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回延安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1《回延安》湖北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1《回延安》湖北省 - 宜昌
《回延安》教學設計
一、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重視文化的滲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同時注重語文綜合素養的養成,重視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培養,在咀嚼文本、涵泳經典的基礎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回延安》是部編語文新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講述民風民俗文化,醉人的社戲、粗獷豪放的安塞腰鼓、回味悠長的燈籠等,這些文章人文內涵豐富、各有側重地寫出了不同地域的民風民俗,篇章結構、語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讀賀敬之的《回延安》,詩人以“回”字切題(詩人想延安——回延安——想再回延安),詩作內容豐富,從詩中場景精選后點染式呈現(翻過寶塔山,趟過延河水,走進老鄉家,再看延安城),同時以大量筆墨書寫激情(喜極而泣,熱情淳樸的延安人)、喜情(欣喜若狂,日新月異的延安城)、豪情(豪情萬丈,永不磨滅的延安魂),一個“情”字貫穿全詩。
同時,作為有志的革命文藝工作者,賀敬之在借鑒了“信天游”這種地方民間文藝口語特點的基礎上,進行了突破與創新,將以描寫男女情感居多的信天游,升華為采用陜北民歌體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如:《回延安》《南泥灣》,歌頌勤勞的老區人民,歌頌日新月異的延安變化,歌頌火熱的革命浪潮,情真意切,詩人以赤子之心
2
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紅色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
三、教學目標
按照教材的編寫意圖,著重在揣摩重點字詞,想象畫面和品讀情感上下功夫,據此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速讀課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過一系列細節梳理走進熱情淳樸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異的延安城,歌頌生生不息的延安魂。
2.揣摩重點字詞,想象畫面和品讀情感,力求走進詩人內心世界,體會延安革命精神對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響。
3.學習體會詩人濃烈的情感,并建構、傳承對紅色文化的情感,學習基于民間藝術為特色的創作創新。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揣摩重點字詞,想象畫面和品讀情感,力求走進詩人內心世界,體會延安革命精神對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響。 2.教學難點:學習體會詩人濃烈的情感,并建構、傳承對紅色文化的情感,學習基于民間藝術為特色的創作創新。 五、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1.以批注與文本對話:指導學生揣摩重點字詞,想象畫面,引導學生有指向性地閱讀,品讀情感。在交流展示中自然歸納走進熱情淳樸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異的延安城,為后面的品讀打好基礎。 2.以品讀啟發思考: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引導品讀,努力做到讀中有啟,以啟促讀。使學生結合文本,由粗到精,由此及彼,最終使學生既能體會“紅色之都”——延安,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又建構、傳承對紅色文化的情感,學習基于民間藝術為特色的創作創新。
4
(3)老師最喜歡這個場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多媒體出示畫面一“迎親人”: 教師點評朗讀,并展示影音沙畫“回延安”片段,學生在畫面和朗讀對比中體會情感, 師:這是詩人來到寶塔山下,延河岸邊,我看到了親人重逢的場景,我把它取名為“迎親人”。 師:千言萬語,不及你一個火熱的擁抱。欣賞影音沙畫后,請你再為我們讀出那份激動和喜悅。
(4)詩歌還有兩處場景描寫十分生動,下面我們分小組品味其中的魅力。
多媒體出示畫面二“話家常”“逛新城”: 閱讀要求:
1.請為這個片段取個名字? 2.抓住重點字詞,想象畫面, 品味情感。 教師點評朗讀,并展示影音沙畫“回延安”片段。
師:一聲吆喝,紛至沓來。十年未見,紅彤彤的木炭火,熱辣辣的米酒,相互渴盼之情溢于言表。
再回延安,喜極而泣,這里有熱情淳樸的延安人。
重逢的場景;
3.到過了窯洞,圍坐炕頭,看到了延安老鄉和我閑話家常的場景,到過延安城,看到了延安的新變化……
(3)學生朗讀精彩句段,品味深意妙處。 “一迎一撲”,細膩的動作描寫,表達了詩人激動喜悅的心情。
(4)學生分小組采取輪讀、齊讀、品析的方式閱讀詩歌,想象畫面。
小組展示,以對抗賽的形式朗讀。
詩人來到了延安老鄉的家中,我把它取名為“話家常”,從“團團圍定”“滿窯不透風”“腦畔腳步聲”等詞語,我仿佛看到了老鄉們如潮水般源源不斷涌進窯洞的身影,聽到了他們爭相團聚時急促的腳步聲。從這熱鬧的場面中,我聽出了延安老鄉和熱情和淳樸。 從“緊”“轉”“添”“幾根根”,我仿佛看見多年未見,親人們共話家常,親密無間,體
(3)通過同學們對這些片段的解讀,“回延安”中流淌的親人重逢的“渴慕”之情在我們的腦海里也更清晰鮮活起來。
(4)通過欣賞影音沙畫《回延安》片段,體會情感,提升朗讀能力,讀出“生長”的意味。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交流展示中自然歸納走進熱情淳樸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異的延安城,為后面的品讀打好基礎。
5
師:疊詞妙用,排比蓄勢,看到了變化中的延安,這其中凝聚了延安人民的汗水。 再回延安,欣喜若狂,這里有日新月異的延安城。
(5)多年之后,作者回延安、 想回延安、還想再回延安,如果只是寫鄉情,全詩叫《回故鄉》即可,究竟延安有什么魅力,吸引了像賀敬之這樣一批成長在延安的青年。在他的心中,延安是什么顏色的呢? 師:真的是這樣嗎?請你找找詩歌中的“紅色元素”呢? 師:結合你的預習和對歷史的了解,你認為延安是什么顏色的城市? 師:延安,這座曾經匯聚夢想與革命情懷的紅色之都。它本身就是一本詩,一首關于中國共產黨的詩,它見證了詩人革命情懷的萌芽、壯大,勃發,那激情澎湃的赤子之心,是詩人跳動著的脈搏紅色基因。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更是中國革命的歷史豐碑。
師:再回延安,豪情萬丈,這里有永不磨滅的延安魂。
(6)多媒體課件色調轉為“紅色”。
會到保衛延安時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詩人在延安老鄉的陪伴下,我把它取名為“逛新城”,我看到了日新月異,發展中的延安。
生:紅色。
(學生明確:點到紅旗、紅腰帶、木炭火、紅窗花、寶塔山、棗園燈光、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等元素即可。)
生明確:延安的革命精神;延安老區人民火熱的情懷。
(5)這是詩歌的難點之一,通過尋找詩歌中的“紅色元素”,自然地引導學生體會延安“紅色之都”的魅力和力量。力求走進詩人內心世界,體會延安革命精神對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響。
使學生結合文本,由粗到精,由此及彼,最終使學生既能體會“紅色之都”——延安魂,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真正讓“紅色文化”扎根學生心田。
(四)
飽蘸深情唱延安
(1)賀敬之用陜北特有的藝術形式,信天游來抒發情感。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梁,放羊人那一嗓子就能讓你銘記一輩子。 多媒體出示:
阿寶《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師:一曲信天游,金戈鐵馬似的歌聲在荒涼的黃土高原上碰撞,融合、垂落,呼嘯不止,唱出了
(1)學生能很明顯的感知“信天游”兩行一節,節內押韻,形式活潑,節奏自由。 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的特點。 體會賀敬之對傳統民間文藝的傳承。
6
天地的渺渺茫茫;唱出了人世的情感的浩浩湯湯,在那一片荒涼的原上,響徹天地之間。大家可以速讀老師提供的唱詞,它有什么特色。
多媒體出示:信天游唱詞《蘭花花》《走西口》
師:信天游是流傳在中國西北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又稱“山曲”“爬山調”。多敘事抒情,其內容主要以反映愛情、婚姻、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為主。是陜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陜北地方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再讀詩歌,請你找一找,你最喜歡的,最能體現《信天游》特色的詩句?
師:這是賀敬之對傳統信天游的傳承,但是作為有志的革命文藝工作者,他積極響應紅色革命文化的號召,借鑒了信天游的口語特點,并在地方民間文藝的基礎上進行突破與創新,創作了一系列采用陜北民歌體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氓滅的真情。 多媒體出示: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選文,信天游選文《信天游》、《南泥灣》)。 文藝為工農兵服務。
生明確:詩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詞語,描摹了當地的生活細節和場景。如:白羊肚手巾紅腰帶,樹根根,羊羔羔,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2)由材料回歸詩歌,聯系細節分析賀敬之對“信天游”的突破與創新。 (3)自由閱讀多媒體上的補充材料
建構、傳承對紅色文化的情感,學習詩人賀敬之基于民間藝術為特色的創作創新。應紅色革命文化的號召,文藝必須為工農兵服務,將以傳遞愛情為主的信天游,升華為歌頌火熱的革命,歌頌延安人民、歌頌延安變化的詩篇。
(五) 思潮澎湃頌延安
(1)而今研學旅行,號召同學們重回紅色之都——“延安”,主要是希望大家: 1.回溯延安歷史; 2.宣講延安精神。 請你以“《新回延安》(選段)”為題,在上面兩個主題中任選一個,以自己熟悉的民間藝術樣式
(1)學生以自己熟悉的民間
藝術樣式(鼓勵用信天游的形式),寫出你期待看到延安怎樣的新面貌?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使學生立足課本,跳出課堂,視野更為開闊。
7
(鼓勵用信天游的形式),來寫出你期待看到延安怎樣的新面貌? (2)指導創作,及時投頻反饋。
(2)學生朗讀詩作。 生:一幢幢高樓拔地起 一列列動車似長龍 一架架立交溝天塹 一座座山峰插云霄 ……
生:汽笛呀莫要厲害的叫, 心口呀莫要緊張地跳。 手捏車票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眼看著行人匆匆忙, 我的車兒怎么還不起航。 我日日夜夜都在把你想。 多年來我一直四處飄蕩, 今天終于回來把你看望。
(2)師生品味分析,及時拍照反饋學生仿寫成果。
(六) 回眸往昔,我們披荊斬棘,感慨萬千;喜看今朝,我們心懷激動,無限眷戀;展望未來,我們胸有乾坤,壯志凌云!延安,正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砌著一個又一個愿望!千千萬萬新時期的建設者,正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建設美好幸福的家園!光榮的延安還會在前頭!大家請根據朗讀角色,和老師合作,齊誦全詩最后一節。 師生輪頌詩歌最后一節,結
束課堂。
板書設計
思路清晰,簡潔明了,
是整個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是學生學習思路的精典再現。
七、教后反思
本堂課力求突破以下幾點:
1.緊扣文本:引導學生有粗到細的讀、重點句段反復品,使學生能更準確地體悟詩人情感,理解詩人匠心,力求構建富有語文味的語
回延安
賀敬之
魂 砥 牽 礪 夢 延安人 延安魂 延安城 前縈 行
8
文課堂。
2.形成能力:以文本為平臺,補充相關材料,走出文本,走進詩人內心 ,從而實現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3.互動生成:通過深度解讀,實現生生間、生與文本間的情感互動和師生價值觀的動態生成。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ixiangsibao.com