鎮的各項改革措施,來推而廣之理解解讀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采取措施進行深化改革。這樣的設計將抽象的理論點具化為身邊的鮮活實例,更有說服力,更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同時,也激發了同學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挖掘學生資源,激發課堂生成性 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是課程目標實施的對象,而且是我們教學的資源,是課堂教學的共同創造者。在了解到,課堂教學的班級中正好有來自湖陽的同學時,我將原本由老師講述的湖陽當地采取了哪些惠民措施這一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設置了湖陽人說湖陽事的環節,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說湖陽現在的變化,這樣的講述更有說服力,可以更直觀地展示湖陽的惠民政策給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 |
|||||||||||||||||||||||||||||||||||||||||||||||||||||||||||||||||||||||||||||||||||||
9.教學反思與改進 (1)運用了豐富的材料,比如圖片和視頻,這些材料生動形象,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同時,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剖析,培養了學生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增強學生思維鍛煉的力度,落實核心素養要求。 (2)充分挖掘了本地資源優勢,對課本教材進行整合梳理,以學生的真實所知所感作為課程推進的主線,圍繞學生的真實思考與困惑展開,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性。 (3)活動體驗式教學,通過“公益直播,助力湖陽”“湖陽人說湖陽事”等活動的開展,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相對抽象的理論性知識,更加直觀,易于被學生理解接受。 (4)本節課的一些環節設置中討論活動時間不夠充裕,對問題的剖析不夠深入,按照課程內容,我覺得可以安排兩課時進行,讓學生充分討論,充分發言。發揮好各個環節的教育引導作用,這樣也可以使課程節奏慢下來,更好的掌控時間,也更便于學生接受記憶。 |
|||||||||||||||||||||||||||||||||||||||||||||||||||||||||||||||||||||||||||||||||||||
10.學習評價設計 (1)診斷性評價 在課堂設計準備階段,通過發放“學習任務單”,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以及學生出現學習困難可能存在的原因,由此決定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2)形成性評價 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環節,學生活動的完成情況,評價學生本環節內容的掌握和認知情況。通過課后的課堂檢測及拓展作業,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形成性評估。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