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穿井得一人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24課《穿井得一人》安徽省 - 亳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24課《穿井得一人》安徽省 - 亳州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有關寓言的文體知識。 2. 理解課文,積累溉、汲、居、及、于等詞語。 3.理解審慎對待傳言的道理,并進行現代審慎學以致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難點
進行現代審慎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自讀與點撥相結合探究拓展法。 教學準備:
ppt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激情談話 寓言像一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維活躍。中國古代有許多這樣的寓言,它們就像珍珠一樣散布在古代思想
家的作品中,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2.生齊讀
寓言 :寓:寄托;言:講道理。
寓言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它是人民的智慧 、經驗和知識的結晶,來源于古代人民的口頭創作,借住某種自然物(動物、植物、無生物)或人的活動現象,表達對某種人或社會現象的評價、贊揚、批判或諷刺的作品。
寓言成為一種獨特的群體,它的主要特點是:
①一般用一個假托的故事來隱喻,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②大量采用擬人化的手法。 ③具有強烈的夸張和諷刺的意味。
3.今天我們學習《穿井得一人》 板書:穿井得一人 4.介紹《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共占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學說 ,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寫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生自由讀,劃讀不懂的字。
2. 聽朗讀。 3. 師范讀。 4. 生齊讀。 5. 分組讀。 6. 男女分角色讀。 三.譯課文,理解意思. 1.小組合作.自主譯 2.生譯課文
譯文:宋國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沒有井,需到出門(到遠處)打水洗滌,因此(他家)經常有一個人住在外面,看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對別人說:“我家打井得一人”。有人聽到這話之后就傳播給其他人,說:“丁家打井,從井中發現了一個人”。全國的人都談論這件事,(有人)向宋國國君(報告),使(他)聽到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說:“(我說的是打井)節省了一個勞動力,不是說從井發現了一個人”。 3.師歸納講解
①.重點詞:溉:澆灌 灌溉; 及:等到 待到; 道:講述。聞:知道 聽說、這里是“使知道”對:應答、回答。 ②.句式:
聞之于宋君 (被動句)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省略句)
四.精讀課文 分析寓意
①.說話者和誤傳者的理解是什么?
生答:
師歸納:說話者的意思打井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動力,誤傳者的意思是打井發現了一個人。
②.宋君為什么要派人詢問這件事?
生答:
師歸納:宋君不相信這件事,不輕信傳言。 ③.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 說話要防止歧義。
2. 不要輕信流言蜚語,不要傳播未經自己考查的話。 3. 對待傳言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去偽存真。 ④.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如果有,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
生答:
師歸納: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采取審慎的態度,要有調查研究,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五.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1.出示ppt課件①——微信傳言
2.出示ppt課件②——生活中傳銷的案子。 六.復習鞏固、課堂練習 一詞多文
【之】:聞之于宋君【代詞,這件事】。得一人之使,【助詞,的】。
【聞】:有聞而傳之者【聽到】。聞之于宋君【使聽到】。 【于】:聞之于宋君【使、對】。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附: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一. 起因: 穿井得一人 二. 經過:穿井發現一個人
三. 結果:不若無聞也 【認真求證,不輕信輕傳】 教學反思 :
本課教學,我通過積極創設引導學生 自立學習的情境,充分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由于我為學生創設了自主的空間,本節課中,實現了最高效的自立,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