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大自然的語言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大自然的語言》青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語文人教版(部編)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大自然的語言》青海油田實驗中學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生動性和形象性。 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展的觀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生動性。 2、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一、溫故知新(你提問我回答環節,每個同學準備好問題請舉手的同學起來回答,然后互相分享自己看過的好書,經歷的有意義的一件事,意在讓學生們們積極參與該環節的活動,讓他們有付出有收獲。):
1、同學出示問題,其余同學舉手回答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2、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二、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么順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
用了“過后”“再過”“不久”“于是轉入”“到了”“準備迎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3、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舉了三個例子。
4、第二自然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么順序? 按時間先后順序。
5、第三自然段講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6、第三自然段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為什么說利用物候于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8、文章第五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10、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說明?
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11、“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么?
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
13、“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溫層”。什么叫逆溫層,逆溫層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芽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15、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么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于”、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么意義?
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三:重點分析這篇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1、理解下句:“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上句中“融化”“ 萌發”“ 次第”的作用? (融化 萌發 次第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上句中“翩然”一詞的作用?
(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能否將上句中的“孕育果實”改為“結果”? (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上句中“簌簌”一詞的作用? (“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能否將上句中的“銷聲匿跡”改為“消失了”? (“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連天”“風雪載途”的作用?(“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9、“傳語”“暗示”“唱歌”等詞的作用? 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人生動。
10、“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詞的作用? 這些詞寫物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11、“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的作用? 四:寫作環節
以燕子每小時飛行的速度為材料依據,讓學生寫一段相關描述,要求用到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和準確性,生動性和形象性。彼此交流閱讀 五、拓展延伸:
我們平日里將大自然親切的稱之為母親,今天我們將演繹自己作為子女在大自然中的角色,孩子們將把自己扮演為大自然中的一個個體,把“母親”給我們傳遞出來的信息生動形象的呈現出來。請看小話劇《大自然的語言》。 五:作業
1:每日積累。1
2:優化設計第三部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