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集體生活邀請我
所屬欄目:初中政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六課第一節6.1集體生活邀請我- 遼寧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六課第一節6.1 集體生活邀請我- 遼寧省 - 大連
七下6.1《 集體生活邀請我》教學設計
一、課標依據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他人和集體”中的“在集體中成長”。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主動參與班級和學;顒,并發揮積極作用。有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感受學校生活的幸福,體會團結的力量”
二、教材分析
第六課“我”和“我們”由引言和兩框題組成。
引言用剪短的文字揭示本課的核心內容,表達了三層含義:一是初中生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逐漸增強,這是初中生認知發展的特點;二是集體生活對初中生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初中生在集體與個人的交互中實現人格的完善;三是集體生活對個人成長有著重要意義,要過好集體生活。本框題作為第六課的第一框題,從集體的溫暖和集體的力量兩個角度闡釋集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激發學生過集體生活的渴望,引導學生更好的投入到集體生活中,為第二框體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三、學情分析
集體生活給初中生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學生在集體生活與他人合作,尋找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有助于初中生感受到歸屬感,找到個人成長的力量之源。在集體生活中借助集體和他人的幫助,可以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為未來的社會化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初中生在集體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沖突也會相應的增加,給初中生帶來焦慮感和緊張感。過集體生活是初中生的情感需要,也是初中生成長必不可少的。針對以上學情,教材安排了這一課內容。
四、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 感受集體帶給自己的溫暖和力量。
2、 體會集體中的安全感、歸屬感、自豪感和集體榮譽感。 3、 激發過集體生活的渴望,更好地投入到集體生活中。 能力目標:
1、 學習過集體生活。
2、 提高在集體生活中關愛他人、努力擔當、為集體爭得榮譽的能力 知識目標:
1、 了解集體、集體聯結度的內涵
2、 了解安全感、歸屬感、自豪感和集體榮譽感的內涵,體會集體的溫暖 3、 感受到集體的強大力量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集體的溫暖,認同集體力量的強大。
確定依據:七年級的學生對于集體生活并不陌生,但是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不同的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部分學生在集體中感受不到溫暖,有自己的小群體,還有少部分學生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比較突出,所以盡可能的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懂得集體的強大力量顯得尤為重要。
難點:集體的力量不是簡單的個體力量的相加
確定依據: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普遍認為人多的集體就是強大的。對于集體力量的認識存在片面性,需要教師加以正確的引導。集體的 力量不是簡單的個體力量的相加,而是需要個體有共同的目標、分工明確并且團結協作,才能實現1+1>2的效果,這點對于學生的理解略有難度。
六、教學方法
整堂課以談話節目的形式展開,旨在創造一個平和的氛圍,使學生們暢談集體生活。 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各種體驗,掌握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困惑和矛盾,從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集體生活實踐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實現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了解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感受,掌握教師需要引領解決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的共鳴。
情境體驗法:通過“說出你的故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暢談集體生活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重溫集體生活的體驗,讓學生發自內心的體會到集體的溫暖。
辯論、游戲: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語言組織與表達、信息搜集與加工的能力;游戲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實現寓教于樂,在游戲中學會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閆老師有約》節目開場Flash動畫。)
師:歡迎同學們來到《閆老師有約》的節目現場。在開始我們本期節目主題之前。老師想考考大家對于這幅作品是否熟悉?(PPT展示少年中國說)
學生背誦填寫,教師提問作品的名稱和作者,引出該作者的另一句名言“人者固非可孤立生存于世界也,必有群然后人格始能立。” 學生嘗試翻譯。
師:一個人無法單獨生存,一個個“我”構成了若干個我們。“我”與“我們”休戚與共,集體是“我們”的重要形態。學習過集體生活是我們青春成長的必經之路。今天就讓我們開始新課的學習——集體生活邀請我。(二)講授新課
Part1.初識集體
師:通過我們課前做的調查問卷,老師發現80%同學認為人多就是集體;15%同學認為人多并且有組織就是集體;5%同學表示不清楚。所以我們首先先來弄清楚什么是集體?
圖片展示:PPT展示圖片,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判斷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集體。 學生嘗試比較歸納,得出“集體”的含義。
師:提到集體,你能用一些關鍵詞來描述你對集體生活的感受嗎? 生:自由發言——安全、關愛、溫暖。
得出結論:生活在團結互助的集體中給人溫暖和力量。生活在冷漠排斥的集體中給人無助與寂寞。
師:如何判斷一個集體是溫暖的還是冷漠的呢?這里有一個詞——集體聯結度。
(播放微課——認識集體聯結度)
Part2.體會溫暖
(歡迎小主持人登場主持)
①說出你的故事:在小主持人的調動下,學生上前說出集體生活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瞬間,重溫集體生活的體驗。
設計意圖:此環節能夠激發學生內心的豐富情感,讓他們從集體的溫暖中感受到集體的愛。
②小主持人過渡,提出問題:遇到一下情況應該怎么做?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感受集體溫暖的同時,認識到應讓來自集體的愛一直傳承下去。
PPT展示學校舉辦的校長杯足球賽照片。詢問學生班級成績如何?心情如何?榮譽是否只是參賽運動員的?在比賽中你為班級做了什么?教師引導學生說出集體取得榮譽、受到批評時的不同心理感受,引出集體榮譽感。
Part3.生成力量 (播放視頻)
生:談論觀看視頻后的感受
教師提出對“人多力量大”的質疑,引出辯論賽。學生按照自己意愿選擇正方或反方,迅速換座位,教師PPT展示辯論賽流程與要求。學生兩分鐘分鐘討論時間,辯論開始。
設計意圖:通過辯論,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語言組織與表達、信息搜集與加工的能力。
得出結論:人多力量未必大。集體的力量不是簡單的成員相加,而是要有共同的目標、分工明確并且團結協作,才能實現1+1>2的效果。
(小游戲——坐地起身)
設計意圖:游戲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實現寓教于樂,在游戲中學會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談論游戲后的感受。
得出結論:集體可以優化組合實現優勢互補,產生強大的合力,完成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完成的事情。集體有著強大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一個人。
Part3.活學活用
我思故我在——學生自主談收獲,可以是知識層面的也可以是情感層面的,理論聯系實際,談出在實際生活中自己如何更好的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
設計意圖:本課內容接近尾聲,由學生談收獲檢驗學生掌握情況的同時,選連學生概括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教師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帶領學生一同總結。引出集體的意義。
(三)總結升華
PPT展示《少年中國說》 讓同學猜想老師的用意。
教師升華總結:最偉大的集體——國家
最偉大的集體榮譽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最偉大的集體溫暖——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最偉大的集體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設計意圖:與開篇的《少年中國說》相呼應,使學生對集體的認識不僅停留在表面和身邊的小集體,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認識集體,并培養學生的愛國情
懷。
(四)結束語
師:集體是溫暖的,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讓我們共同為構建良好的集體而努力,共同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而奮斗!本期節目到此結束,謝謝同學們的聆聽,我們下期再見。
八、板書設計 (一)初識集體
(二)體會溫暖 邀請我 (三)生成力量
(四) 活學活用 九、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著重考慮到本班學生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情感,重視對實際生活中的現實情境進行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同時,我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加深了學生對集體的了解和對集體深深的愛,噢誒楊了學生在集體中團結、合作、進取的品質。另外,在教學設計中,我較多的把有趣的活動寓于課堂當中,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性,提升了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主動領悟的能力。
不足之處:
1.對學生活動時間的調控有所欠缺。有的活動沒有按照我預設的時間進行,致使部分已經準備好的學生喪失表現的機會。
2.有些環節的過渡不是很自然,致使一部分學生學習的興趣減弱,沒有更好的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
3.對學生的引導存在不到位的現象,對學生課堂生成性的問題缺乏駕馭的能力。 再教設計: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一個道理: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只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反映他們的世界,就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共鳴。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避免通過枯燥的說教,強行的讓學生接受知識,而應提前了解他們喜歡的事物,分析他們的心理,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把教學內容和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獲得體驗和感受。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