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敬畏生命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八課第二框題 敬畏生命 湖南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八課第二框題 敬畏生命 湖南省 - 湘潭
本節課題
敬畏生命 課 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的情懷和關懷、善待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樹立正確的生命道德觀念
能力目標:學會對現實生活作出合理判斷;堅守對待生命的道德底線,學會珍愛
自我生命,關懷和善待他人生命
知識目標:懂得生命至上的內涵;了解生命之間的休戚與共;理解對生命的敬畏,既包括對自己生命的珍惜,還要走向對他人生命的關懷 教學重點 生命至上的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休戚與共,正確處理生命關系,學會關愛他人 教 法 情境創設法、合作探究法、談話法 學 法 體驗法、探究法
教學流程及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感悟
生命
課前導入:《汶川地震十周年公祭》 設問:為地震中遇難的人們舉行公祭儀式,反映了人們對于生命怎樣的態
度?
一、生命至上
1、播放自制短片——《災情回顧》 設問:視頻中哪個場景讓你印象最深刻,讓你對生命有怎樣的認識?
小結:生命是脆弱的、艱難的。
生命也是堅強的、有力量的,是神圣的、崇高的。我們對生命要有敬畏的情懷。
2、經歷重現:你在什么時候強烈感受過對生命的的敬畏感?
創造情境,引入新課
播放短片,引導學生思考 傾聽學生
回答,分享老師自
己的經歷 認真聆
聽,用心
感受思考 仔細觀看短片,思考并暢談感悟
分享經歷
引用當下時政素材,引入主情境事件,再開門見山引入課題。
讓學生從災情的回顧
中,找到情感的共鳴,感知生命的脆弱、堅強和神圣,從而培養敬畏生命的情懷。
從地震事件拉回到學
生自己的生命體驗,落實生
活化理念,挖掘學生資源,
進一步理解和感悟對生命
的敬畏。
珍視生命
生命至上——珍視生命
1、生命感悟:播放視頻《親歷地震者心聲》
設問:從他們的心聲中,讓你對生命有哪些新的認識?
小結:生命至上,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珍視生命。
2、震中故事:
空降兵驚天一跳、最美教師袁文婷 設問:你怎么看待他們的行為? 小結:生命至上,別人的生命同樣重要。
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回答 講述震中故事,點評并歸納學生回答
認真觀看
短片,分
享自己的
感悟
辨析震中故事主人公的行為 從宏觀到微觀,小中見
大,增強情感沖擊力,讓學
生認識到生命至上,珍視生
命。
挖掘素材,主情境教學,從震中故事中讓學生理解,生命至上,不僅看到自
己生命的重要性,
別人的生命同樣重要。突破難點。
教學流程及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善待
生命
二、休戚與共——善待生命 1、《抗震減災,全民行動》(自制圖文素材)
合作探究:這場“全民救援”,啟示我們應該怎樣去敬畏生命
小結:生命之間休戚與共。敬畏生命,讓我們從對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對他人生命的關懷。 2、生活經歷:
你有哪些被關懷、或者關懷他人的經歷?
小結:生命哲學家史懷澤說:“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不管是被關懷還是關懷他人,都讓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善意,
生命之間的休戚與共。對他人善意的關懷,就像一個火種,在我們身邊生根發芽、發光發熱,散發出生命絢麗
的光華! 3、《今日汶川》(自制視頻)
視頻播放展示汶川地震十年后,今日汶川的新貌和當年被救助者成為了今天的“救”人者。
課堂小結
生命脆弱而堅強,我們心存敬畏,才會行有所止,珍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之間休戚與共,心存敬畏,才能無畏,關注、關懷、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也要敬畏自然界所有的生命,不僅僅是人的生命。當我們能夠與周圍所有的生命都休戚與共時,我們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指導學生 小組探究,點評學生回答,歸納總結
傾聽學生分享,點評學生的回答,歸納總結
播放視頻
小結本課內容,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
小組合作探究,分享探討結果
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經歷
觀看視頻
理清思路,構建知識邏輯關系
充分挖掘素材,讓學生在全民救援中感受到人們對生命的的敬畏,生命之間的休戚與共。同時深度挖掘素材,一材多用,低耗高效。
從汶川地震這個特殊事件,回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落實生活化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災難并非生活的常態,生命之間的休戚與共,更多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關懷。通過學生自己生活經歷的分享,讓學生感受生命正能量,指導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善待生命。
致敬十年汶川,祝福未來汶川。再一次讓學生感受生命的敬畏感和善意。
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促進知識內化,達到鞏固和提升的作用。
拓
展
延
伸 德育作業:
1.我的鏡頭:捕捉假期生活中你身邊敬畏生命的鏡頭,寫下你的感受。 2.我的行動:你打算怎樣去對待
自己和別人的生命,你是怎么做的? 布置德育
作業,指
導學生實
踐
課后完成
德育作
業,深化
對本課知
識的理解
課外延伸導行,從他人的鏡頭和自己的行動,巧妙讓學生認識,“對生命的的敬畏不是誰的命令,是內心的自愿選擇”。拓展延伸,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指導實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