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安徽省思政課教師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yōu)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安徽省思政課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師生之間》第二節(jié)《師生交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師生之間》第二節(jié)《師生交往》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基本信息 | |||
展示單元 | 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
單元教學設計 | |
單元名稱 | 《師長情誼》 |
1.單元教學設計說明 本單元以“關系”為主題,主要講述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立足這一“關系”主題,需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道德品質和健康生活。通過第六課“師生之間”,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認識教師職業(yè)和教師個體風格特點,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批評,增進師生交往。通過第七課“親情之愛”,重在引導學生體會家庭的意義,學會孝親敬長,體味親情,化解與父母的沖突,加強與父母的溝通,增進親情。 |
|
2.單元目標與重點難點 本單元所依據的課程標準是“體會父母為撫養(yǎng)我們付出的辛勞,孝敬父母和長輩。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調適‘逆反’心理。增強與家人共創(chuàng)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了解教師的工作,積極與教師進行有效溝通,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與批評,增進與教師的感情。” 基于此,本單元重點:引導學生孝親敬長,增強與師長的溝通能力。 單元難點:如何落實行動,做到孝親敬長、與老師友好相處。 |
|
3.單元整體教學思路 本單元包含兩課五節(jié),一節(jié)一課時;單元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主要講述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教師在課前就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做問卷調查,了解所教班級學生與老師、父母的關系情況,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學生按照老師要求,對教材做好預習,對疑問做好記錄,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談話入手,從師生關系、親子關系中所出現的典型問題入手,立足真實情境進行探究,在探究中尋求師生交往、親子相處的藝術和方法,從而增進師生情和親情,落實本單元的情感感度價值觀目標和核心素養(yǎng)目標。 |
課時教學設計 | |
課題 | 《師生交往》 |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師生之間》第二節(jié)內容。本節(jié)是對上一節(jié)《走近老師》的延續(xù),重在引導學生懂得“教學相長”的道理,強調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老師的引領和指導,全面認識師生交往的實質,努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達到師生交往理想而美好的狀態(tài)。 |
|
2.學情分析 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學生具有向師性,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增強、獲取信息的多元化,學生會對老師的權威性產生質疑。由于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差異,師生之間可能產生矛盾和沖突。有些學生不能正確理解老師,不善于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不能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影響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因此,要引導學生理解老師、體諒老師、尊敬老師,從而建立師生和諧、亦師亦友的親密關系,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 |
|
3.目標確定 課程核心素養(yǎng)目標:道德品質、健康生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認同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指導者和成長的領路人,培養(yǎng)尊重老師的情感,進一步樹立尊師觀念。 能力目標:能夠學會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提高正確處理師生矛盾的能力,領悟尊重老師的豐富內涵。 知識目標:認識“教學相長”在師生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彼此尊重,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 |
|
4.學習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教學相長”在師生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如何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 |
5學習活動設計
|
|||||||||||||||||||||||||||||||||||||||||||||
6.板書設計 |
設計意圖: 板書設計成“彩虹橋”式樣,寓意與老師友好相處,共同進步,需要我們架起溝通的橋梁。 |
||||||||||||||||||||||||||||||||||||||||||||
7.作業(yè)與拓展學習設計 寫下你最想對某位老師說的話,并送給我們的老師。(注重實踐性作業(yè),根據本學段學生特點和本課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達成,作業(yè)設計力求從課上延至課下,從課堂拓展到生活,從理論落實到行動,真正體諒老師、感恩老師,與老師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 |
|||||||||||||||||||||||||||||||||||||||||||||
8.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 教師自身的資源就是最大的教學資源,所以本課在設計上運用教師自身真實經歷貫穿始終;從自制沙畫微視頻入手,到自制照片組視頻的情感升華,直至結束。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先講述“我”在學生時代與自己老師之間的故事,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一種身份”下產生共鳴;再講述“我”成為老師后與自己學生之間的故事,立足真實情境,展開教學;而“我”是所有老師的代表,現身說法,與學生產生共情,真心喚醒真情。對文本進行了調整和取舍,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都是用平凡小事滲透出師生交往的藝術。 |
|||||||||||||||||||||||||||||||||||||||||||||
9.教學反思與改進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準備一節(jié)課的歷程,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精彩呈現背后的付出與辛苦,但同時收獲也很多,這個過程可謂是“痛并快樂著”。備課過程中的“痛”不言而喻,但是磨課思考的充實與快樂,以及宣州區(qū)中學政治學科工作室的老師們的幫助給我?guī)淼某砷L也是無可替代的。 第一階段:困惑焦慮期 我所選擇的這節(jié)課《師生交往》是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節(jié)內容,本課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降低教材內容難度的最好方式,就是采用情境教學法,這也是我們初中原思想品德課堂一直推崇和善用的方法之一。我們會發(fā)現,新教材中的內容編寫形式是很豐富的,從“運用你的經驗”開始,文本中的“閱讀感悟”、“探究與分享”、“方法與技能”到最后的“拓展空間”,每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都在為我們的教學提供著最好的建議和服務。用好這些腳手架,自然會為你的課堂加分不少。而在這些腳手架的使用過程中,我也一直在反思,是不是書本中的所有腳手架都要“拿來”呢?為了充分用好教材,最開始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并不敢對文本做太大調整,即便是在采用自己真實經歷作為素材,也還是在教材的局限范圍內去選擇與之相似的故事,最終呈現出來的課堂也僅僅只是一般。 第二階段:豁然開朗期 我重新審視這節(jié)課。在設計上,大膽地對教材進行調整與取舍,故事的選材上不求多,但求精,深度挖掘。而講故事就是一種分享,最終在整個課程的設計中,我就采用了分享的教學方法,無論是“我”分享自己的經歷,從學生到教師,以及自己在做教師的過程中,與孩子們發(fā)生的點點滴滴,都成為了我課堂上的最好教育素材。另外啟發(fā)學生們分享自己生活中與老師們交往的點點滴滴,不管是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這些都是課堂生成中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這種親身經歷的分享更能夠引起彼此的共鳴,因為經歷是最好的回憶,回憶喚起最真的情感,情感的碰撞和表達產生了最美的課堂。 第三階段:輕松呈現期 從一開始的想要放棄選擇這節(jié)課,到中間重新打磨這節(jié)課,再到最后的呈現,整個過程回憶起來確實艱辛,但呈現出來的效果遠遠超過了第一次的試上,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了。課堂上,當我?guī)е⒆觽內痴剮熒煌@個話題時,“我”既是“學生”,又是“老師”,巧妙的身份轉化,兩種身份穿梭其中,在告訴學生“你們的現在經歷正是老師的過去式,而老師的現在感受可能就是你們的未來體驗”,我們彼此“感同身受”,最終在共鳴中正確看待師生交往。講到動情之處,我也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當然,課程的呈現總是有遺憾的。未來我會繼續(xù)努力。 |
|||||||||||||||||||||||||||||||||||||||||||||
10.學習評價設計 (1)過程性學習評價:通過課堂中的問題設置,根據學生回答反饋和課堂生成,以及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真實反映和外在表現,觀察他們是否從內心真正理解老師。 (2)情感目標達成評價:通過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寫下你最想對老師說的話。根據孩子們所寫內容和外在表現,便可知曉情感目標達成情況。 (3)課堂生成評價:通過課后設置的問卷調查,詢問學生們本節(jié)課最大的收獲以及自己生活中所存在的師生交往問題在本節(jié)課后是否迎刃而解來了解本課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達成情況。 |
|||||||||||||||||||||||||||||||||||||||||||||
視頻來源:優(yōu)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